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时间:2022-03-25 09:59:4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通用5篇)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篇1

  这时候是麦收时节,外面却下起了雨。透过窗,柳枝在风中凌乱,左右摇摆得很是厉害。开始担心起家里,不知父亲此刻在做些什么,是不是又望着门外的雨,蹲在屋檐下一根根抽着烟?

  麦收的这几天是最害怕雨的,老乡们的希望跨越了秋冬春夏,要在这个季节收获,要是遭到一场雨,还真是不好。下的时间短还好,如果阴雨一连几天,收成就大打折扣了。如果下雨时再伴着大风,那情况就更糟糕了。麦子会一片接着一片倒在地里,收割起来是相当麻烦的。

  记得那年我初三,放假在家,也是雨天,下得哗啦啦不停。当时我家的麦子只收了一小块村东头的,剩下的两大块都没有收。父亲的腰板被岁月压得佝偻许多,他慢慢地站了起来,望着从天上掉下来的雨滴,一滴又一滴,直到母亲喊吃晚饭。那顿饭,父亲吃得很快,饭后他又站过去了,烟放在嘴里迟迟不知点起。

  当时我还不明白怎么回事,不知父亲怎么对雨感兴趣起来。后来母亲对我说,家里的麦子本来可以提前收完的,可前几天,因为去陪姐姐高考,给耽搁了。当时父亲是希望姐姐能有个好成绩,这样也值得了。这雨也就变成了一种祝福,一种祈祷,但是,风调雨顺是人们所向往的,可又有几次让人满意呢。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了,我希望明天是个晴天,或者多云,再不济阴天也行,只要不下就好。麦收时节的雨是让人提心吊胆的。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篇2

  天,停止了下土,收起了坏脾气。加之昨晚滴了几滴雨,清晨,空气凉飕飕地,捎带一丝泥土清新湿润的味道,不由人心情舒畅极了。

  走过十字街头,看红红火火的荷包挂在两层高的小圆柱上,荷包样子不少、有各种动物、手链等,看样子,明知不是手工缝制,但还是要不甘心地问一句:“是手工缝制的吗?”卖荷包的中年汉子倒是实诚,回答:“给你说实话,不是手工制作的。”

  拿起荷包,放到鼻子前,闭上眼睛,贪婪地吸一口气,荷包只有一点淡淡香草味,有的就纯粹没有香草味。卖荷包的中年汉子说是风把香草味给吹跑了。

  再有几天就是端午节了。

  看着玲琅满目的荷包,缀着各式装饰的“花花绳”,令人想起小时候手工缝制的荷包,那种香,那种软,那种各人做出各样的五颜六色的荷包,带着浓浓香草雄黄味道;手链,家乡叫“花花绳”,也是自家养的蚕吐丝后碾成丝线被大人染成各色,端午节早上,奶奶和妈妈会将各色丝线并到一起,用手搓制成漂亮的花花绳,上面蘸一些香草,戴在孩子脚脖手腕脖子上,弟弟脊背后襟会把五毒缝上去,孩子们胸前带着花花绿绿一嘟噜荷包……全是纯手工制作,带着浓浓亲人的味道与祝福,那情那景,很是让人怀念与感动。

  卖荷包的中年汉子说:手工缝制的就贵了,庆阳一带的女子做的一手好荷包。

  小时候,看奶奶和妈妈婶子做荷包,看着好可爱,就要学做荷包。妈妈是不允许我做的,她怕我浪费绸子,也嫌我把炕头弄乱,我就过去拿了奶奶的针头线脑,奶奶笑哈哈地给我一块布,便由奶奶教着我缝制荷包,奶奶总是那么有耐心,给我比划着,说着,等我做了一两个荷包后,就可以独立做荷包了,那个高兴劲,足够让我幸福一阵子。

  我最喜欢做炮仗。是碎女娘教我的。她从大竹子扫把上抽出一节粗的竹竿,用刀子裁成合适齐整的小节节,用砂纸把裁好的竹节打磨光滑,开始用丝线沿着竹筒内外壁一圈圈将竹筒包裹严实,然后用各色丝线横着网面,一会儿就会做出一个漂亮的炮仗荷包,然后在炮仗一头坠上流苏,一头缝制上丝线,便于别在纽扣里。

