《孔雀东南飞》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编辑:林仪 手机版

  一、《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的语言生动活泼,剪裁繁简得体,结构完整紧凑,代表着汉代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诗歌在塑造主人公刘兰芝的艺术形象时,除了采用个性化的对话、注重对人物行动的刻画描写等表现手法外,还通过大量的铺陈来衬托渲染妇德、妇功、妇容。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并谈谈这种铺陈的艺术魅力吗?

  解说: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据此可知,汉乐府中除贵族乐府和文人乐府外,其中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民歌,这部分乐府后人也称之为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属于乐府民歌。乐府民歌在纵的文化传统上与《诗经·国风》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一脉相承,并融汇了《楚辞》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汉赋也在横向上对乐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乐府的“赋化”,借鉴汉赋铺陈的表现手法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其实铺陈作为中国上古文学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自《诗经》起逐渐被采用,经《楚辞》长足发展,至汉赋达到顶峰。关于乐府借鉴汉赋铺陈的表现手法的问题,我们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认识,从汉代诗歌发展的进程来看,自汉开国以后的七八十年里,在诗坛上呈现出骚体诗由繁盛走向衰落、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的散体赋逐渐鼎盛并最终占据主体地位的发展态势。汉乐府诞生于散体赋鼎盛的武帝时期,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和如日中天居于主体地位的汉赋对乐府的创作和发展不能不产生深远影响。进入东汉后,尽管乐府得到长足发展,但它对汉赋的借鉴并没有停滞,二者互取长短。其次,从乐府本身来看,民歌在描写壮阔的场面和精细事物方面,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它需要吸收赋的“铺张扬厉”、“品物毕图”的艺术特长,以强化诗歌的描写能力。另外,民歌的特点是语辞质实朴素,《孔雀东南飞》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肯定经过许多文人的提炼充实、增添采润藻饰。汉赋的铺陈早已发展到铺锦雕绘令人眩目的地步,正好作为借鉴的对象。

  在了解上述文化背景后,我们再来看《孔雀东南飞》中有些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交代比较省略,而描写铺陈照样占去了大量篇幅,就容易理解多了。如诗中借刘兰芝母女之口,两次指出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种铺陈意在说明刘兰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知书达理的女子居然被驱遣,它的悲剧意义便愈加凸显。又如对兰芝临行前梳妆打扮与美貌的描述:“著我旧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铺陈,描写上求细,艺术上求美,充分调动汉语言文字在描述美时的功能,以令人无法招架的方式描绘刘兰芝的巨丽大美,使刘兰芝的美丽同她的被遣形成强烈的错位,让读者在这种鲜明的反差中去扼腕兴叹这位美丽女子的悲惨命运。再如最后是对府君四处买珍奇,准备迎亲忙的描写,“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葱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描写以静为主,以动为辅,它通过渲染府君迎娶人数之众多、嫁妆之丰厚、场面之宏大,一方面烘托刘兰芝美的身价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同时反映了刘兰芝宁肯为爱殉身、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良好品德。

  如果说《孔雀东南飞》是一幅奇异绝妙的艺术画卷,那么铺陈部分无疑就是缤纷繁丽的浓墨重彩,它的出现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结构美。如果说《孔雀东南飞》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那么铺陈部分无疑就是铿锵激昂的抒情大调,它的出现使整首曲子呈现出张弛结合、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这就是铺陈的艺术魅力。

  二、《孔雀东南飞》描述了东汉末年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同学认为刘兰芝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的死是以焦母、刘兄为首的封建家长迫害的结果,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使他不能很好地保护刘兰芝,因此兰芝的死仲卿难辞其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 能不能结合《序》中交代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

  解说:

