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案【原创】

发布时间:2017-12-31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

  2.了解人与克隆人的区别与联系。

  3.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生字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 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

  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动的幅度。

  二、简介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

  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三、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

  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第二课时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五、写作特点。

  1.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 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 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六、处理课后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