  女孩子之间,也用自己做好的荷包互赠礼物,表达情谊。

  如今,我家里有一些手工缝制的荷包,是妈妈前几年给孩子做的、朋友的妈妈做的,还有我前几年在十字街头买来的大妈手工缝制的荷包,总是舍不得扔,年年端午拿出来看一看,在屋子里自个戴一戴,闭上眼,回忆儿时端午及亲人的样子,温暖如初。

  走在街道上,浓浓的棕香扑鼻。有人买了粽叶预备回家做粽子吃。我没有做粽子的习惯。小时候的端午节,故乡麦收开始,热浪翻滚,家乡人吃甑糕油饼,喝甜醅子,外加一杯雄黄酒,而后,投入无边的麦田,开始年复一年辛苦又幸福的夏收。

  我是在端午节前几日出生,出生时,恰逢小麦大丰收,爷爷给我起了个带“麦”的的名字,让我时常遐想那一年的热烈夏收、故乡的土地及亲人的模样。念念不忘。

  此刻,在飘荡着端午味道的故土上,我的乡亲们,是怎样一头扎进麦田,面朝麦田背朝日头,镰刀飞舞间,麦浪一轮轮沉睡下去……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篇3

  我的家乡自古以来就很干渴,缺少了生命之源,这方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农闲的时候还好说,到了五月收麦和秋天收玉米的时候真的很累。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还放收麦假和秋假的,老师们家里也有庄稼要收的。那时候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地里了,走到地里到处都是说话的声音,但人并不能看清楚,大人们凭借地来互相打招呼,看到哪块地就知道地里站的人是谁。大家趁着太阳没出来赶紧干活,没有收割机,全凭手中的一把镰刀,在天亮之前割了一地的麦子。

  天渐渐地亮了,小路上陆陆续续地有了回家送麦子吃饭的人,打招呼的声音又开始在田间地头响起。“三叔,真实急啊,还不回家吃饭啊,俺婶儿烙的饼都凉了。”三叔哈哈一笑,“就回哩,割了这一绺子就回。”三叔反过来再调侃调侃别人,“一清早就割了恁得些,黑蛋儿,傍黑儿就没睡觉昂?”大家伙互相说笑着回家吃饭去了。

  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村子都好像被一个大火炉蒸着,麦子越晒越焦黄,一碰就掉,大家都顾不上说话了,一个个埋头苦干,镰刀舞得飞快。汗,一滴一滴地滴到脸上,划过黝黑的脸庞,划过下巴,又滴到地上,嗖地不见了踪迹。麦芒扎得很,灰尘也多,穿短袖的话胳膊上都是扎得红痕,只能穿长袖了,天这么热,又一直弯腰割麦子,浑身都在冒汗,身上的衣服没有不湿。中午回到家里,嘴里,鼻子里都是灰尘,嗓子都要冒烟了。

  吃过午饭,稍作歇息就又去干活了。下午太阳的威力稍稍地弱了一点,田地里只能听的到镰刀割麦子的声音,偶尔有歇息一下喝水的人,看见不远处干活的人就开始攀谈几句。“大娘,晌午给他都吃的啥饭,有肉没有?”“该没有肉哩昂,都是肉!”“喏就中,有肉就中。”嬉笑几句,喝几口水,就回地里继续干活了。倒下的麦子越来越多,天也慢慢黑了。“走吧,明个老爷儿不上了昂?”一担担,一车车的麦子被运到麦场上,整齐地码着。

  夜幕低垂,农忙的村子并不安静,热闹的中心是村里的麦场。灯泡早已经扯好,打麦机轰轰作响,大家配合默契:青壮力们负责操作机器和把麦子送进打麦机里;妇女们头上蒙着方巾遮挡灰尘,把打好的麦子装到口袋里;小孩子干不了什么活,就站着妈妈婶婶身旁撑口袋;上点年纪的祖辈们手拿大叉子把脱粒的麦秆铲到麦场一旁堆成一垛。这才叫全民齐上阵!