[!--empirenews.page--]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被打上当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多因素的烙印。因此我们在探讨焦刘婚姻悲剧的时候,不能脱离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在欣赏《孔雀东南飞》的时候,也同样不能忽视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上来进行创作的。《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建安时期,而这首诗的最终形成据专家考证当在六朝时代。我们知道,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学说一跃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汉代诸儒在朝廷的提倡下开始遍注群经。朝野的共同努力,使得儒家学说逐渐渗透到时人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伦理道德居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刘兰芝、焦仲卿都是在这种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以刘兰芝为例,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里的“诗”即《诗经》,“书”即《尚书》,刘兰芝所接受的教育很显然是儒家教育,刘母说自己的女儿“十六知礼仪”,十六岁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刘兰芝的“知礼仪”与她的“诵诗书”密不可分。她所接受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她后来的人生道路。及出嫁后,面对丈夫外出仕宦,夫妻“相见日常稀”,兰芝在家“守节情不移”,遵守妇道;“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恪守妇功;“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孝敬婆婆,遵从妇德。从刘兰芝婚后恪守三从四德的这些言行表现中能看出她叛逆封建礼教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刘兰芝对封建礼教的顺从我们还可从她被焦母遣回时的情境中再窥一斑:面对 " 怒不止 " 的婆婆,她不仅上堂拜见辞行,而且还安慰其“念母劳家里”,并叮嘱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一个多么知书达理、温顺孝敬的儿媳的形象啊!及遣回后刘兰芝自誓不嫁,被其兄逼迫,不得已而自杀,亦是“女无二适之文”的守节行为。由上述可以看出,刘兰芝的死之所以能引起时人的同情,正是由于她被塑造为恪守封建礼教的化身,作品越是对她进行妇德、妇功、妇道、妇容的赞誉,便越显示了这一人物的悲剧意义。

  如果说刘兰芝留给人们的是美丽善良、勤劳忠贞的光彩照人的形象的话,那么焦仲卿给人的印象不甚鲜明。在刚烈的妻子面前,人们不愿说他忠贞,当然也不会谴责他负心;在跋扈的母亲面前,他没能尽孝,但并不忤逆。作为一个夹缝中的人物,焦仲卿对母亲遣媳欲从不忍、对爱妻归家欲罢不能,这种种无可奈何的表现难免会使人认为他性格懦弱。但是,我们从以下事例中即可发现焦仲卿并非封建礼教桎梏下驯服的绵羊。当他得知母亲要驱遣刘兰芝时,他立即表现出抗争,为挽留刘兰芝而向母亲表明自己的人生选择:“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并明确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刘兰芝归家途中,他又用“誓不相隔卿”,“不久当归还”等誓语,向爱妻表白一定要迎回她的坚贞之情。当得知刘家已将兰芝许配他人,则以“磐石方且厚”自喻,表示宁可独向黄泉,也要保全爱志。继而约定死期,最后两人双双殉情。焦仲卿所处的特殊的位置,注定了他必须扮演一个悲剧角色。在妻子与母亲之间进行的两难选择,无论他选择哪种,其结果都必定是痛苦的。但是在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冲突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妻子一边,甚至不惜以生命,这在宗法制度盛行的时代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焦仲卿的抗争比刘兰芝更艰难,他的死比刘兰芝更需要勇气。刘兰芝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焦仲卿也同样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命运都值得同情,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令人钦佩。

  三、《孔雀东南飞》是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讲述了一对青年夫妇的婚姻悲剧,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说:

  诗中女主人公兰芝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善良的女子。自从嫁到婆家后,日夜操劳。但她受到婆婆百般刁难,只好向婆婆提出把自己遣回家。回家后,专横势利的兄长为攀附权贵,逼她改嫁,为了忠于自己的爱情,她“举身赴清池”,用自己的死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控诉。诗中男主人公焦仲卿身为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他对兰芝一往情深,但被封建孝道束缚,被迫让兰芝返家。但和兰芝一样,他对爱情也是忠贞不二的,兰芝投水之后,他也“自挂东南枝”而死。在尽孝与钟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最终以果决的行动表达了他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婚姻幸福的强烈反抗。全诗通过刘兰芝、焦仲卿夫妇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对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坚贞不移的爱情和以死殉情的抗争精神给予了热烈赞颂和深切同情。

  四、诗中运用了大量铺陈排比的手法,找出铺陈排比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解说: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心中常苦悲,”“突出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写兰芝离家的打扮,”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的铺张,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 “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焦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