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发布时间:2017-09-1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1小蓝裙的故事
1-2渡河少年
1-3一千根弦
表达——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2-1汉字家园(鸟)
2-2汉字家园(言)
2-3汉字家园(三字经)
2-4汉字家园(四字歌)
3-1西湖的绿
3-2梅雨潭
表达——“绿色记事本”
4-1回乡偶书
4-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4表达:古诗里的故事
5-1颐和园
《水乡》
野荷塘
7-1南辕北辙
7-2滥竽充数
《爱美的梅花鹿》教学设计
9-2望洞庭
9-3望天门山
11-2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滥竽充数》扩写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6 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综合学习活动-----感受家乡
表达—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1-1小蓝裙的故事
第一课时 总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
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小蓝裙的故事
贡献 协调 鼓励 不禁 焕然一新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教学重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认读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统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唤( ) 两( ) 冻( ) 焕( ) 俩( ) 栋( )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我不小心划破了。
⑴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⑵我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板书设计:
小蓝裙的故事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三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从微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全班抢读。
2.分组朗读课文,比比哪一组读得通顺、流利。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复述课文,感悟主题
  1.指导学生抓住4次“不协调”记住故事梗概,然后先在小组内讲,互相评议,再到班上讲。
2. 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不协调的地方,说一说。
三、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指导学生预习《1-2渡河少年》
教学后记:

1-2渡河少年
第一课时 总第四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语言美。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板书“渡河”,问学生“渡河”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到底写了渡河少年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看课文。
二 读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文。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4、读后讨论:课文分几段?
5、指名按照部分来读课文。
三 品读感悟,体会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少年在作者心中的印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2、作者是通过少年的哪些具体表现感受到“倔强”呢?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少年倔强的句子。
3.学生交流有关句子。
4.组织讨论。
5.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少年内心活动并感受少年的倔强,这倔强从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更加可以感受到。
组织学生交流。
6.引读12自然段。结合上下文谈谈对省略号的理解。
7.少年渡过了这一条小河,他渡过的仅仅是这一条河吗?
8.实话实说:你欣赏这一位倔强的少年吗?
四、总结谈话
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这一课的感受。
2.质疑。
3.总结:困难是条河,坚强可作舟,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对,则是舟上的舵。相信同学们能渡好自己的人生之河。
板书设计:
执著向上
渡河少年 倔强 永不退缩
勇敢自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五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3、体会渡河少年的倔强性格;感悟困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体会渡河少年的倔强性格。
教学难点:
指导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分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2、撑船老人是怎样对待这个少年的?他的想法有什么样的变化?
3、读老人说的话,读出老人先后说话是不同的语气。
4、这个少年为什么不坐老人的船而要有过河?
5、渡河少年为什么要感谢这位老人?
6、渡河少年在这封信中会怎样写?
7、加入这位老人并没有去世,受到了这封信,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怎样写回信呢?
二、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三、背诵课文第10—12自然段。
给学生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四、识字、写字
1、认读字中注意“葩”的读音是pā,而不是bā。
2、会写12个字。“蒙”这个字提醒学生不要丢掉中间的一小横;“哀”的第一个撇,要从中心处起笔。
五、作业:(任选其一)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少年,你在心中会写些什么?把自己比作渡河少年,给撑船老人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渡河少年
背诵提示:
不理——落满彩霞的河水——衬衣——书包
奇葩——少年
蹿上——脊背——跑了——水线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六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 引导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倔强”。体会渡河少年的倔强性格;感悟困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倔强”。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提问:通过昨天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背诵课文,感悟主题
  1. 谁能背诵课文的10-12自然段呢?
2.你怎样看待少年的倔强?
三、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指导学生预习《1-3一千根弦》
教学后记:

1-3一千根弦
第一课时 总第八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
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3一千根弦
保证 效果 琴师 徒弟 收藏
急不可待 有生之年 潸然泪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九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继续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拥有美好的向往能够使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教学难点:
借助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坚持”“希望“潸然泪下”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盲人从无字的药方里悟出了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蕴涵在“就为了这一个‘希望’, “一千根弦”是支持一位盲人琴师尽情弹奏五十三年的“希望”。那么你对这个无字的药方怎么看?
5.学生试着复述故事。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三、完成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指导学生预习《2-1汉字家园》
板书设计:
1-3一千根弦
坚持 希望
命若琴弦
教学后记:

表达——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第一课时 总第十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清晰流利的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掌握一些健康的小常识。
3、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清晰流利的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教学难点: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前几天啊,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在下课玩耍时突然流起了鼻血,有的同学告诉他:“用纸塞住。”有的同学则说:“把头仰起来,让血倒流。”这些同学的建议可行吗?为什么?如果当时你在身边,会采取什么措施 ?
学生自由发言。
看来掌握一些健康小常识还挺管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介绍你所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
二、分组交流:
提醒学生在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认为有遗漏的地方可以补充,有不同意见还可以进行讨论。
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介绍。注意要把话说清楚,明白。
三、集体交流:
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倾听。
各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全班评议。
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向别人请教。四、教师总结
针对大家的听说总结。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无价之宝.健康的金钥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
板书设计:
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健康小常识
交流要求:语言准确
思路清晰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十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养成写好习作后,能够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
教学难点:
1、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明确写作要求。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习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看习作提示。
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二、交流想法,开启思路。
1、鼓励学生抛弃第一种选材,别处心裁,写别人所未写。
2、自己想一想,最想写些什么?
3、组内交流,也可以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按怎样的顺序写。
三、巡视指导。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组评议,修改习作。
1、选读习作,共同评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同评议)
2、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引起全体注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评议修改作文。
4、每组推荐一篇写得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赏析。
5、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教学后记:

2-1汉字家园(鸟)
第一课时 总第十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体会不同的鸟类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进一步体会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所蕴涵的文化。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体会不同的鸟类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所蕴涵的文化。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的鸟类,你们都喜欢什么鸟啊?(鸵鸟、鸽子、喜鹊……)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鸟。
二、初读感知
1、师贴图,学生回答这是什么鸟?
鸽子、喜鹊、鹦鹉、孔雀、雄鹰(师板书)
2、学生借助拼音读名字,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字
4、全班交流:“亦”是“腋”的本字,教材给出了“亦”的演变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古文字的“亦”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之下的两个点是指示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后来“亦”字多被借用为虚词,相当于“也”的意思。因此只好另外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腋”字来代替“亦”的本义。
5、“酷”“鹦”“鹉”“雅”这几个字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自主识记。
6、读一读这些词语。
7、思考这些鸟都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
鸽子——热爱和平、孔雀——举止高雅……
三、练习:再想想,大雁代表什么;企鹅、燕子呢?你还能列举出什么鸟类来?(小组交流)
四、讨论交流:鸟的研究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天下的乌鸦不全是黑的;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
最大的飞鸟: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重的飞鸟: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罗洲隼,体长15厘米,体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鸟:天鹅,超过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鸟:蜂鸟,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长的鸟:天堂大丽鹃,尾羽是体长的2倍多。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鸟:鸽子——酷爱和平
喜鹊——传递佳音
雄鹰——英勇无畏
教学后记:

2-2汉字家园(言)
第一课时 总第十三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4.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预言、忠言、直言、真言、赠言、格言、诤言、诺言”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言”。比如说:预言、直言、忠言……等等。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各种“言”。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课件:预言、直言、诤言、赠言、真言、忠言、诺言、格言。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你能了解那个名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根据自己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字
6、全班交流:“允”字的读音很容易读错,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强调。“允”的读音是“yǔn”,而不是“rǔn”。
“诤”字的读音是“zhèng”。“戒”是由“诫”拆出来的字,可以组词:戒严、戒烟。古文字的“戒”字,像一个人两手拿着武器——戈。它的本义为持戈的警戒,引申为防备、警告;又引申为禁止、戒除等义,如戒烟、戒酒等。“诫”字是警告,劝人警告,可以组词:告诫。
7、读一读这些字词。
三、练习:
1、读一读、填一填。
“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是赠言。
“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这句话是格言,劝告人们要珍惜时间。
2、你还知道哪些言?
格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关于诺言的语句:
一诺千金 言出必行
言必信,行必果
轻诺必寡信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预言、忠言、直言、真言、
赠言、格言、诤言、诺言
教学后记:

2-3汉字家园(三字经)
第一课时 总第十五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课件: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
注意 “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6、全班交流。“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三、练习: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着背诵《三字经》。
2、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教学后记:

2-4汉字家园(四字歌)
第一课时 总第十六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1、请同学们背诵《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四字歌”,看看四字歌和三字经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四字歌全文。老师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
州”为“洲”的本字。甲骨文、金文的“州”字,中间的小圆圈代表河中的小
沙丘——洲。“州”字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即河流中高出水面的陆地。
古文字的“衍”字,从水(或川)从行(或“双人旁”),表示水在江中流行的意思。它的本义指水流貌,引申为流行、推演、扩大、发展、衍生等义。
5、你最喜欢那句话,在小组里和你的同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为什么?
6、全班交流。师指导朗读。
本课“四字歌”中每句四字所组成的词语,高度概括出我国的地域风貌,所选景物极具代表性,都是“瑰奇壮丽”之景色。因此读这样的文字就要铿锵有力,气宇轩昂。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并试着背诵。
三、练习:
1、猜一猜。这六幅图分别表示:“木、泉、草、鸣、牧、鱼”。
2、讲一讲。
“一泻千里”就是抓关键字“泻”,理解此一字可以弄懂全词;“钟灵毓秀”每字代表的意思都不熟悉,可以查词典。
五、总结,布置作业:练习写字。
板书设计:
四字歌
绣 昆 壁 壶 腾 仞
州 洲 篮 禹
教学后记:

3-1西湖的绿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说到了西湖的“绿”?{3、4、5})
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西湖的“绿”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 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西湖的印象。
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说到西湖的“绿”则重点抓住西湖的“绿”来讲。)
三、巩固
  1、出示写西湖的诗文进行比较认识。
(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绿”,赞美了“绿”的生机,“绿”的茁壮,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二、形近字组词。
  倾( ) 炯( ) 栀( ) 潋( ) 访( )
  顷( ) 迥( ) 桅( ) 敛( ) 防( )
  般( ) 溅( ) 堤( )
  股( ) 浅( ) 提( )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 ),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 ),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 )。”峰下蜿蜒的小径:“( )。”此外还有溪水:“( )” 。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 ),与( )相比,“( )。”
四、阅读欣赏:
  读下面两首诗,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题 临 安 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林 升 苏轼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
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相机板书)
教学后记:

3-2梅雨潭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 (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4、在学习课文的过称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作者哪个自然段主要观察了瀑布?{3})
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梅雨潭的“瀑布”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 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瀑布的印象。
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
三、巩固
  1、出示朱自清的其他写景散文进行比较认识。
(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梅雨潭的“瀑布”,赞美了“瀑布”的生机,“瀑布”的美丽,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坐在亭边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二、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
1、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
2、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3、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三、比一比,说一说。
1、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像半个环儿拥着。
3、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4、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四、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绿,那就让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绿”吧!
(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相机板书)
教学后记:

表达——“绿色记事本”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绿色记事本”所写的周一到周五的事,理解作者的用意。
2.能了解关于环保的有关知识并树立环保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准备:
前要组织学生围绕“环保”这一主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课上先让学生汇报,通过什么途径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3.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材料,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4.想一想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
5.把自己身边的与本单元要求相符的事和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更全面、更生动地把事叙述清楚。
6.形成一段或一篇文字也加入到“绿色记事本”里面。

4-1回乡偶书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 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试着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地问:“ (
)。”
三、朗读,并试着背诵:
四、指导写字:音 客 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查检复习
1. 指名认读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精读理解、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 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三、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四、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乡 音 无 改 / 鬓 毛 衰。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教学后记:

4-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二、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三、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四、总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后记:

4-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 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3 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 4 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5 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6 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 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 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9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二、 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三、 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四、 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教学后记:

4-4表达:古诗里的故事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2.从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齐背古诗。师:很多古诗里都有故事,比如说《赠汪伦》就是写的李白即将远行和好朋友汪伦告别时的情景。
2.生:我们可以把有些学过的古诗改写成故事。
二、回忆古诗:
1.这个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古诗?
2.生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3.请同学们回忆这些古诗里是不是都有一个故事?
4.下面就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叙事古诗,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全班交流:
1.班级召开一次“古诗里的故事”故事会,每组选派代表到前面汇报,要求所讲的故事情节完整,声情并茂,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点评。
2. 同学们中有兴趣的还可以表演诗中的情节。
3、评一评,你们之中谁讲的最好?(以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为标准)。
四、总结:
1.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的古诗故事,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2、讲古诗里面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古诗的含义。五、布置作业
准备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故事。
板书设计:
古诗故事会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2.从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忆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同学们讲了许多的古诗里的故事,我们还评选了最佳表演小组是第三小组。今天这节我们来把古诗里的故事写一写。
二、搜集相关资料: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其实,还有很多古诗里都有故事,而且很生动。请同学们把你所搜集的资料展示。
三、自由习作:
1.教师巡视。2、请写完的同学读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布置作业:准备更多的古诗故事。
板书设计:
古诗故事会
符合古诗的原意 加入自己的想象
教学后记:

5-1颐和园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
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一套,教学录像带或VCD光盘。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
的导游示意图。
(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殿、廊、漆、栏、昆、爽、阁、辉、煌、葱、朱、痕、堤。(颐、舫)
  2、注意部首:殿、爽、朱
  3、注意字形:殿、廊、漆、葱、痕
  4、读词: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长廊:
   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⑵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⑶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⑷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万寿山:
   ⑴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B、有感情读一读。
   ⑵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⑶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昆明湖:
   ⑴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⑵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⑶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你们想去颐和园吗?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再一次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
 1、复习词语。
   2、复习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
  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六、创设情境,总结写法
  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爸爸、妈妈做个介绍吗?
 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家长作讲解。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教学内容:第五版块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万寿山 尽收眼底 抓特点
(举世闻名) 昆明湖 如平镜似碧玉 写详细
十七孔桥 雄伟美丽