  装袋后的麦子还需平摊在屋顶或路边晾晒数日,每日太阳直射大地的时候,就用耙子把麦子耙一遍,防止有的麦子接触不到太阳。老天给力的话,这样重复几日后,麦子就可以放入粮仓里储存。

  麦子都安顿好了,男人们就互相商量着,背起铺盖出远门打工去。家里的女人们照看着老人小孩,还有那几亩刚露头的玉米,施肥、拔草……等待着秋天的到来!

  人类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精神:记住好的,忘记不愿记得的。事后的.人们想起来,似乎辛苦都淡化了,像年代久远的墨迹,而那些欢乐的片段却好像还在眼前。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篇4

  明天就是芒种了,麦子该收了。

  如今,农民不再为收麦子犯愁,不再“谈麦色变”了,收割麦子从人力劳作变成了机械化的劳作方式,让人感觉不到麦收季节的辛苦。不过,我每逢进入麦收季节,小时候和下乡时收麦子的丝丝印象,总是一股脑的浮现在脑海之中。

  六十年代,我在益都康庄小学上二年级,第一次参加了学挍组织的拾麦穗活动。进入阳历的六月份,炙热而干燥的季风开始覆盖齐鲁大地,鲁中山区到处弥漫着麦子灌浆饱实等待最后收获的气氛。那时候,没有机械收割机,拖拉机都很少,全靠人力收割小麦。一割就是七八天,如果出现极端天气如冰雹大风什么的,麦收往往会持续半个多月,碰上阴雨天气拖拖拉拉一个月也是常有的事。当年,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学校,不像城里的孩子有两个月的暑假,放暑假时间是根据农忙时节制订的,一个麦假,一般两周;一个秋假,一般六周。放麦假的第二天,我跟着大家一起走进麦田,眼望金黄黄的麦浪,鼻孔还不时飘进麦子的清香味。我感到新鲜有趣问旁边的同学,拾的麦穗放哪?这位同学告诉我,先拿在手中,拿不了送到地头,那里有农民伯伯负责捆在一起,运到场院,经过晾晒、碾压、扬场、装袋和交公粮。当时,我只感觉好玩,并没有体会出农民伯伯为收割麦子所付出的艰辛万苦,但还是渐渐地懂得了“颗粒归仓”的道理。后来,我和同学们经常跟在拉麦子的牛车后面,瞅着快掉的一绺麦子,心理盼着赶快掉下来,或在路边偶尔发现有树枝上挂掉一绺麦子,那是最开心的时刻,抱着捡到的麦子交给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进入七十年代,我下了乡,正赶上村里麦收前的准备工作。只见村里人不时地讨论着最近天气怎么样,麦子黄到什么程度,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开镰等等。从村里人的言谈话语中,我对麦收前准备工作有了初步了解:首先是工具和场地,每次割麦前,都要把镰刀磨的锋利无比以节省割麦子的体力。还要准备好用桑树做的三个齿大叉,用于装麦秆和翻动麦秆。再就是类似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用来搂出来麦粒里面较长的麦秸等杂质,以及木质版扬场锨,将麦粒和麦糠(麦子的外壳)以及灰尘彻底分开。当然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可能现在的孩子根本都想不到,如以前都是用牲口来碾压麦秆使得麦粒脱落,牲口自然是会分泌大便的,有一个专门铲出牲口粪便的竹篓,诸如此类的东西不再赘述。另外,每个队都有一个专门用来碾压麦杆脱粒晒干等的场地,麦场需要提前一周浇上水,然后用牛车拉上石磙反复碾压。

