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时间:2023-08-14 15:25:30 赛赛 故事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通用13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灵寿民间故事传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1

  在灵寿县西部与平山交接处,有一座形似葫芦的山,人称葫芦山,关于这座山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山脚下住着一对年老的夫妇,老汉王国富,其妻王氏,老俩口以种葫芦为生,光景过得还算舒心。

  一天夜里,惊天动地的巨响把老俩口惊醒,紧接着呼呼的狂风刮了起来,尘土飞扬,砂石乱滚。两人赶紧起来透过窗口向外看去,不看则已,一看两人大吃一惊,只见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个怪物正在尘土中狂舞。原来在他们房后的山中住着一条长蛇,经百年修炼成了精怪。

  打这以后,周围的村庄就不太平了,不是这家的牲畜被风卷走,就是那家的小孩被妖怪吃掉,就连大人也常常成为蛇精的美餐,一时搅得四邻不安,人人恐惧。可谁有办法呢?人们只好天一黑就闭门灭灯,苦待天明。

  老汉房后的葫芦也倒霉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葫芦被石头砸烂,被尘土埋没,被狂风刮得四处都是。老汉的心就象被人揪着一样难受。这天老汉独自一人又在葫芦地里暗自流泪,忽然看见坡跟里还有个幸存的'葫芦,大得出奇。老汉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葫芦,他连忙跑过去摘下来,抱在怀里。突然,这只葫芦滚在地上随即变成一个膀大腰粗的小伙子。只听他说道:“老爷爷,我是葫芦神的儿子,为了报答您对我们的好心,我奉父之命前来为民除害。”老汉满心欢喜,忙拉他回家。这时小伙子又说:“老爷爷,你快把种葫芦用的铲拿来,我要立即去杀死妖怪,不然等那妖怪醒来,后患无穷。”老汉照他的吩咐把铁铲拿来。小伙子爬上大山,把铁铲用力掷入洞内,只听一声长啸,令人毛骨悚然。妖怪被钉在里面,尾巴乱挠,企图将大山弄翻跑出来。大山左摇右摆,眼看就要倒了。这时,小伙子变成一座大山,压在了蛇妖上面,蛇妖再也不动弹了。

  为了纪念这位见义勇为的小伙子——葫芦神的儿子,人们便把此山叫做葫芦山。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2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还不会种地,吃的是野果和树叶,生活很苦。一位天神把这情况报告给了玉帝,玉帝同情人们疾苦,就下令给人间下些米面。从那时起,每年夏天从天上下米,冬天下面,人间百姓有了米和面,再不愁没饭吃了。过了些时候,天神装成乞丐下界视察,却见家家都在抛米撒面,浪费特别严重。天神信步走进一户人家,对一位中年妇女说:“行行好,把你那馍馍给我吃一个吧!”那妇女头也不抬,说:“馍馍还要喂狗呢。”天神又乞求说:“那就给点烙饼吧,我饿得实在不行了。”妇人狠狠地说:“烙饼,还要给俺孩子垫屁股呢!”边说边将烙饼顺手放到孩子屁股底下。

  天神奏明玉帝,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把下米改成下雨,把下面改成下雪。

  人们没有吃的.了,饿得面黄肌瘦,便跪在地上向天神祈求饶恕浪费之罪。天神气呼呼地说:“绝不饶恕!”这时,一条黄狗也跪在地上,眼泪汪汪地请求给它留点吃的。天神觉得狗无罪,就对狗说:“你起来吧,我给你留一粒谷,一粒麦,一粒高粱,一粒黍,一粒豆,你自种自食吧!”

  狗把这五粒种子种在地里,一夜之间,就成熟了。第二天黄狗把粮收回来,它看见人们都快饿死了,便煮了一锅粥,给大伙分着吃。人们觉得自己是狗的主人,反而让狗养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说:“粮是你求来的,我们吃了你吃什么?”狗说:“你们吃我的饭,我吃你们的屎!”这五粒种子打下的粮食,就是今天的五谷杂粮。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3

  提起同下村,全县闻名。但追问起“同下”村名的由来,传说却不一致。

  那么,同下为什么取名叫“同下”呢?其中一个有意义的'传说要追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当时的同下叫“打鱼庄”,村上只有七八户人家,常年依靠打鱼为生。汉室外戚王莽叛乱夺取了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为恢复刘氏江山,同王莽展开了殊死决战,由于寡不敌众,被王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

