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时间:2022-10-25 10:07: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范文(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未来教育家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范文(精选8篇)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1

  我有幸参加交流到扬中市外国语小学。寒假里,匡爱红校长向我们推荐并给我们印刷了一本名叫《未来教育家》的杂志,让我们在闲暇的假期里自由阅读、充电学习,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完这本杂志,有些许感慨、些许惊讶、些许经验……

  一、教师要做个性的教师,要做学术型、研究型的教师。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别人的教学模式再怎么优秀也不一定适合您,你要做你自己,用你擅长的技术本领去教好、教会你的学生。我们教师的价值不是着眼于现在的你自身的名利,要看你的创作品—学生,他们以后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贡献。教师要创造明天的价值,那今天的您就得学富五车,就要是一片汪洋大海,就要做一个研究者,去研究每一个孩子,研究每一节课,研究每一篇课文、每一次作业,去找最适合每个孩子学习的方式、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吃跑、吃好。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为了探寻“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改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外小的教育理念是最新的,匡校长集思广益、学以致用。开展生本课堂的教学研究,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分层、分类、分区教学。让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讲话,都成为孩子的最佳学习区域。资源区的设计,电脑、图书的添置更给孩子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三、在外小学习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每一个人都学有所获。在外小工作的是辛苦的,因为他们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研究。

  有人说:与好书为伴,尤如与智者同行。这些智者都是我们的同行,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和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五味杂陈、又或意犹未尽……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2

  在读未来教育家之前,心中一直是充满好奇和疑虑,好奇的是面对庞大的个体,他们是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个体的,疑虑的是他们面对的个体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有着截然的不同,那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合适吗?但粗粗读完后,我想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才会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

  让学生拥有独立思想,他们才会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哲人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儿童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花朵,都有着特定的轨迹。面对个性化的教学,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走进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找到每一位学生的动力点,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努力向前。起点不一样,终点也允许不一样。十一学校关注个体的方式是,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由选择自学、小组合作、老师辅导三种学习方式,老师做适当地帮助调整。这种学习方式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相应的检测之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调整学习方式。形式各异的学习方式的确很吸引人,既能让尖子生吃得饱,也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那面对我们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自律性、能动性并不是很强,我觉得基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板块,我们可以提供学生相应有效的学习方式,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位师生都有自由的空间,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请他们来展示,必要时老师总结,让每位师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学习活动,需要人人参与。参与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并不是我们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这其中就可以贯穿自学、小组合作、老师辅导三种学习方式。方式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方法和能力。我觉得一学期下来,课前的预习就是学生自学的萌芽。只要我们提供一定的方向,相应的坡度,适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由地遨游在预习的海洋内,就能帮助他们渐渐形成相应的自学能力。学习内容要俯下身来服务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无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我们设计出好的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上他们会带着自学的成就感和疑惑感紧张地学习,老师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先前学习,很好地捕捉到学情,提供适合个体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主人还要善于倾听,杜绝一言堂,还要注重组织学生间的相互分享交流。我觉得交流分享在课堂中呈现时,主要就是小组合作和学生发言两种形式。这两种方式成了他们最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是独立的,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感知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的回答常常让人不禁失笑,充满童真童趣。亦如学校那株腊梅,在他们背儿歌时,俨然把它描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畅所欲言,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思想的碰撞摩擦,还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兵教兵大大节约课堂内的时间。课堂上似乎时间都成了学生的了,但其实不然,老师也应该是参与者、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与指导,在相应的时候站出来帮助学生总结,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

  鼓励独立思想,并不意味着怂恿行为的放纵,十一学校强调要做到思方行园,容许学生犯错,但不允许品行出轨,要让学生有原则。我想这样就是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十一学校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负责班级管理,让学生遵守一定的规范,例如交送作业的规范、打扫卫生的规范等等。我觉得这就有如承包制,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那就该归你来管理负责,激发了学生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

  小王子中说,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我想每个人都一样,学生只有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那么重要,才会真正快乐努力地学习!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3

  这个暑假,阅读了北京师大檀传宝教授的教育著作《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受益匪浅,现择其一、二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记录自己以往的讲座,包括:德育的概念与理念,德育实践建言,大时代的德育,公民教育的鼓与呼共四辑。重点讲授了德育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层面德育实效的提高提出了系列建议。