  割麦是苦力活,毫无快乐可言,村里人最讨厌的活就是割麦子,当你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加上在炎热的天气下,穿着防护四处乱窜的麦芒的长衣长裤时,会将人的信心打到了绝望的边缘。收麦的第一天的早上,麦田在风中摇曳着,麦穗由于含有较大的湿气相互碰撞时发出比较沉闷的刷刷声,只见麦子在村里人的镰刀下一片片的倒地,然后后边的人,手脚并用的将麦子顺成一排,麦田就像被理发师理成秃瓢似的一点点的蔓延开来。我跟着牛车把式,将地下的麦子放到车上,装麦子是个技术活,装不好的话一车装的少还容易翻车,其秘诀在于四个角一定要装好,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扎角”,扎角扎好了这车就装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十分佩服队里的车把式,然后随牛车把麦子拉回打麦场。说实话,这是麦收季节要数最轻的活,是队长特意安排的,因为村里人怕我们知青吃不消。

  打场,又叫碾场,是将麦粒从麦秆上分离出来的过程。我和牛把式把麦子卸下来后,由几位年长的村里人将麦子摊成一片,等晒干的时候开始打场。那时,村里多用牛马骡等牲口拉着石磙碾压,铺好的麦子有半米高,随着一遍一遍的碾压,麦秆逐渐的平摊在地上,由于上面解除石磙的麦粒都已经脱落,但下面的麦粒还很多没脱落,需要进行“打落”。就见老年人用一个很高的耙子搂起来,进行第二次碾压。经过两三次打落,麦场上剩下了麦粒和麦糠以及短麦秸的混合物,老少齐上阵开始利用风的作用,将麦粒从麦粒麦糠短麦秸混合物中分离,第一遍使用小叉去扬,扬的时候逐渐一边是麦粒一边是麦糠和短麦秸。中间会自然形成一个过渡的地带,这个过渡地带,村里老人说叫“马道”。稍长的麦秸,扬不出去要用耙子顺着马道搂出去,用扫帚顺着麦粒的表面扫出去,经过几天的暴晒,麦粒褪去了水分,变得紧实,颜色变得棕黄,检验麦子是否干透的方法很容易,抓几粒扔到嘴里,嘎嘣脆的就是晒干了,就要入仓了。存放麦子多用芦苇编的席子围成麦囤,随着麦子的倒入逐渐围上去,围成很高很大的麦囤。村里人还在麦囤上贴上“丰”字,祈求来年的丰收。

  麦收虽然是全年最劳累的事,但村里人围坐在小桌前,吃上一碗用新磨成的小麦做成的凉面或水饺,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劳累的事随着笑谈烟消云散。俗话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麦收的第六天,我坐着牛车来到麦地的田埂边,只见金色的麦浪中,数十名头戴草帽,不停地挥舞着镰刀的村里人,他们躬伏在麦田里,游泳一般划动着手臂,大片大片的麦子,倒伏在脚下,不一会功夫,人们身后留下了一大片刚才还随着微风摇晃的麦穗。我和牛把式将麦子捆成捆,然后装上牛车,运往场院。田野里没有一丝的风,太阳却很毒,火辣辣地炙烤着人们的头脸脊背。一趟、两趟、十趟……也不知拉了多少趟,我脸上不见一星汗水,汗水一出来就被太阳烤干了,内心里却焦渴难耐,舔舔发干的嘴唇,瞧着那么多没有运完的麦子,心里有点打憷。

  天有不测风云。六月的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刚才还是万里无云,睛空万里。陡然间,天上聚集起一大片乌云,乌云从西北方涌过来,黑压压布满天空,有雷声隐隐地从很远的地方滚过,接着,乌云又骤然向太南的头顶上压过来,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催”的气势。看到这阵式,牛把式告诉我,麦子割倒在地里最怕下雨,满地的麦子不是被冲走,就会霉烂出芽,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上了。我“噢”了一声,加快装车速度。这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骤起,牛把式用绳子沿四下一捆,然后拿起鞭子,吆喝了一声赶着车就走,就在这时,因路面被雨一冲,车体向前一滑,牛把式采取刹闸,将我的大拇指重重地挤压一下,痛得差一点叫出声来,脸上泛出豆大的汗珠,雨点越来越大,车上的人丝毫没有发现我的手指受伤,大拇指盖被挤成了绛紫色。俗话说:十指连心。回到宿舍后,我找了块白纱布把手指包上,不料被知青点的一位女生知道,赢得了她的芳心。

