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别裁读后感

时间:2022-11-04 16:31: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3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33篇)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

  这次看《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讲了一番有关孝道的话,对此我深有感触。

  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是空气,摸不到却时刻围绕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专属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深爱和期盼。今天偶然间在成语书上翻到“怀瑾握瑜”这个词,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这个词的含义。“怀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先生的期盼。现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数不胜数,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一辈子;“一鸣”在人名中也屡次出现,一听便知道,父母希望我们“一鸣惊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从名字,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等等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盼。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用什么做以回报?我想,遵守孝道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是否有学问。可见,孝道如此重要。

  说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他为了养母亲,想要把儿子埋了,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孝顺”太为过了,不如做到父母开心,父母顺心,父母无忧,父母健康,这不是更好吗?

  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我们也应该学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尽力用微小的力量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

  虽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许多课外书,感觉我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其实那只不过是表象罢了。

  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看书的人,那么多的书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实实地看书,不到半小时,我的上下眼皮准要打架。

  刚进B6班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并且写摘抄与感悟,我把它当做任务,有目的地去读,一会儿就瞌睡了。最后导致在开读书分享会时我完全听不懂同学们说的什么。

  但是《论语别裁》给我的感觉却不一样,可能是郑老师广告打的好!在没有拿到书之前,老师就说了许多有趣的片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论语别裁》是解读《论语》的书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南怀瑾先生将《论语》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风趣的方式给我们做了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对这几句,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解释是随时随地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够反省才是做学问。开始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有了体会,便会“不亦乐乎”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理解。但孔子说:“只要有学问,就一定会有知己。”所以他接下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孤独寂寞的时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兴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说做学问就算一辈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这与我本来学习的《论语》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却字字有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论语》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奥、古板。它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学问。也正因为这本书,我慢慢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

  子曰:“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不那么容易,也许我们了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个侧面,相互之间很难达到一个全面、通透的交融,难免别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国籍的船长,有着不同种族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航海经历,甚至他上个航次经历了什么,上个港口的引水对他及他的船舶产生了什么,我们也不大了解,船长对我们亦是如此。所以他们有可能对我们引航员自己觉得对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质疑。我们要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因为船长的不理解、质疑而强烈反弹甚至“不愠”,那还是君子么?

  子曰:“观过而知仁”。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别人犯了错误,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这个错误。当我们在安全会上或者生活的闲聊中,听别人讲起、分析他遇到的尴尬情况、险情甚至事故时,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总结,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谨慎操作,不可鲁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样的情况下犯相同的错误,真正的做到“观过而知仁”。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作为长期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去孝顺父母?打钱给父母是一种方式,但我想这绝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也许父母更想听听你的声音,见见你的样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视频一下,多多沟通,拉拉家常,让父母心安。避免给父母“色难”,避免无意识的给父母难看的脸色。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了别人,而将自己最坏的一面留给了最关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应该。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毕竟是圣人,我们常人无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过来讲:“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规章、规范去做,如果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规章、规范内“从心所欲”。例如宁波港区航道有顺水时16节的限速规定,我们大可以在规范的限制内、安全的前提下,走14节或者15节而“从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必执着于、抱怨于规范带来的不适感,而是要着眼于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养成积极、优良的心理状态,真正做到“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平时应该多向高级别的师傅们学习,向船长学习,向同级别的同学学习,也可向低级别的徒弟学习,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专长的项目,只有调整好心态,虚心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术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要有胸怀,特别是从事航海职业的读书人更要有海一样的胸怀。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作为引航员,是每天站在十几层楼高的驾驶台,面对着广袤的大海,要处理各种繁杂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财产安全的男人,更要有着广阔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4

