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杨修之死课文研读赏析

时间:2023-01-10 12:05:14 乐怡 课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修之死课文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8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标题是编者添加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课文研读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本文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3、依据这篇课文,杨修为什么被杀?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4、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A、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B、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有是山东东平罗庄,山西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的说法)。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是施耐庵的徒弟。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相传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徒弟。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司马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课文研读赏析】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赏析08-02

《杨修之死》说课稿06-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1-25

《安塞腰鼓》课文研读赏析03-08

《杨修之死》语文教学反思07-21

文言文杨修之死的翻译01-15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11篇)10-08

杨修之死读后感07-3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13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