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

时间:2023-11-22 11:44:51 嘉璇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爱这土地》原文: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鉴赏:

  1、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2、艺术特色。

  (1)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来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不是直写自己与土地的关系,而是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不觉。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鹧鸪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作者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来,作者用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作者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借这个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

  (2)巧妙转换,另辟诗境。

  通常来说,诗情到达高潮之后,再接下来抒写难度就很大,写得不好,就难以为继,或画蛇添足,或前后脱节,或情思弱化,难以压阵……但作者却巧妙地宕开一笔,隔开一行,做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开始巧妙转换,另辟诗境,写下了两行形象突出,感情进一步升华的结尾。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视角作了转换。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像,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第二,写作手法作了转换。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3、主题意象。

  (1)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意象。

  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创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我爱这土地》教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型:

  讲读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爱国持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小组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小组分别齐读,注意重音划分

  五、课堂练习

  一、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艾( )青 嘶( )哑( ) 姹( )紫嫣( )红 蔷( )薇

  二、下列词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急怒 腐烂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机 汹拥 神奇

  D.复新 悲愤 象征 挚爱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 )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④.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②.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 。

  ③.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的诗句是 。

  五、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诗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战初期,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

  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诗歌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本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三、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四、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感情)──拓展(迁移)”的品读法。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的可能不够扎实。还有朗读效果不很理想,感染力不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 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其中有抒发对历经磨难而又经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有表达了孤身居住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倾诉童年的梦想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曾赴法国学画,后开始诗歌创作,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诗歌的审美作用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特别在这首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儿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3,知识掌握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拓展阅读来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4,能力目标:能把握诗歌的意像,能体会诗歌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三、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初二年七八两班,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较浓而且互相影响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还应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四、说教法:

  1,本问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因此应先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究,以此来突破:“欣赏文学做婆娘,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这一难点,从而体会诗的内涵

  五、说学法:

  1,重视学生的实践调查:学生从调查学习入手,调查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材料,在调查中形成对诗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读,朗读中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从而体会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请感的迁移

  六、教学设计

  1、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谈谈课前预习情况,谈谈收集到的关于诗人艾青,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强调创作的时代特点

  2、听录音,指导朗读,注重分步骤朗读

  A,读准字音(方法:学生读,教师指导)桂冠( ) 璀璨( )讴歌( )汹涌( )

  B,读准节奏,学会断句,学会读轻重音(结合附文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讨论,读对读懂)

  教师示范一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句中“也”“嘶哑”“歌唱”应重读,因为他们能突出抗战时期悲壮的时代气氛,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的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读重音的应是最能体现诗句感情的字词根据诗句的意义来划分停顿,即断句为: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其余有学生讨论划分,教师点拨全诗的节奏如下(展示课件)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休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教师导读深入内容

  提问:诗人说“我爱这土地”就是热爱祖国,诗如何讲“土地”与祖国相联系起来呢,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象征与意象: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借助的具体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诗歌常借助意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征义分析:

  土地这个意象象征了祖国象征了中华民族,鸟这个意象象征了诗人自己,河流风这个意象象征了我们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了解放前象征了光明与希望,让学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D,课外拓展:(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以下是我写的一首浅显的小诗《纸鹤》,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使用的意象,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适当讨论)

  课间时

  我叠了一只纸鹤儿

  它雪白雪白的

  没有一些儿颜色

  但它——有一对可爱的翅膀

  站在阳台上

  我放飞我的纸鹤

  它飘飘摇摇

  随风儿起起落落

  终了时,却落在了污渠里

  哦,我的纸鹤

  我终于明白

  梦其实只是一种美丽

  (提示:诗歌借纸鹤这个意象,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纸鹤象征着梦想)

  E,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背诵这首诗,并能准确默写

  课外作业: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炉中煤》诗中的意象,并能学习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印发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征所挚爱的祖国,煤——诗人自己,我为了我的祖国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悲怆

  意象 与 象征

  土地 —————— 祖国大地

  鸟 ——————诗人自己

  河流,风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区(光明与希望)

【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原文及鉴赏09-04

我爱这土地05-19

仿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文(通用60篇)09-04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06-29

我爱这土地现代诗歌09-22

我爱这土地仿写作文08-30

我爱这土地现代诗歌欣赏09-09

我爱这阳光04-19

我爱这阳光04-19

我爱这土地高中作文800字(通用38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