  《论语》的初印象来自于祖父。夏日的傍晚,刚吃过晚饭,日头还未下山,这位旧时的国文老先生就会拿着一把戒尺,听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错了一个字,那戒尺就会高高地扬起来......因此孔老夫子着实没有给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复一日的子曰,粗长的戒尺,和日头下拉长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怀瑾老先生的年纪也够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却告诉我“论语”要“别裁”。开篇所论的“学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谓“学”?哎。就是学习嘛,学知识嘛。可南老先生却急忙摆手:不,不,这这不对。

  此处的学是学问。而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如书中所言“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啊。所以才有“观过知仁”——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错。读到此处,我不禁呼:“对了,因此才要时习之啊!生活无处不在啊!真真错怪孔夫子也!”反观如今我们所提倡学生不可高分低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以处世之哲学,不正也是如此么?无怪乎汉内斯.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关乎朋友。读过历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其门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国任军政要职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他却坚持周游各国讲学,以一己之力,试图结束乱世,创造心中的那个大同天下。然而闭门羹,冷遇,是那个信奉武力的时代唯一能给予他的。春秋乱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对这个不屈服于现世执着于内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乐呀!因此南先生说此处的“远”是形容知己难得。可,到底有多远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后。董仲舒兴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叹,这样的知己,这样的无上荣光,来得却这样得迟。我着实很想穿过时光,对着那个驾牛车的老人家裣衽矩坐,道一句:“先生,远道而来。弟子,洗耳恭听。”

  可即使那样孤独,无人知晓,也要做到“不愠”。也就是孔子这句话提到的第三个观点。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愠”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到了打击,就要怪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如何如何。严重的连对天都怨。我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考试失败时,怪同学不肯资料共享,怪父母没有更好的门路,怪试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气不佳......可是,谁有这个义务呢?为什么一定要帮?说到底无非是自己实力不够罢了。如果遇事能先检讨自己,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方可称之为君子。大道至简,行之不易。

  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论语别裁》帮助我们跨过2500多年的时光,走进那位被几度误解的思想巨匠。其书内容浩瀚,我所学尚浅,只得取一点来谈。无论为人或是为师读来着实受益。而我,也想借着这篇文章替那个因为不愿意背书而调皮捣蛋的小姑娘说一声:“对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论语》我读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读懂了一二。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5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先生如此解释。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6

  春节之中,从网上购买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高兴。因为我看了许多国内的作者编写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但都没有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贴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们以通俗、启蒙的教育。现在想修身的人们都来看看这本书。

  从高中就知道了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又到《论语别裁》,值得现代年轻人静心阅读的书籍。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每次看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较不会觉得枯燥。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我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的教化,对自己、对社会都好。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 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时课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7

  一听到《论语别裁》这个书名,就感觉是啰啰嗦嗦讲大道理的书。刚开始看确实感觉挺没有意思的,但后来渐渐地有意思起来了,先说了学习是最基本的,后来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中间还附带一些小故事,看完后感觉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认为古人都是比较蠢的,看慈禧太后那个老妖婆出行居然那么奢侈,还对侵华的外国使者毕恭毕敬的,那个时候没有想起古人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地动仪,也用中医治病等等“伟大事件”。

  读《论语别裁》看完每一章时都会感叹古人真的特别聪明,他们懂得的比我们一些现代人多很多,而且,他们还有着一颗本心,一颗君子的心。这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是特别缺失的。

  《论语》中有很多讲人际关系的道理。如每个人都有缺点,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

  前两天看的有一条比较喜欢,贡子分享自己认为对的道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然后孔子告诉他完全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贡一样这样想,也从来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这本书中让我认识到我错了。这是多么难得啊,在生活中让别人教会我们“这样是错的”,是很困难的,在教会的同时,我们也会付出许多的代价,这就是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地方,它可以以一种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读书中教导我们平时做错了什么,怎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8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9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0

  勤于读书,用心思考,颇有所得,真有些大师兄的风范,各位童鞋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哦。