《水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https:///Soft/Index.asp'>课件,小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连、飘、荡、装、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吧!
  2、(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屏幕出示江南的风光片)师述: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看湖面上,好热闹啊,捕鱼的小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象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3、你们喜欢水乡吗?(生答:喜欢)其实我们的家乡——张家港,就是一个风景怡人的水乡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歌,想听吗?
  2、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秋湖月夜》。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纠正。
  5、指名读,相机指导。随机出示小卡片,如:清波、飘满、装满、咱、新生活。
  三、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船多、歌多。(此处教师板书)
  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指名说说,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学习生字培养习惯
  1、示:“连、飘、荡、装、船”五个生字。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2)“我当小老师”
  (我教大家学“x”字,分析字形,口头组词或随机认字开花。)
  (3)连:连忙连接
  飘:飘荡飘扬轻飘飘飘洋过海
  荡:荡秋千
  装:时装装扮不懂装懂
  船:渔船
  2、指导书写:
  (1)指名上黑板在田字格中书写,其于在书上描红
  (2)评议黑板上小朋友写的字。(在这一主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怎样把字写漂亮,写美观。)
  (3)完成作业: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品读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巧妙,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热爱江南水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了解江南水乡。教师准备江南水乡的风光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观看图片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江南水乡的图片,请大家观赏。
看完了这些图片,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水乡的优美的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注意重点字音:沁 霭 拱 倌 暇
2、读文并整体感知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弄清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描写细雨这句话“细雨像蚕丝那么柔和,飘在脸上凉沁沁的,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体会运用的修辞方法并有感情朗读。
三、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景色?
(师板书:船舱 两岸 村落 拱桥河面上 )
二、 学习课文的2-8自然段
师:课文中运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水乡秀美的景色,同学们一定被其深深吸引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把最吸引你的部分画一画,读一读。
(一)指名读一读最吸引自己的段落或句子。
1、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四句话。
1) 指多名同学朗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好在哪?
2)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的老师应抓住这句中的几个训练点:一是第三句话里的两个比喻句,在朗读时应指导到位。二是几个关键词语:嵌天然的 烟雨迷蒙若隐若现 似真似幻
在读时边指导读边理解词语。
3) 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2、第三自然段
1)读一读,互相说说哪读得好,好在哪,学一学,再读一读。
2)在反复朗读之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堤岸两边最吸引人的是什么?(色彩美)
3、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3、第四至第八自然段(不作为重点,以读为主)
1)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江南水乡人景合一的秀美。
2)背诵喜欢的语句
(二)读了这些文字,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三、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请根据这篇文章的学习写一篇导游词来介绍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语在句子中表现景物的特点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学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图片资料或图书资料,也可以收集有关自然景物的一些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一实验 关海英 赵洪霞
第一课时
一、说荷花,引课题
1、用一个词形容看到过的荷花。
2、看荷花图片,再说说亲眼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
二、读课文,初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晶莹剔透 沁人心脾 密密层层 亭亭玉立 缥缈(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3、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
三、再读荷花,感悟荷花的美
再读课文,说说哪个词或哪个句字你特别喜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欣赏画面,感受美
1、以欣赏荷花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到祖国北方遥远的边境,观赏了一塘美丽的荷花,这节课,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再次走进荷花的世界吧! 
2、播放荷花录像,学生欣赏。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
二、赏读课文,发现美
1、同学们,我觉得你们都很了不起,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作者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拿笔勾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并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互相交流: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3、集体交流:
重点句:
“又走十步,果然见到由绿色的芦苇、蒲草围绕的宝葫芦形的湖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大的赛过磨盘、芭蕉扇,小的如茶碗、酒杯。”
学生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大荷叶比作磨盘和芭蕉扇;小荷叶比作茶碗、酒杯,从这个比喻句中能体会到荷叶的形状很美和大小不依?并指导读一读这句话,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继续理解描写荷叶的句子
“浮在水面的圆圆荷叶密密层层,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
指导学生感受从“密密层层”这个词中体会荷叶很多,并想象“叶子上凝聚着水珠,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是什么样子。
“叶子之间,点缀着三角形的菱角叶,是淡淡的嫩绿颜色。”
这句话主要写了荷叶的颜色。
这几句话都是描写荷叶的,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的,才是荷叶这样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观察描写非常有序,先写荷叶的形状、大小再写荷叶多,有露珠的荷叶什么样,荷叶的颜色。在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笔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样的?
4、指导朗读这几句。
三、想象画面,体验美
1、师过渡语:
读得多美啊!是的,这么多的野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师范读第三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大自然)
3、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是她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请你们把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试着把这一段背诵下来。
4、指名诵读这一段。
四、深入学习,感悟美的品格
满塘的荷花虽美,但也并不希奇,作者为什么却对此拍手称奇?令作者称奇的仅仅是荷花的美吗?(是荷花坚强的品格)
荷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可能是那些原因?这是作者的——联想,那么请同学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还有哪些可能?
白天的野荷塘是这样美不胜收,那么夜晚的野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欣赏那里的“荷塘月色”。
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
五、板书设计
野荷塘
荷叶 大大小小 密密层层 凝聚水珠 嫩绿
荷花 粉红色 挺拔而出 亭亭玉立
坚强的品格


7-1南辕北辙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 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
四、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4、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排练课本剧,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在熟读课文和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一事无成。
4、加强读写训练,练习扩写《南辕北辙》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课后读写小练笔。
教学难点: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 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 “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教学后记:

7-2滥竽充数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2.这节课,我们学习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 (2)混的情况和结果
2.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 ,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或:南郭先生一直混得这样幸福吗?他最后怎样?(板书“逃”))
4.“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
四、指导行为: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必三百人 用
一一听之 逃
教学后记:

   7——3爱美的梅花鹿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梅花鹿在饮水的时候,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特别赞赏自己美丽的双角,同时抱怨自己的四条腿太干巴,结果在它遇到危险时,正是腿让它获得安全,而高兴之时又是美丽的角让它再次面临灾难。
(二)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检查生字预习情况,落实生字教学。
本课认识的字和要写的字都比较多,教学中,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进行学习。“斑”与“班”, “陶”与“淘”,“距”与“拒”可以运用区别字的方式学习。“皱”要注意是翘舌音,部首是“皮”。
(三)启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1、梅花鹿是怎样欣赏自己的美丽的?它有什么抱怨吗?
2、梅花鹿认为自己哪儿最美?哪儿最不美?
3、当狮子悄悄临近梅花鹿的时候,它的“腿”和“角”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文中的字、词、句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抓住这样几句话和这样一些词语。
梅花鹿美滋滋地想着,又看看头上的角,更是赞不绝口:“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或是像猴子那样一个毛茸茸的秃瓢,真羞死人了。”
梅花鹿久久地站在那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着。
从这现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梅花鹿的虚荣。特别是这样几个词语“美滋滋、赞不绝口、羞死人、久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要很好地理解。
而课文的第1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中的“噘起嘴,皱起眉,抱怨、没精打采”这几个词也可以看出梅花鹿是非常爱慕虚荣,追求处表美的。
课文的16、17、18自然段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高潮,从狮子的“欢喜”和梅花鹿的“战战兢兢”地“哭泣”,学生就会明白,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实用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外表美丽的,但它却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更要注重内在美。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读写训练建议
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这则寓言缩写成150字左右的短小的寓言故事。


《爱美的梅花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理解寓意,树立正确的辨证观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学字词,理层次,读课文。
第二课时: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内容,初步体会美与实用之间的辨证关系,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美与实用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多媒体课件。
设计特色:
以开展“辩论会”为手段,通过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体会本则寓言的寓意及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学习部分词语,初读课文,初知大意,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梅花鹿的图片。
2.说说你对梅花鹿的了解,你认为梅花鹿哪里最美?
3.揭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开火车”检测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5.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词义,引导学生说说识字的方法。
(其中“皱”要注意翘舌音,“咦”“陶”“距”“泣”可以按照形声字组字法来实记。“盖”可通过学过的“差‘进行对比识记。)
三、指名读文。(分自然段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交流你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2.能够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出示关键词:欣赏、赞不绝口、垂头丧气、紧张激烈、追悔莫及)。
二、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自由读文。画出描写梅花鹿心理的语句。
2.课件出示语句。
(1)“咦!这是我吗?”
(2)“嗬,这身黄色皮衣油亮亮的,上面的斑点雪白雪白的,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外套了!我的身段那么匀称,简直可以做模特儿啦!”
(3)“嘿,我的角枝枝杈杈的,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若是像猴子那样顶一个毛绒绒的秃瓢儿,真是羞死人了。”
(4)“唉,这四条腿这是美中不足,有点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样的斑点也少得可怜。若是它更美丽些,我不就可以当个最好的芭蕾舞演员了吗?”
三、学生反复轻声读句子。(通过读体会梅花鹿的心理)
四、抓住重点词体会梅花鹿的心理变化过程。
[赞美、美滋滋、赞不绝口、久久、欣赏、陶醉、噘嘴、皱眉、抱怨、没精打采]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梅花鹿的心理变化。
六、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重点句。
1.梅花鹿见到狮子来了有怎样的表现?
2.梅花鹿在即将被吃之前心理会想什么?
3.理解:“我原来讨厌的四条腿,跑起来那样有力,可以救我的性命,而我赞美的角却如此不争气,今天是丧命在它手上了!”
(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最可珍惜的东西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所以,“实用”也是一种美。)
七、拓展
辩论会(两种观点:一种是美的东西不实用;一种是美的东西也实用。)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的辩论会让学生对于“美”有一个辨证的认识,知道什么是外在美,什么是内在美。并在辩论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训练。初步了解辩论会的一些规则,并在准备过程中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八、
课外延伸
把你的观点用文字写出来。(把说与写结合起来。)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9-2望洞庭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2、指名背诵。
四、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板书设计:
9-2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后记:

9-3望天门山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9-3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学后记:


11-2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第一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0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的方法和通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书和信,学生观察。
2、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3、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4)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①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②指名说说。③想读第1、2自然段的同学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
①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②说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什么?③指名说说。④想读的起立读3——5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讨论:有哪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还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②指名说说。
(4)小组学习: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2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聪明才智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3、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的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了解一些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知道一些传递信息的方式。
4、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发明文字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知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翠鸟》。
2、出示10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3、出示生词,同桌读、指名教读。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2、学生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指导书写。
三、学习课文,了解古人的通信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
2、指名反馈。(借助特定的事物表达一定的意思。)
3、课文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指名反馈)
4、学生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5、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如果是报平安会怎么表示呢?
6、教师小结: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通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
四、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3、教师总结,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古代人类生活知识。
五、拓展延伸,说现代的通信
1、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知道我们现代都有哪些通信方式。
2、集体反馈。
3、鼓励探究:你们知道吗。过去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的通信方式可多了,只是不及我们现在的迅速。
板书设计
11-2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记事 绳子
方法奇妙 贝壳 古代人类聪明
通信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第( )周 2009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奇妙 形式 譬如 打仗
分辨 跳跃 重要 淘气
二、读一读,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奇妙 形式 譬如 打仗
分辨 跳跃 重要 淘气
(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解决。然后可以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这些词语可以做抄写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落实。
三、想一想,说一说。
如果哪个民族收到了一根枪或者一只箭时,会是什么意思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是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即收到枪或箭,表示另一个民族向你宣战,怎么办呢?可以引导学生借此话题展开想象,或战?或和?或投降?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吧。)
四、讨论。
1、指名读这部分的文字。
2、让学生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
五、读书检测,课堂完成。
板书设计:
11-2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相机板书)
教学后记:

五、教学案例
    《滥竽充数》扩写教学设计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https://fiash .sunvv.com/15457.html ))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 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 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 装 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 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课题 习作6 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⒈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重点
难点 ⒈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具
学具 板书设计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只要大家好好听,用心想,认真写,说不定你写的作文还能上报呢。
2、 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3、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话题切入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要拘泥于身边的人,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为下面学生进一步说做好铺垫。]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
前两天,就让同学们预习了本次习作要求,大家都作了相应的准备。下面就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1、 先想后说。
2、 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 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4、 师出示评分标准:(满分5分)
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1分)
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2分)
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1分)。
d: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1分 )
5、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评判。
6、 选出本次说人物的冠军。
[在此环节中,要尽力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宽选材思路,使写作内容走向开放.其次要把握学生的发言,在文章的详略安排、内容的择取等方面给予一些精要的提示,这也是安排比赛环节的初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少走弯路。]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a) 导语: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b) 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一、导入语
学生汇报。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1、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2、练习说。
(1)、 先想后说。
(2)、 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 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1、生列提纲。
课题 习作6 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重点
难点 学生修改作文 
教具
学具 板书设计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反复朗读 细心修改
1、 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 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二、交流习作 师生评议
1、 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2、 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3、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一、 反复朗读 细心修改
1、 自主修改。

