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0-11-23 20:45: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目送》有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目送》有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目送》有感(精选10篇)

  读《目送》有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过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对亲情,友情又是怎么诠释的呢?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组成,在这几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写了对逝世的父亲的不舍,对日益苍老的母亲的心疼,对执意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无助,对昔日挚友的牵挂……

  对于父母,无疑是作者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细心的照料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而他们所留下的,只有一头银发,和流失的岁月。

  作者一直细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疾病缠身,最终逝世。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作者眼睁睁地目送着自己的亲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时间的尽头,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过他人生的最后这段路。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惧,或是逃避,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羁绊,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出国留学,这期间,作者早已将孩子,归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离开。但是,孩子总是一味地想离开她,而作者只能选择,放手。

  对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离的挚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时间早已为他们染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有些,已经成了照片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对死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彼此凝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所经历的,无论是,失败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在这条宽阔无边的生命长跑中,也许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让你流泪,让你欢笑的事,伴随着获得与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终点,你会发现,时间早已将过往的泪水风干,将伤口愈合,当我们从回忆的缠绵迷宫抽身而出,会发现人生也就是目送别人,和被别人目送着渐行渐远罢……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读《目送》有感2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3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读《目送》有感4

  教室的窗外,是一片银杏林。

  说它是个林子,其实有点夸张。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数学演算中,抽闲儿望望那几棵银杏树,心情会突然间就变得舒爽起来。小小扇形叶子,在风中摇曳着,宛如一只只绿色的蝴蝶在舞蹈,在歌唱。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往往给我带来希望。

  即使到了秋天,我也对眼前的银杏,充满了爱怜。那一片片叶子开始慢慢变黄,开始在风里静静地飘落,静静地躺在地上,似乎在准备与大地做一个香甜的冬梦。我相信,来年的春天,我会看到银杏会再次上演一场生命的灿烂。因为,生命总是在长河中走向下一个轮回。

  这是我在银杏树上读到的故事,更是在《目送》中读到的一个生命体验。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一天天地老去。作为龙应台,有不舍,有留恋,有辛酸,有无奈。可是,她没有就此停步。她尝试着与爱子沟通,写下了《亲爱的安德烈》;她尝试着记录,写下了《目送》;她尝试着追念,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现实中的我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忽略了很多很多。

  比如说奶奶。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农村。妈妈和爸爸几次三番地要她来城里住。可是她一口回绝了,说她的根就在老家,她过惯了农村的日子。百般劝说,毫无所动,我们也就断了请奶奶来家里常住的念头。

  眼看入秋了,我和母亲去奶奶家送点心。

  那是个周末,大约坐了一小时的车,我们到了奶奶家。走进了奶奶家的院子,一眼看见的便是满地的落叶。慢慢走进了室内,昏暗的灯光照射着原本就很黑的屋子。

  “奶奶,奶奶!”我边走边叫。“谁啊?”我听见奶奶的叫声了。

  这时,只见一位瘦瘦的,矮矮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佝偻着背,缓缓的,缓缓的……奶奶见到我们很激动,连忙招呼我们坐下,然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一边烧面、拿饮料,一边就和我们聊了起来。

  可能是许久不见的缘故,我们之间好似陌生人,低沉沉的氛围包围着我,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轻轻推了一下母亲,示意要走了。 或许连母亲都有些不适应了,她对奶奶说:“我们走了。”“啊,这么快?再留一会吧。”奶奶紧张地说。

  “我们还有事,以后再来玩,不用送了。”母亲边走边说。

  到了外面,也不见奶奶出来,本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正当我上车后回眸的那一瞬间,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攀上了铁门,紧接着,从门后探出了一个老人,老人笑着对我们说再见,一直目送到我们车子开远了为止。

  就在我们的车子拐过村口的时候,我发现远处的老人竟然拿起一只手抹了抹眼睛——奶奶流泪了。奶奶竟然哭了。当初的我,竟不知道奶奶为何而哭。只觉得远处的老人是多么的孤单而落寞。可是读了龙应台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这些人哟,竟是不懂得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

  而我,只在她的老屋停留了片刻,觉得无话可说就匆匆离去了。唉,我竟然连她这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足以想象,我将一个老人的心伤的有多深!