  不知不觉,伴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读完了《论语别裁》的下册。刚入学的日子显得有些无聊,除了参加一些新生入学的讲座,别无他事,读书倒成了这段时间最惬意舒心的事情。一盏灯,一杯水,一本论语别裁,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禁打开老师的博客,翻看过去同学们所写的读后以及一起游玩的照片,往事一幕幕,回忆一幕幕……细细想来,已经和老师读了五年的书,多半是传统文化和励志的,当然也有其他一些,从太原到广州继而还会去珠海,从当初的小组疑难讨论到现在的知行读书会-撰写读书报告,形式上一直在发展与进步,但实质是老师希望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文学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修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迷失自我。

  言归正传,整本下册和上册一样,南怀瑾先生通过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简出的讲解,告诫我们如何求学、如何做人、如何修养、如何立身。以下有几点感受:

  为谁读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为己,如何为人,南怀瑾先生就自己的观点和传统观点在书中已经做了详述,不多言。只是读到此处想起了前几天听刘人怀院士的宣讲会,他讲到为国家读书,为民族读书,进而联想到少年周恩来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无意在此唱高调,也许只有在那种风雨飘摇、国家危亡之际,才会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但是在当代这么一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教育充满了功利性,整个社会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再,急切的需要道德诉求、秩序诉求、价值诉求。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远如这般的志向非我辈所能达到,但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多一些思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拒绝急功近利,正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己欲与施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别人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然而联系现实生活,可以发现一系列与这个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其三、“己之所欲,施于人”。我认为,关键在于“恕”这个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因为己欲非人欲。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尊重对方意见。如果己所不欲也是人所不欲或者己欲而非人所欲,就不要施于人;如果己欲亦是人欲或者己所不欲而人所欲,那么就可以施予人。重点是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肯定了别人也就是肯定了自己。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小感受,希望随着人生经验和阅历的增加,能够对论语有更多的感悟。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1

  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发明的,那就是发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发明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不过不得不承认,南怀瑾先生对孔子"仁"的解读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贴切的。

  恕吾愚钝,只能借前人之解读来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种解读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觉得哪一种解读都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生活的点滴。读书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一本书,看一个世界,多一种经历,拥有好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2

  借用一句古诗做题目,题目有点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与我们来说,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3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大师的著作。

  南怀瑾先生,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他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们共读的书目是《论语别裁》,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做学问、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现在讲来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那现代化来讲,也可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来找南怀瑾先生,这青年说,他觉得自己不存在。南怀瑾先生说,你怎么不存在?这位青年说,他觉得没有他。南怀瑾先生说,现在他讲话你能听到了吧?既然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南怀瑾先生觉得这个青年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个人“见危授命”,若丧失了自信心,就会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要勇于改过,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读了《论语别裁》,感觉《论语》不再是那么生涩难懂了,南怀瑾先生通过讲故事、讲来源等方式让我进一步走进了历史,对《论语》有了更亲切的了解。

  《论语别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只是我读得还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还要继续捧读它,因为每读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4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武进图书馆看书,我读到了《论语》这本书。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受益匪浅。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5

  孔子有一句关于收学费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意思是说,只要你给我拿一些肉干来作为拜师的礼物,我一定教诲你,可见孔子心胸之宽眼界之广。“有教无类”,我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学之心,我一定教诲你。真的这样吗?

  孔子有一句关于举一反三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学生拜入孔子门下时,无一不是好学的,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你笨。孔子还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上者;有些人相对差一些,要经过学习才明白;有些人懒得学习,又遇困难,现实逼他去学,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还和子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为:子贡说:”这就像《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吧。”孔子说:“赐也(子贡呀),可以开始和他讨论(教他)《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他可以推断现在和将来的。”

  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教好学、乐学、能触类旁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也可以时时启发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观现在,同学们的智商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有人成绩高,有人成绩低呢?其实这是平时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颗向学之心,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肯定的一种承诺。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6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开第一页,就看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它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温习以前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了,这那难道不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却并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算是君子吗?“孔子说得真对!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欢读书,读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自从我有点阅读能力起,书就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书,它就能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在阅读时候会将书中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思想行为作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俗话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书有多大的作用!知识丰富了,就能拥有宽广的胸怀。

