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和答案

时间:2021-08-10 10:59:15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2017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和答案

  【2017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

  第Ι卷 阅读题

2017高一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和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话与国语

  张 鸣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 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于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 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来源:学科网]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没有故事,更没有多少群众基础。

  C.满人 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肇,字伯始,孝文赐名焉。博综经史。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车驾南伐,肇表谏,不纳。寻迁太子中庶子。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孝文欲令禄养,出为本州南安王元桢镇北府长史。王薨,复为高阳王元雍镇北府长史。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二王,甚有声绩。以父忧解任。复授黄门侍郎,兼侍中,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

  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持法仁平,断狱 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宣武之舅,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迁侍中。梁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州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以为不宜劳师争海岛之地,帝不纳。及大将军高肇伐蜀,肇又陈愿俟后图, 又不纳。

  明帝即位,迁相州刺史,有惠政。肇于吏事断决不速,主者谘呈反覆,至于再三,必穷其理,然后下笔。虽宠势干请,终无回挠,方正之操,时人服之。及元叉废灵太后,将害太傅元怿,乃集公卿会议其事。于时,群官莫不失色顺旨,肇独抗言,以为不可,终不下署。卒,谥文贞公。

  肇外宽柔,内刚直,耽好经传,手不释书。善《周易》《毛诗》,尤精《三礼》。为《易集解》,撰《冠婚仪》《白硅论》,诗赋表启凡七十五篇。谦廉不竞,曾撰《儒磬》,以表其志。清贫寡欲,资仰俸禄而已。为廷尉时,宣武尝敕肇有所降恕,执而不从,日:“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固辞不应。论者高之。(选自《北史•游肇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 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B.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 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C.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 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D.及明帝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 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封肇文安县侯/肇独曰/ 子袭父位/今古之常/因此获封/何以自处/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薨就是“死”的意思,在古代,一般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B.畿内,在古代是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指京城管辖之地。

  C.经,文中指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文中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D.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包括实物和钱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肇颇有政绩,处理政事稳妥。他辅佐南安王、高阳王及担任相州刺史时,政绩突出;他处理政事不求速决,反复斟酌之后才决断。

  B.游肇上疏皇上,请求谨慎用兵。他担任侍中时,上疏反对派兵支援梁军主将徐玄明,后来又请求暂缓征讨蜀地,但建议都未被采纳。

  C.游肇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于权贵的请托一律回绝;元叉准备加害元怿,游肇召集公卿聚会,在众人沉默时,他一人高声发言反对元叉。

  D.游肇喜欢读书,著述非常丰富。他通晓《周易》《毛诗》《三礼》,手不释卷;撰写《易集解》《冠婚仪》《白哇论》,诗赋表启共七十五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肇以孝文所赐,执志不许,高肇甚衔之,宣武嘉其刚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9.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

  ①荀子在《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 。

  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 ?

  ③、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放 鸭

  莫 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

  “有,问他干啥?”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来源:Z&xx&k.Com]

  “没事,随便问问。”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他对她起了反感,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好鸭!”老壮不由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节选自《读者》2012年第23期,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插叙李老壮“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是为了解释放鸭姑娘的疑问,引出后文主动还鸭等情节的情绪背景,更好地刻画李老壮的形象。

  B.文中写那个好吃懒做、假公济私的主任,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的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挣扎和当时农村的矛盾对立。

  C.在新时代李老壮看到被暴雨冲散的美丽肥大的鸭子后,立即把它们赶到自己的鸭群,说明他偷东西已习惯成自然,不由自主。

  D.“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一句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的老人是苇林爹后,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老一少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来源:Zxxk.Com]

  12.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李老壮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14.莫言的这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