  渐渐地,我明白了,我们做晚辈的,要在老人有生之年,多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寂寞,而不是在你的身后默默目送你。停下手中的笔,我望向窗外。暖暖的冬阳下,那片银杏林静默着。

  只见每棵银杏光秃秃的,静静地立着,地上则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那些银杏,没有了绿叶的遮蔽,我居然清晰地看到了枝条的长势,它们不约而同地指着同一个方向——向上,向上,直指天空!

  我恍然间,觉得自己就像窗外的那些银杏,而奶奶恰似地上的那层落叶,彼此相依,静静陪伴。

  读《目送》有感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第一次接触到龙应台的作品便是这本《目送》,淡淡的墨绿色封面,上面画着年轻的母亲推着幼儿的背影。这幅画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小学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想,这本书大抵就是回归亲情吧!

  《目送》全书分为三辑:"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书中牵系了三代人,记录了逝去的父亲、年迈的母亲、青春的儿子,一次一次地勾勒出目送的"背影"。

  《目送》全书,我最喜欢她的开篇之作。

  作为母亲的她送儿子华安去上小学,目送儿子瘦小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但是儿子却不断地回头,找寻母亲的身影;待儿子去美国留学,在机场告别时,儿子已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母亲期待儿子的回头一瞥,但是一次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了作为父母的无奈和落寞。

  再到作为女儿的她回忆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终于领悟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三个字透着父母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和感伤,却也有一种毅然的勇气与放手的坚定。初次触及这段话,话里的一字一句就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里,沉甸甸的。

  我想,"目送"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段人生经历,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在体验着这种感受,体验着"目送"中纷繁复杂的感情,那些我们心底最深处、最柔软、也是最难以言说的情感。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能比较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这次却深深地被《目送》中的情结所困。随着书中的节奏情节起伏,自身的经历也陡然浮现在脑海里。

  第一天入学,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感觉窗外有一双温暖的眼睛在注视着我。那是妈妈,她站在阳台旁,静静地看着我第一天的表现。在和其他小朋友喧闹的时候,我"噗通"一下摔倒了,却又立马爬起来,咧嘴朝着妈妈"咯吱咯吱"地笑,并没有哭泣。所以,当妈妈回忆起小时候的我时,常故作抱怨地说:"看,你小时候多乖!"我知道,不管怎样抱怨,女儿永远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后来,到了上大学的年纪。每次去学校之前,妈妈总是要交代各种安全事宜,在去车站的路上各种叮嘱,待到车站又固执地站在车旁,直到车影消失在视线中才离去。那个时候的我总是觉得母亲过于啰嗦,对她说话语气也不好,无视父母的各种关心。现在想想,父母当时是怎样落寞的心情。

  父母在目送我们不断成长的背影,我们则不断在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的背影。

  第一次觉得父母在慢慢老去,是在母亲帮我缝补衣扣的时候。母亲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加上职业习惯的影响,母亲的视力更加大不如前。她对着灯光,吃力地将针线穿进针孔,努力了几次最终失败,然后傻傻地对着我笑。四目相对时,我感觉心底某个柔软的地方好像被针扎了一下,隐隐作痛,泪水不知不觉间从眼眶溢出,我扭头抹了一下泪,然后接过妈妈手中的针线,故作调皮地说:"以后这种小事情就交给我做,老妈是家里的财政大臣,管大事的呢!"妈妈笑了。

  我们的背影越送越远;父母的期盼越来越长。父母老了,老成了一个小孩,我们要尽心地呵护他们。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多留些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小时候给予你的各种关爱和幸福。

  爱是抵达骨髓的疼痛,我们走得愈远,那种心里的疼痛便会越长。我们为了追求事业、家庭、梦想,离家仿佛越来越远,总是想等到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再去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可是我们忘记了,世间上什么东西都可以等待,唯有亲情不能等待。不要留给父母落寞的背影,而是轻轻转身,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拥抱。

  我轻轻地合上书本,拨通了父母的电话:"爸妈,我想你们了!"