2、 相互修改。



二、交流习作 师生评议
1、 朗读习作。
2、 学生自评。
课题 习作6 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课时 3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通过讲评作文,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重点
难点 讲评作文
教具
学具 学生作文2篇 板书设计
预习
要求 认真修改作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二、习作讲评。
1、评改重点:
①是否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②是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评改步骤:
①挑选初稿中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较精彩的片断,让小作者朗读,大家欣赏后讨论:这段好在哪里?
②挑选初稿中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写得不具体的片断,集体讨论修改。
③同桌根据评改重点互相评改。
2、佳作欣赏
三、根据讲评发现的问题,再自改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是否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再次进行修改。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多角度立意。
2、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审题,多角度立意。
三、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鸟儿的鸣叫、有花儿的芬芳、有小溪的流淌、有禽兽的奔跑的大自然怀抱中,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一声狮吼……你的心也一定会被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侧耳倾听那大自然的声响吧。(板书课题: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听完音乐后,让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好象来到一个大森林中,与百鸟同舞,与鸟儿对唱,好快乐。”
“我听到了各种鸟的鸣叫,一片欢腾的景象,刚才的我好似来到一个有花、有草、有树、有小溪的流淌的地方,我看到了成百上千只鸟在那里飞舞着,穿梭于树林间,互相嬉戏,好欢快、好热闹,我也好快乐了。”
“我也听到了好多鸟的叫声,当我听的时候,我好象变成了一只鸟,飞翔在百鸟群中,与它们追逐、与它们歌唱,我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快乐,尽情享受在大自然的怀胞中,感觉自己好幸福。”
(四)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只想说一句话:你们是想象大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欢乐,它让我们留连忘返,融入其中,享受不尽,感受多多。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才所聆听到的大自然的声响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虚幻的)
讨论1:如果我们现在到大自然中去,会听到这些美好的声音吗?
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一般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呢?(多数是工厂的噪音、汽车的鸣叫、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让人不得宁静的声响。)
总结: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我们的生活失去了美好的声响,让我们再也找不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幸福。还有水也被污染,让鱼儿也失去了美好的生息之所;大量地猎杀,使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至于那马嘶、狮吼就更难听到了。
讨论2:我们的生活真的失去了太多的缤纷,失去太多的美好,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让天籁之音永伴我们的生活呢?说说我们各自的设想。
——保护森林,让鸟儿有栖息之所。
——植树造林,让动物重归大自然。
——保护鸟类,保护动物,让生态保持平衡。
——保护水源,让鱼儿有生存的地方。
(五)即堂作文:你们的方案都是可行的,如果真的能实施,那么就不愁你听不到大自然的声响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让我们生活在美 好的大自然 的怀抱中,感受它的美丽、感受 它的温馨。如果你能把你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写下来,那一定是美丽之中蕴有遗憾,欢乐之余又有思索,那是真诚的流露,下面请以“大自然的声响”为话题记下我们心灵的轨迹吧。字数不限,有多少记多少。(学生写作,老师巡视。20分钟交流。)
(六)20分钟左右后,选个别学生作文诵读,共同点评。
(七)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涉足于大自然中,聆听到了好多来自天籁的声音,虽然它离我们有些远,但任能给我们带来好多美的享受,但愿在我们的心中、生活中永存这种美,让我们一起努力去保护它吧!说到这里我的耳旁就回荡起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黄鹂轻脆的鸣叫声;回荡起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风叫声与浪击打堤岸的声音……同学们,你也听到了吗?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来说说好吗?


综合学习活动-----感受家乡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捕捉研究素材。
2、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并搜集资料,学习用评价表总结活动成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亲切与温馨。你真正领略过自己家乡的美吗?让我们走进家乡,感悟家乡吧!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力求写作有一定的思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表达。
二、不拘形式,交流见闻
1、明确表达要求:内容要真实 有趣;表达有 条理 有重点;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三、个性表达,练写见闻
1、随机解决同学在习作中的疑问并进行小结。
2、把自己的见闻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认真修改。
教学反思:
表达—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第五板块的几篇文章的学习,学会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2、回忆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并展开联想。
3、练习把对于几种声音的描写与展开的想象融为一体,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文章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对各种声音的理解。
教学难点
根据你听到的集中声音展开联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景的文章,这几篇文
章之所以能够写得优美是因为其中有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今天,我们也来写一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完成得很出色。
二、口头表达
1、听录音,说一说米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其他声音吗?
3、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
4、由这些声音你能想到什么?
5、可以选取让你记忆深刻或最喜欢的几种声音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三、列好提纲
四、写在稿纸上。
五、作业
完成作文草稿。
第二课时
一、自己修改作文。
二、互相交流,互改。
三、誊写作文,注意书写规范。
四、作业
继续誊写习作。
五、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各种声音 联想到了……
教学反思:

表达—我最感兴趣的一个人
教学目标
1、练习在真实的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写出个人感受。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教学重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感悟,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来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题导入
1、审题,确定习作的范围。
2、从题入手,“一个人” 一个我最“感兴趣”的人,一个“最”让我感兴趣的人。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什么人,一个为什么让你感兴趣的人,什么原因使你对他(她)最感兴趣。
二、指导方法
1、学习写人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描写的方法,为以后阅读与习作奠定基础。知道题材可以不同,角度可以多样,但人物要作为重点被烘托出来。
2、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要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恰当地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进行描写。写人离不开写事,要重点关注人物在事件的具体表现,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可以一个学生的
典型例子为例,与全班进行交流。
三、个性表达
1、先打草稿,然后修改。
2、读作文进行交流。
四、拓展
搜集查找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优美的句段,
积累并背诵。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