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时间:2022-01-17 11:57:40 课文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通过句子赏析来了解这篇文章。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安塞腰鼓》课文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篇1

  一、品位语句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提示: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提示: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二、排比和反复

  1、排比:

  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作用:便于把内容表达得更集中、更透彻。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相同的语句紧紧连接在一起,没有其它语句相隔的反复为连续反复。如: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方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间隔反复乃是指相同的语句隔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它语句的反复。如: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也不惊诧。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篇2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人们会怎样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作者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水乡江南,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全文共30个自然段,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篇3

  《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一、虚与实相结合的抒情美

  《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子。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鼓声,“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写舞姿,“愈捶愈烈!形体成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由实而生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虚的思绪又具有了丝丝缕缕纷飞的若有若无的状貌和无形的沉重感。虚与实的这种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还有用其他实体事物来侧面映衬和表现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甚至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法。读者能够在这篇散文中读到许多具有诗性的佳句,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抒情美。

  二、隐与显相结合的含蓄美

  《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得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束缚”“羁绊”和“闭塞”指什么?“挣扎”“冲破”和“撞开”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确指。“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么,“阵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没有确指。然而作者是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回溯黄土高原的千百年时光,审视着传统的乐舞,他笔下所要“冲突”“撞开”的东西自然也包含此时此地的贫穷和落后。用心的读者也会毫不牵强附会地联想到这些社会背景。作者将这些内容用暗示的笔法写出,自有其意味深沉、寄寓丰厚的效果,比用显笔更能发人深思。

  三、大与小相结合的视角美

  《安塞腰鼓》的视角是独特的,知觉的选择性与艺术的创造力被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视角的选择中,或选其大,或取其小。观其大则浑然一体,观其小则细致入微。

  一方面,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甚至俯瞰式的视角,使阔大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我们看不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的个体以及景物的个体,人的穿红着绿、山石树木的参差斑驳,种种繁杂、零乱而无用的细枝末节都被过滤,被省略,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大片的山崖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所有的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鼓面。这是何等的壮阔啊!但也只有这样的壮阔才能适应安塞腰鼓的气势。

  另外的一方面,作者又把最耀眼的细节提取出来,我们仍是看不见人物的个体,却看见了这些个体的`局部:锤把上的流苏——旋风一样,舞姿中的脚步——乱蛙一样,明眸里的瞳仁——火花一样。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闪闪的亮点,是整个画面上最灵动、鲜活之处。有了它,那些粗线条的场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显单调。同时,百十条流苏的飞扬,百十双脚的蹦跳,那么多的“火花”的闪射,合起来又是一种独特的大,独特的整体。

  四、繁与简相结合的和谐美

  《安塞腰鼓》的表述总体而言是很简练的,一切烦琐的交代都被省略掉,只见粗犷的线条轮廓,只见粗线条轮廓中的数个亮点。但在这样的总体风格下,在短短的篇幅中,又令人惊奇地存在着许多繁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以及上面提到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在这些地方,充满了对同一个内容的多重表现。“发狠”“忘情”“没命”;“束缚”“羁绊”“闭塞”;“震撼”“烧灼”“威逼”,一组组近义词的铺排连用,虽然没有产生出新的语义内容,但多层次的复沓表述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波,具有明显的强化效果。古人谈文笔的详略,形容详处是“密不透风”、略处是“疏可走马”,《安塞腰鼓》已深得此语的精髓。

  五、动与静相结合的映衬美

  《安塞腰鼓》中,为了增加行文的跌宕感,调动一切手段映衬安塞腰鼓的表演,作者刻意安排了两次动与静的转换,分处散文的开头与结尾。

  课文先是由静入动,意在蓄势。“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似一组沉静的塑像,一片静默的庄稼做了他们最好的背景,除了风的吹动,一切都是静止的,就连响鼓也“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突然之间就爆发了,火烈地动起来,响起来了,一种“骤响易彻”的表达效果由此而生。这里的妙处还在于大的动静关系中套着小的动静关系。开始时高粱、后生的静像映衬了后来腰鼓表演的动感,而风吹高粱叶子与衣衫的动感又衬托了后生及高粱的静默。结尾处的第二重动静转换,意在余味。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一切归于静寂,留下一个巨大的感觉空白,静到空洞,静到陌生,静到让人滞留在上一刻无法自拔,难以适应,“像来到另一个星球”。与开头一样,这里也有两重动静关系,安塞腰鼓的“愈捶愈烈”到复归静默是大的一重以静衬动,那一声“渺远的鸡啼”又映衬了眼前充满陌生感的寂静,似真似幻,让人难以确定是否真的置身于天外,因而留下独特、悠长的余味,这是小的一重以静衬动。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篇4

  本文题为“安塞腰鼓”,但并没有写成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大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学习本文,既要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具体表现一种表演艺术的写法,更要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由鼓及人、由形到神、由艺术感及社会感的思维和充满表现力的语言。

  例如第12自然段“容不得束缚,那么一股劲”既是审美感受,又是独特的现实感悟:黄土高原的农民正在摆脱思想上的“羁绊”和“闭塞”,以不可阻挡的“一股劲”奔向新生活。又如第14、15、16三个自然段,初看似是描写鼓声的沉重和响亮,实则每段暗联着现实和历史,鼓声已成为一种思想和力量的象征:“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一句不是显示出这种思想和力量改造大自然的威力吗?“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一句引导读者总结沉重的历史教训,去思索那些”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从而激越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热爱之情。

  文章运用比喻、借代、比拟、排比、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美和内蕴美。语言多铺陈和短句,与全文急促的节奏和强大的气势相适应。这些都要反复品读。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篇5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课文研读赏析12-04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01-17

《安塞腰鼓》说课稿11-25

安塞腰鼓说课稿11-05

《安塞腰鼓》教案11-24

《安塞腰鼓》阅读练习05-01

《安塞腰鼓》优质教案04-27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5篇)03-2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通用8篇)11-1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课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