  读《目送》有感6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读《目送》有感7

  有个微信平台要奖给我一本书,我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当我真正拜读时,却是一年后的今天了。这像一个人的无声告白。

  很厚重的一本,沉甸甸的像一个人的心情。油毡草绿色封底上,有这么一段介绍: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着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里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写了幽微,也写了深沉。读者能觉得,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和美丽。一切回味、体验、感想,都丰富了此生的精神行旅。

  喜欢她的作品,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前年读过作家的《孩子,你慢慢来》,仿佛时间戛然而止,有一下子清朗,一下子被罩住的感觉。温情、气度与义侠,都在一句话里得到了诠释:沙中有印,光中有影,风中有音。

  能体会出作家幸福生活的小溪正缓缓流淌,日子舒展。每天高高兴兴的,充满爱,不急不徐,喝喝咖啡和茶,如此惬意。《目送》里,一篇篇小散文,也可看作是心情随笔。细腻、真诚、纯粹,出自一个教授,一个体贴的母亲之手。书中,她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是女儿,其次是妻子,再次是母亲,最后是导师和友人。什么都做得周全,让读者跟随她的路线,进行了一场行旅,以及对自我生活的告白。

  以短文《目送》为开篇,有统领全书的意味,这很好。读者马上有了带入感,一篇篇读下去,温馨和感动的轻风扑面而来。省悟、设想、真挚……一些深切的词语,及时触及心扉。她所经过的,传达给人去认知,因此产生共鸣。读者知道,那些细碎的岁月片断,那些个日常琐记,甚至杂七杂八的事儿,都从容地付诸笔端。让我们有了似曾相识的感受,她充实丰盈的生命历程,不枉活出个人价值和精彩。我欣赏她甜蜜的家庭,高雅的工作,还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华飞和华安,会好几种语言,真是个有福气的母亲呢。刚去台大任教时,写到了她父亲开小货车送她的情景,更多的是愉悦。父亲幽默地对她说: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呢。

  龙应台是我的Idol。她的悲悯情怀,也让我认识到,我的落寞,也似乎和一个背影有关。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和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经典台词也昭示了天下所有有爱的人,必要经历的离别,说明每一个人都得接受现实。它是残忍的,活生生的,不舍又无奈的现状。这本书,让人更深刻地感悟了生命的宝贵与人生的无常,很具有教育意义。

  其实,纵览全书,无不与爱与责任相关,人生的话题深长。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与心酸,也道尽了短短的人世,悲欢离合才是永远的主题。日常点滴组成了生活的串珠,有时悲凉的意境就是:天空没有影子,可我已飞过。谁的一生不是如此呢?所以,整本书都是对时间概念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当一个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龄,演绎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时期。这是对人生的认知过程,正如作家写到的: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那么,就让我们彼此珍惜吧。活着的好好活着。毕竟,我们都理解了生命,以及生命中的无声告白。

  读《目送》有感8

  《目送》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龙应台。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满满的都是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三代人可以共读。它的用词很朴实,没有多少华丽的.词组。龙应台从一件件极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目送》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书写了父亲、母亲、儿子、朋友和兄弟;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柔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斥父母的现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告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斥、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以后,告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告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较夸张,但我们必须接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刻玩了起来。好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

  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

  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读《目送》有感9

  《目送》是一本感悟人生的书,全文写的都是一个个的亲情故事,用最淳朴的文字写出了最深沉的亲情。孩子小时,他们极度的依赖父母,他们需要亲情。他们渴望别人的关爱,后来孩子长大一点儿了,他们有了友情,他们学会了依赖朋友,他们有了学业,他们的精力被分散。在他们的眼里,有了这些,亲情好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最后,他们完全长大了,他们收获了友情,得到了爱情,有情人的关爱,朋友的问候,他们得到了想要的呵护了。曾经的婴儿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人,他们的心变了,至少已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了。