  就如我读《论语》学而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无穷,增长了知识。我们应该多读书。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同学们,这里说了“知”的三种境界,知,好,乐。这三种境界,

  为知而知境界最低。功利性学习,的确不能保持学习的持久动力。就像有些高中生,只要一毕业,就开始卖教材一样。学习是为了考学,不是为了其中的乐趣,更没有高远的志向。这个境界的学习,势必不能让人走远。

  好之,境界高了一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引领,会把学习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兴趣要保持很难。只有兴趣,是肯定达不到颜回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层次的。

  于是,乐之在之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之下闪亮登场。以学习为乐,这真是个高境界。他需要人自觉的“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之”“日日三省之”“温故知新之”……总之,道路漫长,坎坷不断。孔子说自己到七十也只是“不逾矩”的程度,可见,学无止境,如果没有持久动力,那是难有作为的。

  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取法乎下,不得法矣。因此,请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自觉、努力、坚持去学、去品、去收获,如此才能行稳致远。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同学们,这则论语中,你能找到孔子表扬颜回的原因。你看,孔子吃的不太好,喝的不太好,睡得也不太好。可他依然有快乐。他的乐是什么?是学而时习之?是有朋远方来?抑或是温故而知新。总之,有发现,有收获,有进步,就足可乐。这不是“乐之”境界的最好体现吗?这不是和安贫乐道境界的最好体现吗?比颜回层次还高的在于:孔子不仅有崇高的学习观,更有崇高的财货观,也就是价值观。“饭疏食饮水”的境况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可面对不义之财,孔子只当他是浮云。多么的清高,多么的潇洒。不为财累,才乐得货真价实,超然物外。

  孔子说的“乐”,不仅境界高,而且是让人获得真自由的不二法门。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8

  时而不得不感叹孔老夫子的伟大,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千百年来儒学依然历久弥新,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空间维度来看,儒学从中国传播到亚洲,甚至世界各地。《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和学生言行的一本著作,总有几句让人过目不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孔夫子求学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这种谦逊的态度难能可贵,孔子的学问远远高于常人之上,然而对待学问仍然虚心以待之,不骄不躁,踏实向他人求学。如今,我们很容易学到一些知识,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继续深入钻研了,所以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处于冰山一角的阶段,成为不了大学者,大科学家又能怪谁呢?要不然,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学到一点知识就四处夸耀,掌握这些皮毛知识变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学问早已成为陈年俗套,真理已经变成了谬误,经常成为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笑料。可笑乎,这种求学的态度实则不端啊!

  其二,求学的途中需要用辩证的思维进行有效的选择。对于善的内容,用进行摘取加以学习;对于不善的内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识作为一个中性词,自然要对知识采用一个辩证的思维去对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学习。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谨慎选择,辩证对待,从中汲取营养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师从何人?曰:善人也。显而易见,孔子是向往善的,这里所属的善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善良,而是指一切积极美好向上的人。换言之,这种人是没有年龄,性别,地区差异,社会阶级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应谦虚求学。这点与韩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谋而合,隐约可以窥见孔子在求学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学要谦之,辨之,善之。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19

  学习,能让我们拥有想要的;才能让我们的羽翼足够丰满,飞翔在自己的一片天空;才能让我们配得上期待的,向往的;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到底为谁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映射到生活中来,其实存在不少“假学习”的现象,笔记整齐作业优秀但成绩却总不理想,在别人看来很认真努力但其实自己一无所获,对于自己来说,他失去了原本学习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只死板的学习却不懂得思考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会读死书,而不会加以思考,只有边读书边思考,才能真正明白书中的内容。孔子教导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要懂得思考,举一反三,钻研知识应理解透彻。孔子学琴时,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和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没有智慧地学习,就如没有耐力的马,是无法驰骋于广袤的原野的。