  檀教授由小的德育讲到大的德育,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进行了分析。德育就是人的道德思想品格。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政治教育、经济生活、法制教育有区别,但又紧密联系。这些方面对道德品质有影响,而德育又能促成各方面更好发展。德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檀教授还指出,现在的德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强制灌输。谁对谁错,必要立场坚定。即使思想不通,生吞活剥也要生硬接受。但是,道德教育者如果肯多花费些心思,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审美化的改造,道德教育或许也能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人的歌谣。这时,德育再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还会有如被填鸭式的不适感受吗?总之,轰轰烈烈的,大张旗鼓的德育“灌输”必须回归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最高美的话,那应该是教育之美!美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仅仅是学校艺术学科教学所承载的责任,更多的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改造。将显性的艺术审美教育和学科渗透式审美教育以及隐性的环境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合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当然,作为学校教师,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让德育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只要我们巧妙运用一些审美手段,就可以使我们的德育变得有趣、生动而美妙,相信用审美武装的德育过程,其境界一定是美好或是美丽

  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并不是很远的事情,而应该是在当下,如果我们愿意,马上就可以!正像檀传宝教授所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我欲美,美斯至矣”的勇气和实践。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温世仁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未来》一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资讯和网络对未来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性,这本书提供了我们一种新思维和新方向。

  《教育的未来》主要说了三个重点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就自己的科技专业与创办学校的经验,说明电脑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他认为电脑与网络的应用,带来知识教育方法的改进,让教育更符合人性,而其中改进的方面主要有五点:

  1.针对学生不易了解的深奥数理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图像等具体内容的解说,来掌握要点。

  2.科技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别学习”,依照每个学生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习进度和指导。

  3.可以把学习课程编得象电脑游戏一样有趣,让学生能自然”着迷学习”。

  4.透过”实境模拟”技术,电脑可呈现驾驶等演练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前,把技能演练得更深刻,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5.由全球资讯网所练成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不必再记忆零碎的资讯,同时能扩充他们的学习范围。

  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教育的质变”,也就是教育的新面貌,他举出四项改变趋势:1.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自己要深入学习的课程,积极发展自己的潜能;2.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学校学习不必是一周五个全天,学生可以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或上网接受远程学习;3.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大学毕业不再是学习的终点,因为知识更新快速,而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用的期间非常短暂,所以在职人员需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与技能;4.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以后专业人员的能力鉴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将取消一试定终身的情况,而改为依公司职务所需的各种能力来聘用人才。

  最后作者所所提到的重点方面就是”教师与学校的未来”,依据美国市场调查报告,到2003年,美国有15%的高中毕业学生,将选择网络大学就读,美国现在也有许多网络高中的实验,将来学校会成为历史名词吗?未来的学校会经历怎样的转变?人人读哈佛的梦想,能够实现吗?作者就这些问题等都作了详尽的说明。

  读完这本《教育的未来》,让我感到对于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有何种思维和行动,教师与父母的角色又该有何不同的面貌,值得深思。未来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的工作者,应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电脑网络教育的课程引导,生活的辅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由过去的主导教学,转变为辅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色。未来的父母在教育角色上,要慢慢从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转变为培养孩子能力的辅助角色,使自己既有的能力、条件成为培养学生的沃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沃土上茁壮成长,并且认识到孩子其实并不脆弱。

  总之,《教育的未来》一书,阐述了多元化的学习面貌,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可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人不由得反省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深思未来的教育。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5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教育是国家迈入21世纪的最基础工程,因此教育的改革与落实已成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与大业。温世仁先生从科技的观点,对教育现代化与未来教育的面貌提出精辟的`见解,不但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觉教育的无限可能,以下是本人阅读温世仁先生的《教育的未来》一书的心得分享:

  一、未来的教育必须应用计算机科技促进教育现代化:

  (一)应从计算机教室推进到教室计算机:在班班有计算机下,落实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使计算机变成无远弗界的知识库,活化教学与教育。

  (二)应用计算机科技改进知识教育方法:

  1.善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于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学科,但在国文、道德……类课程重视文字与课本教学,因为我们内心的思考是靠文字而不是多媒体。

  2.学生进度导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着迷学习:将生涩的教材趣味化、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4.实境模拟:透过模拟实作,落实学习过程,强化知识应用。

  5.知识网络:因特网如一座无远弗届的知识库,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二、未来的教育必须体认第三波学习时代教育的质变,做出以下的调整或改变:

  (一)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全方位教育平衡发展”:

  学校主要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我们可应用计算机科技缩短学习一般知识的时间,把另一部分时间应用在开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上,以达全方位的平衡发展。

  (二)从“集中同步学习”转变为“分散学习”:

  善用计算机科技打破时空限制,发展网络学习、数字学习、视讯会议……,以达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