  如今,时代的进步,收割麦子似乎交给了机器,人们尽享其成了,麦收也由沉重冗长的体力劳动变成了生活的回味。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 篇5

  去年秋天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不,是肥沃的土壤里,他播下了“豫麦-17”,带着他汗水和希望的种子。

  秋风扫落了树叶,燕子南飞。他一遍又一遍的跑到地里,看了又看,麦子如同针尖钻出地面,整整齐齐地,心中的纠结这才释然。

  他的心早已化作了一块麦田,他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锄地、打药、耕地、耙田,样样在行,那时他还年轻,是方圆二十里有名的好把式。

  他,为人忠厚、仗义,收麦时,村西头军属王婶家麦场里,他总是悄悄地去,干完活又悄悄地走,因此,村里很多“精细”人说他“实在--傻”。

  五十年春华秋实,五十年峥嵘岁月稠,往事如烟,如今他已经七十岁挂零,可地里的农活,还从未丢过。用他的话说:“鸡零狗碎的,还是自己家好,庄稼地里啥都出,如今光景好了哪也不用去”。

  村里低矮的土坯房,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上下两层的小别墅;通向镇上坑坑洼洼的小路,早已变成了柏油路,今年已是第三次加宽。

  从记事起,他从未离开过这个从45万人口增长至76万人口的小县城,可他知足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他的老伴倒是比他懂的人情道往,和街坊邻居之间相处的比较融洽,一直来相濡以沫的照顾着这个家。他们唯一的儿子,虽说未念完小学,但在纯纯家风熏陶之下,如今也已经出人头地。

  在城里带工的儿子,深得他吃苦耐劳的精神,15岁从村里走出去做泥瓦匠。凭着实在、肯干,练就一把好手艺,偏偏他骨子里又带有他老子的“实在—傻”,得到同行、主顾的认可。如今手下带着一百多号民工兄弟,他爹式任吃亏的风格统领着手下,对工人从亏欠、克扣过工钱,工程质量胜过正规大公司承建质量,因此他们的工程从未完工过。

  儿子劝过他多少次:“爹,别再种地了,享几年福吧,我能养得了家。”他总是倔强的反击道:“庄稼人不种地吃啥?”渐渐孩子懂了他的心,不再劝阻,只好农忙时带着媳妇孩子回家帮忙,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反复的对老伴说:“你看今年收成多好。”媳贤子孝,孙绕膝,他老伴自然是乐的合不拢嘴,眼缝一眯,悄悄的说:“他爹,这地你还得种。”

  小满过后的日子,他每天都到地头站站,沿着田埂朝着地中间走去,环视着这一地,一天天泛黄的麦稍,心里高兴的像个孩子,还时不时的弯下腰,悉心的数一下麦穗上排列紧凑的麦粒,他咧嘴笑的很甜。

  他用手拽断一个麦穗,放在手心用力搓着,搓掉了麦芒、搓掉了裹着麦粒的外壳。这时,他鼓起腮帮、嘟起嘴,轻轻地一吹,麦芒乱飞,新鲜的麦粒静静的躺在他双手中。这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麦,是他的希望,是他的生命的更新。

  今年的麦子成熟了,他守望的这块土地上,将继续收获“付出与希望”。

  他把手中的新麦放进嘴里,用残缺不齐的牙齿嚼着,他的心早已植入这片土地。

【麦收时节的雨散文随笔(通用5篇)】相关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幼儿园教案(通用10篇)03-20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译文及鉴赏01-17

清明时节雨纷纷主题作文(精选11篇)03-22

描写立春时节的古诗02-09

关于小雪时节的诗句11-05

描写黄梅时节的诗句06-03

黄梅时节的天气特点03-22

小寒时节谚语08-29

夏天的雨作文(通用7篇)10-10

春分时节的谚语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