  他的学生中最喜欢的是颜回,他说颜回“好学”,列举的事实并非颜回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是说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不在乎外在环境恶劣,只用心钻研学习,颜回能学以致用,端正自己,这便是孔子认为的为自己而学。

  “吾日三省吾身”,检查自己还有什么可改进之处。改变是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的形态与功能不断改变于是有了今天这个多彩的世界。从幼年到老年,人都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改变自己。学到知识与本领可改变自己的职业与生活,向圣贤学习修身养性可提升修为与心性。“文殊遇缘则有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积极地改变自己方能有所长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这个明媚的生命春天,我们正是学习的最好的年龄,黄金时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呢。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0

  交友之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讲交友理想中的是中行之人,就是优先会选择守着中庸之道行动的人,如果不能和中行之人交往,退而求其次,孔子讲我肯定是跟狂和狷这两类人往来做朋友,“狂”是傲慢自大的意思,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愤青;“狷”是耿介、洁身自好的意思,有点类似于孤僻的人。孔子为什么要和狂者、狷者交朋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思考问题有阴阳两面,狂者的缺点是骄傲自大,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有进取精神,狷者的缺点是比较孤僻,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优点是有自己的人生底线,原则操守,有些事情是不做的。我们从中可受益,一个人最好跟仁人志士,跟君子来往,如果没有,就和狂和狷两种人来往,这是儒家评价人的标准和交友准则。

  孔子谈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也谈到刚毅木讷近仁。刚是刚强,毅是坚定,木是呆板,讷是言语比较迟钝。孔子说有这四种性格就接近仁了,他提倡者四种品德。起初喜欢华丽动听的言语,实则易不实,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语贵简,忌烦,言简意赅就好。猜想毛主席给自己女儿取名李讷,可能有美好期待在里面吧,其他章也谈到孔子提倡守仁守礼,提倡有知,仁,庄;厌恶四方面,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缺乏明理之心)的人。对照惭愧,犯过很多,须重点修八德,尤其是仁,仁为本,本立道生,切身落实才是功夫,当事上检验,事上磨练。

  求同还是求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非常熟悉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的理解是如果两个人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谈任何的问题观点都一样,那可能其中一个人就是多余的,所以作为君子不追求同,允许差异,求同存异,处和谐就好,但是小人追求的正相反,忽略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和去求同是忌讳,这种一致也只是表面的,意义不大。对照更发觉自己的问题,经典智慧,引人深思,学而实习,受益良多。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1

  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唉!

  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境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仅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仅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仅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仅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仅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构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终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每每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总会生发些许感慨。是啊,在这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知易行难。临睡前脑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却连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说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却在实施时,由于自己的懒惰和好逸恶劳使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还使别人对自己的信誉产生怀疑。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似乎并没有“说”,但他却刻苦研学,不屈不挠,实现真理,不顾一切,做出了辉煌的成就。回顾往昔,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呢?大禹治水,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三次在家门前驻足的叹息与泪水。绝世智者卧龙诸葛为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只为报三顾茅庐之恩和践行对先帝刘备的许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努力和不断奋斗,使他没有辜负这句话,他所创建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敬仰,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表明的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信誉的保障。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社会的口号,如今医疗保障,城乡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改善,是社会对其承诺的践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多边贸易,对外开放,现代丝绸之路亦是国与国之间的承诺。

  吾辈若欲成芳华,必须无问东西,走遍风雨兼程。与其对别人侃侃而谈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斩破眼前的黑色长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梦在汗水的浇灌下熠熠生辉。只有无问东西砥砺前行,梦想之花才会灿然开放。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4

  论语,一部全世界瞩目的经典著作。多少人在这本书的熏陶下成才。九岁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一本带有注释的《论语》,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话蕴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论语?论语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们的言行编成的一本书,书中的语言及其精简,少了一个字就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了。细细品读,书中的每一个教悔都循循善诱,娓娓动人。

  翻开《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听到过这句话了,意思也早已记在脑中,便是“学了知识以后,按时去温习他,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以前我总是不以为然,但如今我却十分肯定这句话,就如我们背单词一样,若不去常常复习,很快就会忘记。只有常常去复习,一个单词才能永远记在脑中。远方有来了一个可以与自己谈心的朋友,可以与自己分享喜怒哀乐,难道你不高兴吗?一个平易近人,做事不张扬的朋友,难道不算是“君子”吗?