  公元22年的冬季,王莽追击刘秀至滹沱河北岸。北风呼啸,河水冰凉,前有白浪滔滔的河水拦路,后有数十万王莽追军,怎么办?刘秀下令强渡。士兵怕冷,几次下水又后退上岸。见到这种情况,刘秀下令:“同下,全军将官一律不准骑马搭船,要和士兵一同下水渡河。”刘秀第一个下马跳入水中。在刘秀的带领下,全军将士一同强渡。

  当王莽军队赶到时,全军已经顺利过河。后来,刘秀几经周折,保存和壮大了自己势力,公元23年同绿林军兵合一处,直捣长安,杀死王莽,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后来,打鱼庄的人们为纪念刘秀身先士卒的精神,改“打鱼庄”为“同下村”。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4

  明末清初,灵寿出了个大官,姓马,名从聘,字起莘,做过江西检察御史,兵部右待郎,后追封为兵部尚书,人称马都堂。灵寿城内建一马家祠堂,祠堂正殿上曾供过他的塑像,民间流传着他好多故事。 中午太阳不动 马都堂小时候家中很穷,在他三岁那年麦夏里,他娘带着他去拾麦子。天快晌午时他睡着了,他娘就把他放在地边一棵大树底下的树凉里,自己又去拾麦子。因为家里生活苦,再加上地里丢的麦子也多,他娘一心只顾拾麦子而把都堂给忘了。在地里干活的招工们根据以往干的活早该下晌了,老觉着工夫大,可看日头老是不晌午,只得继续干活,干呀,干呀,再看日头还是原封不动。

  这时候,都堂的母亲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心想,这可坏了,时间这么长,儿子早该晒着了,这么毒的日头,准把儿子晒坏了。谁知她跑到地边树下一看,见儿子还在树凉里睡觉,树凉一点也没走。当她把儿子一抱,树凉“刷”地走了好大一节,日头也一下子走了好多。招工们一看日头不早了,都急急忙忙回家去了。 魔鬼顶灯,土地看黍稷 都堂十几岁上学时,因他勤奋好学,每天晚上常常读书读到深夜。但他有个毛病,每到二更时节得到茅坑里解手,为了照亮,手里提着一个棉油灯。有一次,他到茅子里刚蹲下拉屎,突然,茅口冒出个黑乎乎的魔鬼,冲都堂说:“小孩小孩你好大胆。”都堂一点也不害怕,接过它的话说:“小孩我大胆来出恭(拉屎),魔鬼你头上来顶灯。”嘭一下子,把油灯放在了魔鬼的头上。

  从此,他一出门拉屎,魔鬼就给他顶灯照明。 都堂小时候很调皮,上学时不走大道,专从夹夹道抄近到学校。夹夹道口有一个土地堂,有一次,土地爷给他老师托梦说:“先生,你说说你那个学生吧。他不走大道抄近路,总经过我这庙门,我得给他起身使礼。”第二天,老师把都堂说了一顿。散学后,都堂心想:走夹夹道碍你土地什么事,你给我向先生告状,我做个枷把你枷起来,让你再多嘴。说着,他就使葛当棒(秫秸杆)做了个枷给土地戴上。当天晚上,土地又给老师托梦说:“先生,你说了说你那个学生,他不听,还给我戴上枷,我受不了,快让他给摘了吧。”老师第二天到土地堂一看,土地爷脖子上就是有个葛当棒插的枷,回到校堂把都堂狠狠训了一顿。这一来,都堂也生气了,来到土地跟前说:“土地土地,你神圣不济,罚到你江南看黍稷,要想回来,还得我去。” 从此,江南的黍稷年年丰收。