  《目送》这本书里,有一句话,特别的触动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短暂的一句,却直白又残酷的揭露了亲情的真正含义,让人心酸,不忍。

  这辈子,每个人都被目送过,我亦是如此。在亲人用不舍的眼光深情的凝视你消失时,你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回望应该是最好的回答吧。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让在乎你的人安心。人生这一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这条路的见闻与心得,也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的,长者们定然洞悉这个道理,却也无能为力,不能每件事都陪着你。只能将这些情绪来藏在目光中,含着淡淡的忧伤,目送你一步步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渐行渐远。

  人的一生,颇折颇多,有深陷的峡谷,有高耸的山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做,而在经历这些事之前,那几道目光不正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吗?但这些目光实在是藏的太深了,太容易被繁华的街道,朋友坚固的友情给覆盖了。一个人的目送,寄去的,是多么深沉的情,一个背影,斩断的,又是多么浓厚的希望。

  记得以前放学时总能看见外公外婆在阳台上眺望,在一群群穿着同样衣服的人中间寻找我的身影,向我挥手目送我和我的朋友们离开他们的视线。我偶尔才会轻轻地挥手回应他们,对他们殷切的希望表达那么一丁点儿的谢意,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

  人生这一条路,有美丽的风景,有甜美的果实,有艰辛的汗水,有委屈的眼泪。暴风雨之后的彩虹,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与不易,甜美可口的果食,也只有自己采摘,才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而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背后都有几双眼睛,目送我们远去,再与我们分离。

  读《目送》有感10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早就听说过“龙应台”这个响亮的名字,总以为是个充满豪气的男作家,而当《目送》一书拿在手中时,草绿色封面上的你映入眼帘——白皙的皮肤,细细的眼睛,温柔的眼神,满满的慈爱,休闲的装束。不得不承认,你的样子很普通,离惊艳差的好远。

  但我一下子就被这目光吸引了,接着读道:“龙应台,近年来常驻三个住址:香港沙湾径二十五号滨于海,台北仰德大道白云山庄藏于山,金华街月涵堂隐于市。”只看到这住所的名字就能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你写过很多书,譬如:《野火集》《龙应台评小说》《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人在欧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等。我多么想一一拜读,就从《目送》开始吧……

  读书,就是这样一件美妙的事儿,那么读龙应台呢,更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儿。

  是你,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是宝贵的,一定要发现、“采下”,珍藏起来……告诉我“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时间是宝贵的。

  是你,曾说过“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是啊,那相机只是帮你记录下了这一个个美的瞬间,它不能照出你内心的独白,更不能照出你的“心的批注”。

  是你,告诉我“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送儿子安德烈做交换生时,望着他那高瘦的身影,你特别想让儿子回头看你一眼,仅仅一眼就可以满足你。但是,他没有,这使你感到落寞,你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并且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谢谢你,龙应台,你让我读懂了自己的妈妈,读懂了妈妈目送我的眼神。

  是你,告诉我“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是啊,生活中谁也不需要恐惧,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幸福生活。幸福只是无声的围绕在你身边,也许只是你忽略了它们,或许只要你认真倾听,就可以碰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我经常为了写作文而编出一个一个谎言,甚至会陷入幻想而无法自拔。读你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字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写起,从一粒米一滴水开始写起,才能感觉特别真。大事件中有许多爱,但是琐碎的小事中所包含的爱也一样多。只不过,你的眼睛被灰尘遮住了,看不见而已……

  是她的《目送》让我明白:爱,就在琐碎里!

【读《目送》有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读《论语》有感(精选15篇)12-17

读《父亲》有感08-31

读《蝶恋花》有感04-06

读《寒号鸟》有感04-06

读《争论》有感12-24

读《基地》有感04-12

读逃离有感07-29

读《杜甫传记》有感10-15

【精】读《匆匆》有感10-04

读《孔乙己》有感(转载)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