  就算是书中的第一句话,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四年级的时候,我爸爸开始教我学《新概念1》。我们用一个本子当做“生词本”,把每天不会认的单词都记在这个本子上,没过几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个单词。爸爸叫我时常翻翻这本本子,可我去总是把这句话当耳边风。几天后,爸爸看我生词本上的单词一个都认不出来,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像你这样学了就忘,‘生词本’还有什么用?只有时常温习,才不会忘记!”以后,我谨记爸爸的教诲,每天都翻翻“生词本”,果然记住了所有的单词。爸爸看我有了进步,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兴。学而时习之,果真“说乎”!

  如今,再次翻开《论语》,一个个教诲又回荡在脑中。《论语》的道理为何这么多?都是“论”出来的!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让我有空的时候多读读《论语》,慢慢地,我自己也爱上《论语》这本书,读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领悟着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熟记于心,这八个字时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为前提,以它为准则。以前,读低年级时,我还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身为小组长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一会儿,而请别的同学帮我收作业,听背诵,编些小理由让自己得以偷懒。放学回家后,我还把这件事打趣着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眉头一皱,让我把《论语》找出来,再读一读。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妈妈让我停下,细细地为我讲解其中含义。我这才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想这八个字,再想起我为了玩而总麻烦同学,想着想着,我的脸滚烫滚烫的,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想象孔子当时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那种惋惜与无奈。我们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让我们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时如金吧!读《论语》,也让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少兴趣,把学习当作无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难将学业学好的。不妨读读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得到启示的。而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渐入佳境。

  《论语》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读着《论语》,我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变得更美好。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6

  《论语》里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里“三”不是具体数字,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要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有哪些事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第一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二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这三件事——对任务的忠诚、对朋友的信用、对知识的学习,用它们叩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叩问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扮演好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日三省乎己”,那么人生中又有什么忧虑和恐惧呢?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7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于丹教授编写的《论语》感悟这部书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我们从小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朗读中长大,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非常肤浅的。读完于丹的这本《论语》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懂得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子的《论语》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依然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到温暖倍至。

  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道理,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在我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劲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经过自己高超厨艺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摆放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的七个章节细细品读后,何为“孝敬”、何为“大智慧”、何为“诚信”……会让你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圣人,没有圣贤的架势,他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传道者,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学会了如何修养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怀、豁达的心胸去面对人生,才能获得内心的那份安静,正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8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每天都要读书,不仅仅是课本,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我喜欢看的课外读物里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儒家学派的语录集——《论语》。虽然我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但我依然想用我浅薄的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集,全书共有20篇492章,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道理可谓是能让人受益终身。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想必同学们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理解和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把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作为学生,我们更需要有温故而知新的精神,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学习起来就会更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信大家都对这句话也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则语录的完整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而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可以和另外一句语录一起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我觉得这都是在教给我们怎样能更好地提高自身修养。

  我还喜欢一则语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错,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压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求别人做什么,首先要自己本身也愿意去做,这样才是尊重他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可以教你怎样更好地做人和做事。《论语》一书对我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我要好好珍藏起来,不断地汲取它的精华,让它的精髓代代相传!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29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别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0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学文集。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更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的弟子编撰并转发给弟子。这本书由20篇文章和492章组成,是同类书中的第一部。词源学。南宋时,朱将其与孟子、大学、中庸思想相结合;四本书。

