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

时间:2021-04-11 18:56:53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一起来看看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1

  我阅读了《大地笔记》,对作者的印象比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觉是,刘长春那些看似歌吟风花雪月的散文,在赞颂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丽之中,托出的是对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与留连,背后还常常孕有对景物的日趋颓变与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叹与惋惜。因而,那看起来像是“颂歌”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挽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怅惘,由若有所失转入一种若有所思的境界

  江南无雪,这在今天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非正常。刘长春在《江南无雪》里,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的“关于寒冷和飘雪的记忆”:那时候的“故乡的冬天”,“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而现在的江南,“没有寒冷,也没有雪”,以至于在孩子那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冬天怎么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过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无雪的冬天的两相比照中,写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变与缺失,而还内含了对“大气污染”、“地球变暖”等生态失衡现象的忧思与忧虑。与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闻雷又遇冰雹》一文。这篇文章由隆冬时分的先是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声大作,风雨撼窗”,描绘了江南天气日见异常的另一种表现。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倾听惊雷,倾听冰雹,倾听暴雨,倾听大风,其实也是倾听大自然的教训。”话语不温不火,个中自含深意。还有《鱼之忧乐》,写因人们的过度捕捞而使灵河的“将军鱼”几近“灭绝”;《不见大雁》写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大雁绝迹从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为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篇什里,作者由天气、景致与物种的变异与消失,就生存环境的现实危机发出了一声声叹息,也就维护环境的时不我待发出了一声声呼吁。

  另有一些篇什,则是由来忆往,抚今追昔,在一种现场的胜景游历与超然的精神遨游的相互连结之中,慨叹文明的流失与文化的退隐。《遗憾的西安》的写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发。对于西安,他怀着美好憧憬乘兴而来,然而,没有王维诗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种景致,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狭窄的河床”和“裸露着的石子滩”;而“灞柳风雪”不仅毫无踪影,压根就“找不到古灞桥”。最后,只好与古都西安“黯然伤别”。《古城墙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墙带来的自豪,说到北京因拆除了城墙留下的遗憾,尔后又说到台州府城临海的古城门的被拆除、古城墙的被改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热”,历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筑拆除,临了一句“如何看待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喟,诘问中不无愤懑,简洁中透着深沉。作者是远足旅行的爱好者,更是赏鉴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笔下,古代文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近代文明也在种种名目的蚕食之下岌岌可危。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在天台平桥镇的故居,因无人把它当回事,已日益“颓败”(《陆蠡故居》);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学的故居——“佩弦楼”,经历了一番“拆与不拆”的争论后,“到底还是拆了”(《台州中学的“佩弦楼”》)。在讲述这些事件时,作者没有太多的议论和直接的评断,但溢渗在字行间的失落与遗憾却殷殷可感,那同样也隐隐撞击着读者,让人为之惋惜,引人深长思之。

  刘长春的散文,入手平实,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来,确乎又钩深致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外在上虽不有意刻削,而内里却有一条情思的主线,并用它来串结细节,连缀感悟。这种“外松”而“内紧”的状态,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其次,我还很喜欢他的散文语言,那总体上说是简朴又雅致,敏动又感性,间或在叙事中跃然而出的感叹与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练,怡情又悦性。很是值得一读。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2

  《美文》创刊以来,开设了许多专栏,这些专栏文章后来都出了书,在社会上影响广大,比如鲍鹏山的《再读圣贤》、韩羽的《信马由缰》、朱增泉的《观战笔记:一个中国将军眼中的未来战争》。刘长春也是在《美文》上开了专栏,也是要结集出版了,作为《美文》杂志的工作人员,我真为他高兴,也为《美文》高兴。

  刘长春开的栏目是《人·书·史》。文章不断刊出后,我推荐给文学界的`朋友去读,我说,浙江那边的人太会弄文了,行蹈能大方,落笔又灿烂,而且柔密中有一股峻劲。我又推荐给许多书画界的人士去读,读过了也是赞赏有加。我就想,这一类的文章并不是刘长春独自写的,过去也常有人写,要么是压根儿不懂书画,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要么不会写文章,就事论事,味如嚼蜡。刘长春经年浸沉于文学和书画中,他涉猎广泛,因挚爱而对书画史上的人和事弄得清晰,文章就摇曳得开也升腾得起,在再现这些人事中,说自己的读法,发自己的见解。读这种文章又重在读法和见解,在我以前读过的这种文章,常常不满的是有些文章要么用历史的人事套自己的观念和观点,断章取义,强词夺理,以示高明;要么以己之腹揣度他人之心,暴露出小人相来。刘长春的好处是心态健康,是学习的态度,是认识的态度,是梳理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若有话说,那必然不同常语。如果说游名山、读奇文、见伟人可以养我们的浩然之气,刘长春的文章论说的是伟人和名帖名迹,一并读来,实在是开卷有益。

  以文会友,刘长春在专栏上写了很多文章后我们才得以相见。他绝然不是江南人的模样,块头很大,气饱势壮,我笑着说:“好,南人北相!”南人北相或北人南相者都不是庸常之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但见到的事实是这种人能把南北的长处集于一身。我历来喜欢读外国人写中国事的书,也历来欣赏浙江水乡里的那种白墙黑柱的房子,欣赏翁同龢和沙孟海的书法,本来是很柔的地方能生出硬的东西,这就十分的厉害了。我是北方人,我害怕我的文章粗糙呆板,我喜欢刘长春的宁要雄泰华不意小玲珑。25年前我在华山遇着一道人,书赠我四字斗方:海风山骨。这四个字我一直记着,并书写了赠予几个朋友,若再见到刘长春,我会再赠他一幅的。

【刘长春的散文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刘哥刘嫂给的启示散文03-28

酸菜刘散文04-16

刘亚美散文05-21

刘妹散文02-14

关于刘瑜的散文01-30

刘总其人散文04-24

刘公弄璋散文03-27

再见刘岚散文05-25

网友刘策散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