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那一天以后散文

时间:2020-11-28 14:37:45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那一天以后散文

  你有远山,我有淡影

那一天以后散文

  那一天,又一次辞职。

  揣着一肚子的自责和怀疑,走出轻轨站。早上进站前停在路边的车,没有被贴罚单,又一回侥幸。

  出门时阴暗的天,忽然间明媚起来。强烈的阳光撕破云层,从高楼间的空当,从树叶间的缝隙,从全世界倾洒下来。我扬起头把整张脸呈送给阳光,内心的霾似乎也在刹那间蒸腾而散。

  远处山坡上尚未萌发新梢的冬树,衬在蓝色的天空背景中,因为阳光格外夺目。我一向迷恋冬树苍凉的树形和光零零的枝桠,尤其是那些从车窗前一闪而过的一帧帧树的画面,常常惋惜无法定格。

  那一天,我停下车掏出手机。

  鉴于构图的美感,我只取了人形屋顶的局部,留在画面中屋檐下一个“品”字。而画面外,“品”字的前面是个“废”字。

  潜意识中,我是特意避开了那个“废”字。因为从早上到眼下,我浑身上下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跟那个字有些许牵连!

  那张大名鼎鼎的《巴黎小男孩》作品的拍摄者,法国独立新闻摄影师维利·罗尼出版过一本书《那一天》。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以“那一天”开头,描绘他拍摄的'每一幅画面背后的故事。故事中不但能看到他拍摄的缘由和过程,还有那些时间与光线中人物的气息和意境,他把珍贵的一瞬间定格在了永恒里。

  那一天,也是小春日和

  从我的图片库里找出几年前,也是刚辞职后在家,淘来《那一天》时拍下的图片。也有明媚的阳光洒在书上。那一天,阳光的温度仿佛还能从图片中感知。那一天,也是小春日和。

  从画面看,我当时是用单反拍摄的,没有偷懒用手机。并且,没有偷懒省略文字——

  初次看到这张著名的照片是在20多年前,怦然心动。

  法国人文主义摄影大师维利·罗尼,20世纪最重要的时光见证人,他说:我的照片,就是我的自画像。

  “那一天,为了拍下这张日后经媒体多次转载,并最终成为我的‘自画像’的《巴黎小男孩》,我略微背离了自己一贯坚持的摄影风格。我是指,我对取景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维利这样开头,讲述他作品的小故事。

  那天中午,维利遇见一个小男孩在排队买面包,和他的奶奶一起。维利征得奶奶同意后,让小男孩抱着法棍跑了几米,“跑得活泼而从容”,“前后跑了三趟,才拍到这张最好的照片。”

  我们才有幸目睹这个可爱至极的巴黎小男孩,他的欢愉悦动了整个世界。

  这位大师不单照片拍得精彩,每张照片的故事讲得令人喝彩,他就是个讲故事的天才。

  我把这本尺寸大小非常趁手的书放进随身的包里,摸一摸都相当舒服,看一眼就十分满足,翻一翻就彻底被征服。

  小王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把书举到他眼前,他捧过书发出惊叹:“哇啊,他娃买了根那么长的油条啊!”

  读那一天自己写下的文字和那一天自己拍的图,有一种抵达自己心灵旷野的愉悦。寻常生活中眼睛所搜寻的,内心所感悟的,始终借助了某些载体收藏着,不曾错漏不留遗憾,不时慰叹。

  无论在职还是辞职,我其实从来未曾颓“废”过。

  写完上面一段,命名为《那一天》发在自己的公号里。出乎意料领到了迄今为止最高额的赏金,其中有一笔竟然是小王的奶奶打的赏。

  “亲爱的生活自由写作营”的花花老师也打赏发稿费,同时评论“那一天的角度非常棒”。

  “那一天”于我似乎潜伏着某种特别的蕴意。那一天以后,每天1440分钟86400秒,分分秒秒都像是鼓点在敲击。

  近期阅读的书堆在沙发上:《远山淡影》、《心灵狂野:活出作家人生》、《有风吹过厨房》、《写作者说》......开车在路上,耳机里是荔枝微课的写作课程回放。

  发现简书,飞速注册,飞快从公号搬迁过来。在这片写字的乐土上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全心全意来书写,告别“那一天”之前的习惯性喃喃自语,和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