  在新学期,我们学习了它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解释,我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当我阅读时它就这样过去了,不分昼夜!”那时,我想起了我写作业的场景:当我度假时,老师总是会留下一些作业。开始时,我还在认真地写作。十多分钟后,我到处都感觉到了。当我拿起课外书籍阅读时,我仍然在心里对自己说:只看十分钟。但是十分钟后,我还是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不管怎样,作业不多。我能在半天内完成它。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小时后,我仍然没有放下我的书。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墙上的钟,意识到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只是忙于写作,但我仍然没有在一天内完成作业。第二天早上,我又坐在办公桌前,下定决心要在早上之前完成作业,但我记得昨晚在晚餐时看的电影。里面有趣的情节让我发笑。过了一会儿,我真的忙着做作业。当我完成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我今天本来可以过得很愉快,但这个计划只是“中断”是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从《论语》中学到这句话时,我突然意识到:时间就像流水,它永远不会回来,我们。浪费”失去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当我阅读课外书籍和思考电影情节时,想想我花了多少时间做作业。这每天都在发生,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价值。当我这样做并思考其他事情时,时间会无意识地流逝。

  《论语》其中一部能给我们如此大的启示,更不用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论语》的一半统治着世界。”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有多大。“它就这样过去了,不分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1

  《论语》乃圣贤之书,初略一阅,理解甚浅,却已是受益良多。孔夫子乃千古圣贤,教习为君为政之道,传承仁义孝信悌之道德;吾等虽是庶人百姓,即使不为政为官,亦当学习礼乐仁义;虽为女子,亦可君子也!

  年少时崇尚力量,追求个性,无知且不受教,狂傲不羁,愚蠢至极;今已渐知己之无知,见贤而思齐,修养是至高的道,亦是君子的根基。天道之大者,生而不息,周而复始;人之渺小矣,六十一甲,短暂且羸弱,如何于区区数十载,做到不愧于己,不负于人,已不枉此生矣;惟胸怀坦荡,正直贤德者,可无畏无惧!

  人者,仁也;仁者,义也!何为仁?自躬,自省,自谦,自律,自立者为仁,谨言慎行,宽容敦厚,不损人利己,不怨天尤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何乎义?国乃大义,对同胞应心怀慈悲,穷时独善其身,达时兼济天下;家道之义,在于传承好的家风,亲人之间互助,包容;孝长爱幼,奉养父母哺育子女,皆以仁德为本;朋友之义,向来居首,毕竟无亲缘,亦无债权,人情往来,肝胆相照,只为义字,此义最简单也最难:只需诚实,坦荡,正直,将心比心,以忠诚度人,持同理心,以德聚人,无往而不利也!爱情之义,在忠贞,宽容与良心;爱人之义,最难以做到,但最重要,因其乃幸福之根本;它不如家人间有本能血缘之故,血浓于水割之不断;也不如朋友疏远,凡事只见其优而不见其劣。爱人之间,因亲密而无间,却常因太过而践踏底线,因而尊重尤为重要。

  孔夫子之论语,教导世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之道,的确是修习道德的入门之卷;只是时代变迁,旧法已不适今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接纳更多的思想,汲取有利于我们提高才德的方法,坚持不懈学习,使自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风景,登上更高的平台;万物不离其宗,所有的修行都在于修心,坚守中正之道,守法,守礼,守德,运用智慧去创造,总会有成功之时!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往的话,必需归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的聪明。”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遥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随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随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其实太多了,而且都是精髓。我的理解固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光思索而不往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骋+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往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髓所在。若光往品味,而不往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鸣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暖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暖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实在这样想是分歧错误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聪明,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髓,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其实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外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华。

  论语别裁读后感 篇33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

  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

【论语别裁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别裁》读后感的作文05-05

读《论语别裁》有感04-18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06-13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三篇03-07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3篇03-07

《论语别裁》读后感3篇03-07

论语别裁读后感900字03-07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13篇)06-12

《论语别裁》读后感(精选6篇)06-12

论语别裁读后感三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