  (三)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今日信息科技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半衰期加速,必须帮助人们建构永不毕业的人生、终身学习,才能跟上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脉动。

  (四)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定”:

  未来的社会实力重于学历,以实力认定个人价值,所以学校除培养有道德的人外,更要培养有学习能力,有能力做事的人。

  (五)未来的学校:从“general purpose”变为“special purpose”,除现在的一般学校外,更增加如补习班型态的某种专门技术及涵养指导的地方,包括实体的与虚拟的,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为老师,时时可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六)未来的老师:须具备沟通、使用信息科技能力、并能产生道德示范作用。角色上由“主导者”转变为“辅导者”,注重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生涯指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五项辅导工作,以培养具创意,有核心专长、具有能满足自己和别人需要的能力的人。

  (七)未来的父母:在教育上的角色须由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以“辅助”角色,让孩子自由成长,培育孩子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具特长的人。

  《教育的未来》一书,从《教育的未来》的全人教育观,阐述多元化的学习面貌,更以科学的方法发掘教育的无限未来,使人深深体悟到: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协助个人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才能使科技发挥最大效能,也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期望教育界的朋友及全天下的父母,以人为本圆为心,以科技为半径,为孩子画个全人发展的人生圆。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6

  寒假里借阅了《教育照亮未来》这本书,看完给我感慨颇多。教育,是一片广阔而真诚的热土,“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教育有梦。千百年来,在对人类理想的憧憬和寻觅中,一代又一代先哲苦苦思索,现实的废墟和思想的旷野上,已为我们建立起许多精美而灿烂的“寄托”。

  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我们当下的教师更应理解陶行知给我们的那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孩子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材。不是吗?我在想,我们的这一代,也都成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有成就,有方向,几乎每个人不管原来读书成绩如何,都在社会上以不同角色发挥着能量。那么,在培养我们下一代,像我女儿这一代的孩子,她们成长后,社会将更多元化,人才需求也更多元化。因此,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因为孩子的个体差异,而对孩子有所偏见,我们要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从实际出发,关心孩子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对待调皮、捣乱的孩子,我们要从心灵上去感化他们,针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做好反馈;同时,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级环境,小朋友之间不能互相嘲笑、讥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爱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爱的教育应该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爱应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爱一草一木,一树一花,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培养爱心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爱心。只有爱,才能享受人生的真谛,只要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存在的价值。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用“孩子的情感”体验,用情去施教,用爱去开导,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收获爱!让爱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教育之中。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7

  深秋的夜,些许凉意隐隐渗出脊背。此刻,一盏昏黄的灯,面前是一本书——《教育照亮未来》。观封页,素净的米色、白色和赭石,映衬着镂金大字,字字灼灼。我似乎从未读一本书如它一般,千斤重,万钧力。教育,这两个字,突然从历史的苍穹中跌落,划出一道绵延而遒劲的线条。

  蔡元培、胡适、张伯苓、经亨颐、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轻抚书页上的这一个个名字,陌生而又熟悉。他们的文字风格各异,却一样厚实沉重。我仿佛看到了未名湖畔,蔡元培让美育大放异彩;台东讲台,胡适言辞恳切,主张教育独立;南开学堂,张伯苓提倡重视体育,健全学生人格;衡山脚下,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打破城乡概念;育才学校,陶行知推行生活教育,让教育在生活的土壤中发芽……时隔百年,当我再次因为《教育照亮未来》这本书而重温这些教育家的文字,并没有因为半文言半白话而觉得距离遥远。相反,这些近一个世纪前的呼喊,就像一个个晴天霹雳,振聋发聩。教育在民国,如呱呱坠地的婴儿,一路蹒跚学步,跌撞搀扶,直到腿脚稳健,蹦跳雀跃。战乱的废墟中,学校依旧弦歌一堂,带着诗意和温暖;颠沛流离中,教育依然昂首,愈发高贵而尊严。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个奇迹。

  掩卷沉思。百年来,教育变化翻天覆地。然而,在教育如此昌达的今天,教育最朴素的本质,教育最原始的定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正渐渐模糊,叫人忧心。“乱花渐欲迷人眼”,一阵阵的教育浮华背后,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作为一个教育者,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如我,如我们,读《教育照亮未来》,似一阵清风徐徐,吹云散雾,又似拂去蒙在心上久积的尘埃。

  胡适说,“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种荆棘便得荆棘。”扪心自问,我作为一名教育者,踏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又在思量什么。面对讲台下澄澈如一潭清泉的目光,他们需要什么,我又能给予什么?叶圣陶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祸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面对朝夕相处的孩子,我的眼角眉梢是不是投射出些许的无奈与心烦?想及私塾里的教书先生背手踱步,一柄戒尺握在手中,我的手是不是又该高高举起然后轻轻落下?

