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我若为王》导学案

时间:2021-08-08 19:09:17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一《我若为王》导学案

  【高一《我若为王》导学案】

  一、导入,介绍作者: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们知道,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位作家,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他就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注意读音、写法)

  《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译文: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就是整个天下都是君主的,所有的人民都是君主的子民。

  君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同学们,如果让你当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大家设想过没有?聂绀弩就这样设想过,可是结果如何呢?请看《我若为王》。

  二、析题:

  问:你们认为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

  明确:“若”。可以看出,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

  整体感悟,问:作者采用这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假想自已是王,你感觉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一步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一般都能大致把握本文思想,但教师可不做定论。)

  分析文思:

  (一)问: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

  语言上的标志: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2-5节首“我若为王” 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 引题 “我若为王”

  明确: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假 ↓ ↓

  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设 假设 幻想成王

  第三层(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论 ↓ ↓

  证 结论 铲除奴种、改造世界

  (二)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捧

  奴才:     妻子——————王后

  趋炎附势  儿子——————太子、王子 —————尊贵

  阿谀奉承  女儿——————公主   —————

  亲眷——————皇亲国戚

  /

  原因——(我)为王

  |

  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

  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

  惟命是从     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行为————(单调、寂寞、孤独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表情 ————    |

  低微、柔婉、畏葸——声音       奴才的首领)(后讲)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结合语句分析:(5段)

  1.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

  看不见一个人的脸,因为大臣见国王的时候,必须低头;在上朝朝见国王的时候,也必须匍匐在地,不准仰视“王”,只有国王说“恕你无罪”时,大臣才敢抬头视君。所以王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这句中的“头顶”是指伏地请罪的臣下摘去帽子的脑袋;帽指代文臣,盔指代武将。

  2.或者所能够看见的都是谄媚的,乞求的。

  一旦“王”恕其无罪时,这些文臣武将才敢抬起头来见君,但是哪张脸敢对王露出“抗颜”呢?这些文臣武将只能顺国王之意,说王爱听的话,王不对,也得谄谀“吾皇圣明”。“伴君如伴虎”,哪个文臣武将敢捋虎须被虎吃掉呢?真正有硬骨的海瑞进谏时,不也扶 (即抬着棺材,以备王赐死)入觐吗?就这样,海瑞也不能不颂“吾皇圣明”。“乞求”,未必大臣们都向王乞求金银财宝高官厚禄,就是谏国王改正一种错误,臣也不敢不“乞求”王改。所以,能见国王的脸是谄媚的脸,“乞求”的脸。

  3.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

  大臣在王的面前,不能有个人的感情表现,一切惟王之情绪是从。王悲伤的时候,你纵使快乐也得去与王一起悲伤;你死了爹娘而悲伤的时候,如果王要举行盛大庆典,你不能哭,还得笑,喜气洋洋。总之,在王面前,臣下不能将个人感情随意宣泄表达,因为臣下是王的奴才。乐不敢乐,悲不敢悲,人性遭到摧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异化:由人异化为奴才。

  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成语提炼概括。

  第5节: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软怕硬……

  一个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

  共同点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 “王后” “太子或者王子” “公主” “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同点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真是让人羡慕,令人憧憬!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他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从课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

  明确: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气和作者的`感情来)

  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四)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浏览6段,在文中找答案)

  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是“王”的本质。

  (五)朗读6——7段,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主题)

  问1:“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问2:文中“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明确:这句中的“民国”是指解放前的“中华民国”,此文写在旧中国时期。“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妈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问3:“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句中的“世界”,应该指的是国民党统治下的“世界”,“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这就是说,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不过都是一些奴才,这些奴才捧着蒋介石,把那个旧“世界”弄得不像样子;“大有待于改进”,是要改进到没有奴才的“世界”。然后作者又借“我”这假想中的“王”影射蒋介石,他不过是一个“奴才们的首领”。那是蒋介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据载,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党治下的一部分奴才曾给蒋介石献过“九鼎”。当时蒋介石“大怒”,质问奴才们:“这是干什么,拿我当皇帝了吗?”当时有人评论,蒋介石不愿承认自己是皇帝,但在他的奴才们的眼里,他已经是皇帝(或“王”)了。在那个“世界”里,蒋介石实际上就是他的奴才们眼中的“王”——奴才们的头儿!所以作者说,他这个奴才头儿是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问4:“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怎么理解这“暴君”与“明君”的统一呢?“暴”,指杀尽“奴才”;“明”,指扫除一切奴种,不给人间留下一个,叫奴种断子绝孙,自己也不再当奴才头儿。这“暴”中寓着“明”,“明”才需要“暴”。

  这句中的“我”与上一句(第5句)中的“我”不是一回事,而是“假定又假定”“若为王”的“我”。这个“我”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改进”“世界”,必须把奴才消灭干净,反过来说,消灭尽了奴种,包括奴才的头儿,才能“改进”“世界”。

  上文写到,作者对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存在的温床,因而“不留一个奴种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六)诵读8段,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就“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说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不为王,才是最大的王,含着这样一个历史辩证法:不为王,世上没有任何奴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会完全复归。人,再也没有奴性,有的是真的人性,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人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王”: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人性。

  (七)真的人们:即没有奴性、人性自由发展的人们。

  (八)主题: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五、拓展延伸:见教案P63

【高一《我若为王》导学案】相关文章:

我若为王作文05-18

高一语文《我若为王》教案05-26

高一语文下册《我若为王》教案04-22

高一语文《我若为王》优秀教案05-24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范例05-24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03-03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06-02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课文05-24

《我若为王》阅读题练习及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