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优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03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

讽刺善变者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编辑短评:本教学设计基本上抓住了文章的精髓,教学的步骤层次井然有序,而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些都是优点。只是有些深意深味尚未挖掘出来,如文章通篇充满批判色彩,而不是局部地偶露锋芒;文章谐趣妙味横生,处处显出机智,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华。再有,忽略了文章的人文内涵,可见本教案尚未“与时俱进”。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教读课文。该单元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作品、品味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作者借九个寓言联类引申、洞烛世相,语言俏皮隐晦、富有辩证性。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运用比较阅读切入教学可谓最佳导学方式。九个寓言分为三类:从原有故事本身引申出另一层意义、在故事的结尾处作进一步的推演、将故事原貌改头换面。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脉络、提炼主要观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关键语句,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提高公开发言与倾听等口语交际技能。

  教学流程

  一、定向

  目标不明,犹如盲人骑瞎马,常会事倍功半。确定课堂学习目标要因人而异,考虑教科书的编写意图与学生的学习水平。本课可结合单元说明“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及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从标题看,本文属读后感。“读”表明文章体裁,“《伊索寓言》”表明读的内容。

  【呈示课件】《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当时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其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篇幅短小、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是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二、导学

  (一)赏析课文第11段(“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面对世界经典《伊索寓言》,作者不顶礼膜拜、全盘接受,而是积极与作者对话,深入思考,书写感悟。作者读《伊索寓言》悟出了什么?我们读《伊索寓言》及课文又能悟出什么?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研讨阅读。

  寓言常分为故事与寓意两部分,故事好比寓言的身体、寓意好比灵魂。第1段叙述故事,第2段明确点出寓意,寓意是寓言中作者点明的哲理,或是我们读出来的哲理感悟。

  试从如下角度对“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作比较阅读: (见表一)

  (二)自学课文第4段、第9段(“蝙蝠的故事”与“牛跟蛙的故事”)

  1.第82页练习一。

  2.“蝙蝠的故事”与“牛跟蛙的故事”属“将故事原貌改头换面”类。

  3.组织学生按座位分成两组,一组学习“蝙蝠的故事”,另一组学习“牛跟蛙的故事”。

  学习程序:

  ①独自研读: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相关语段,并从故事名称、《伊索寓言》的故事、课文的故事、《伊索寓言》的寓意、课文的寓意、作者的表达意图、“我”的感悟等方面探究,记下感悟与疑惑。(见表二)

  ②小组学习:前后桌4人组成小组,推举1名组长、1名成果报告人,交流研讨各自的成果与疑惑。

  ③交流讨论:同排的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大组,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每小组至少发表1个学习成果。

  ④成果展示:学习大组推举成立专家答辩组(1名组长、1名主成果报告人、1名副成果报告人、4名资料整理员),负责解答同学或老师的相关提问,每组至少发表1个学习成果。

  4.组织学生研读、交流,巡回点拨。

  《伊索寓言》中“蝙蝠的故事”寓意是“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而课文则是讽刺趋炎附势、毫无原则的投机者,他们犹如墙头草,哪边得势就到哪边。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宜从分析“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及其后的语句入手。蝙蝠冒充同类以保命,人更爱在不同的场合使出不同的资本来炫耀自己、傲视别人。

  《伊索寓言》中“牛跟蛙的故事”的寓意是“渺小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伟大相比”。课文沿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寓意。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宜从分析“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等语句入手,作者讽刺了那些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的掩耳盗铃者。

  (三)研读课文第1-3段、第13段

  课文共13段,前3段为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起;第4—12段为第二部分,表达读《伊索寓言》九个寓言的感悟;第13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阅读第一部分(第1—3段),思考:

  1.“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一句中“这些”指什么?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两个感想:一是对两种人两种态度的感想,一是对人们慕古行为的感想。大人喜欢、容忍小辈而厌恶、嫉妒后生,近三十岁的女人还肯夸十八九岁女孩的相貌而不留情面地批判二十三四岁的女子,小孩讨大人喜欢而时常与大孩子冲突。结合“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等语句分析,探讨年辈资格的道理:今人思慕古代、大人喜欢小孩的真正意图是乘机卖老。

  2.为何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联系前两段——从现实与历史的角度剖析人类的卖老现象——解读第三段,不难理解“三重安慰”皆讽刺。“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是说成人远比小孩狡诈;“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是说今人远比古人奸诈;“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是说今人对狡诈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者用揶揄的笔调勾画了“我们”的病态心理:“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阅读第三部分(13段),如何理解“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这句话?

  (生研读、回答,师明确)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一样公平清楚,不妨让孩子读读。当今人事复杂、是非不清、善恶难辨。淳朴幼稚只会上当受骗、处处碰壁,因此,人们头脑要复杂一点,谋得与狼共舞的生存智慧与本领;作者还呼吁成年人要净化社会环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存与成长空间。

  (四)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借赏析《伊索寓言》,揭露和批判人事的各种伪善现象,告诫读者身处人事复杂的现代,必须谋得与狼共舞的生存智慧与本领,否则只会碰壁上当。

  (五)课外延伸

  1.第82页练习二、四。(必做)

  2.阅读小说《围城》与《写在人生边上》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论文人》等散文,体会作者幽默、睿智的文风。(选做)

  3.搜集与钱钟书相关的轶闻趣事,学习钱先生的做人之道。(选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