  猛然间,我对“教育”一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会一个孩子各种本领,识字、写字、算数、阅读;也绝不仅仅是教会一群孩子,懂规范,知礼仪。“教育”是微笑着看孩子趴在墙角观察小虫;“教育”是给浑身脏兮兮的孩子一个拥抱;“教育”是让孩子用一盒彩笔描绘心中的美好。在“教育”这个广阔的世界中,“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阳光是活泼的。”

  蓦然回首,母校杭师大艺术楼前,经亨颐先生目光如炬,清戄的面庞,消瘦的身形,我曾驻足,仰视心中的大师,许久。犹记得那年长长的走道两边,一帧帧教育家的相片,有的已经泛黄,有的簇新。《教育照亮未来》一书,让我豁然开朗,奇迹并非有如神助。因为有一群民国教育脊梁和灵魂式的人,一群满腔热血遍洒教育圣坛的人,一群即使衣衫褴褛却神采依旧的人。他们思想的光芒早已穿越时空,耀眼得让今天的教育现实无法正视;他们教育的理念就像一株株苍松翠柏,四季常青;他们怀揣着一颗严慈并济的心,纵然是这个时代教坛最杰出的人物也望其项背。

  记得一句话,“如果身处黑暗之中,与其埋怨,不如让自己发光”。借读《教育照亮未来》,品着民国教育大家的思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循着他们探求的足迹,一星光,一点亮,秉烛前行。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 篇8

  理想在彼岸,我们遥望着,奋力摆渡。如果没有理想主义之风帆,教育之舟如何远航?

  有那么一个历史时期,教育家灿若星海,在战乱与苦难的底色之上,理想之花争相绽放在最美的地方——校园,绚烂而高贵。合上书页,耳边回想着一个世纪过去依然响亮的声音,感受着理想主义的诗意和温度。

  本书收录了民国时期八位教育家部分经典演讲辞和文章,那些教育大师们,也许他们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然而相同的是他们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寻,对人的精神与价值的不懈求索。

  蔡元培,他指出健全的人格分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主张美育于人生有重大意义,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认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创造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体系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胡适,一生坚持民主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注重科学实证,在当时充满专制色彩的社会中,他艰难而又孤独的坚持无疑是愚昧空气中的缕缕清风。“我们今日必须坚决的信仰:五千万失学儿童的救济比五千架飞机的功效至少要大五万倍”,这是那个时代的异响,更是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呐喊——国要强,国民教育是根本。

  张伯苓,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堂、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以“公”“能”为南开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张先生所言之“大公”,正是现代社会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在孩子心中埋下“允公”的种子何其可贵!“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而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朴实的语言阐释了学校培养学生“能”之目标。张伯苓一生不遗余力地提倡体育,尤其可贵的是注重体育教育的普及,如今的“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正是他遥望的理想。张先生竭力提倡各种课外活动,学术研究、讲演、出版、新剧、音乐研究会、体育、社团,多么活泼多彩的教育情境,百年前的声音依然鲜活。读这一章,尤喜张先生在1944年为学校四十周年纪念日之特刊所写的《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金亨颐,致力于探索师范学校的办学,提出“训育之第一要义,须将教师本位之原状,改为学生本位”,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之品性”。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陶行知,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教育理论核心观点,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教育变革与发展不竭的源泉。

  陈鹤琴,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儿园的创办者,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完整体系,提出“活教育”思想,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的直接经验的获取。其《谁是成功的教师》一文中,提出了几种评量教师品格的量表,并且引入、分析了美国当时最新的教师自我评量的量表。

  叶圣陶,我国语文学科建设的先驱,执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学国语课本,为我国现代语文教材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朴实的教学观,经过时间的过滤,更显其价值。

  教育大师们满怀热忱地铺设着现代教育之路,让人全然忘了校门外弥漫的硝烟,本书导言中写到,“百年暌隔,归来时我们不觉有一点生分,却似故人相见亲切而温馨”,穿越时空,聆听一个世纪前不见纤尘的最为纯真的呼唤,亲切是因为相识,先辈们对教育理想的仰望和践行启蒙了中国现代教育。

【读未来教育家有感】相关文章:

关于读论教育家有感04-08

读《未来》有感08-10

读《未来》有感02-03

读《未来的我》有感12-29

读《与未来同行》有感04-08

读《未来》有感作文04-02

读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有感01-07

读《未来日记》有感04-06

读《未来之思》有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