  数年后,马都堂做了江南巡抚,土地又给他托梦说:“都堂大人,我在此看了好几年黍稷,老爷来了,该放我回去了吧?”都堂才把土地放了回来。 打马踏瓜园 马都堂的'媳妇是本县院同村人,她娘下窖拿菜时把她生到了菜窖里,人们说她命大,一生下来就坐轿(窖)。从小她家很穷,裹不起脚,又得了天花,落了一脸绞线疤。人们都说 她是“大萝卜脚,水拉拉眼,长着一个线疤脸。”嫁给都堂后,过了两三年,都堂嫌她丑,把她给休了。从此,她又回到娘家。她爹靠种瓜为生,她就常替爹看西瓜,不想再嫁人了。 都堂投考得中后,朝廷好几年不点他上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又烦又闷闲在家里。一天,街上来了个算卦先生,他就让先生算了一卦。先生说:“唉,你往后的前程全凭你媳妇,甭看你媳妇丑,丑人有福命,你还是把你媳妇接回来吧。”没法,马都堂只好骑着马,去院同接媳妇。 他来到院同岳丈瓜园近处,见媳妇正坐在看瓜棚子上“哧留,哧留”纳鞋底子,心想:她见我过来,怎么也得先跟我说话。

  谁知,媳妇听见马蹄声,抬头看了看他也不言语,低头还纳她的鞋底。都堂心里犯了难,上前和人家说话吧,有失脸面,不去和人家说,看来人家不会理自己。隔瓜棚不远,他勒住马立在那儿,前也不是,后也不是,望着满地青凌凌的西瓜发愣。愣着愣着,忽然有了主意:我骑马踏你的瓜园,看你喊我不喊我。说着,他就打马往瓜地里乱跑起来。一个一个刚长成个的青皮西瓜,被马蹄子踢烂的踢烂,踢歪的踢歪,绿嫩的瓜蔓子被踏得乱七八糟。再看瓜棚上的媳妇,人家像没看见一样,还是只管“哧留,哧留”纳底子。这下都堂没了辙,只好下马走到瓜棚跟前向媳妇赔不是,说是专来接她来的。

  好说歹说,他媳妇才答应跟他回去,但要依她一件事。都堂忙向什么事?他媳妇说:“娶我时用得是红抬轿,这次回去得用绿抬轿接我。”都堂一听,赶紧应允,回家后带了一顶绿抬轿,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把媳妇接了回去。接回去不久,朝里就点他赴京上任了。 一臣不保二主 吴三桂引清兵进了北京,灭了明朝,建了大清。大清皇帝为了收罗民心,就又起用了不少明朝大臣。有人荐灵寿马都堂,说他清廉刚正,能辅政治国。皇上当下就下了一道圣旨,派遣使臣到灵寿县宣马都堂进京为官。 过去有句话说:“一臣不保二主。”就是说一个臣子不保两个皇帝,这就叫忠臣,相反呢?那就是叛臣。马都堂是个梗直(土语:刚正)的官儿,他不愿为清王朝卖命,就被捏了个“抗旨不遵”的罪名,当地处死。皇上为了杀一警百,不让马上杀了他,而在刑场上先挖了个坑,把他推在坑里,用土埋了半截身子,让家里人给他送饭。开始,一天三顿饭,一顿只许送一小碗;过了三天,又减去一顿,一天两送饭,每顿一小碗,又过了三天,每天只许送一顿饭,还是一小碗,意思是,他若不回心转意,就把他活活饿死埋掉。

  半月有余,朝里使臣来检看马都堂的尸首,一看马都堂还活着,就问看押人说:“你们是怎么让他进餐的?” 看押人说:“按老爷的吩咐,头三天一日三顿,再三天一日两顿,往后每天一顿。” 使臣问:“每顿多少食量?” 看押人说:“每顿只一小碗。” 使臣怒气冲冲地说:“放屁!这半月多了,吃那么点饭,早该饿死了。” 看押人说:“小人们也觉得奇怪,这些日子都是马犯的儿媳妇一人送饭,每回送饭时身上都穿着单衣裳,也看不见她带别的吃的。” 使臣细一琢磨,也别冤枉了看押人,就吩咐说:“再等几日,好好看着,看她送饭时捣什么鬼。” 原来,马都堂的儿媳妇正奶着孩子,她不让孩子吃奶,憋着两个奶,等送饭时把奶水都挤进公公的饭里,因此,甭看饭少,吃着能顶事。不几天后,这个事被看押人瞧见了,看押人立即报告了使臣大人。使臣大人下令把她绑了,当众绑在刑场旗杆上点了“天灯”。接着,皇上下旨,将马都堂按反叛朝廷之罪,诛连九族,满门抄斩,杀了七百余口。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5

  纪信台名扬灵寿周围几百里,甚至连北京人也知道。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居住在纪信台下的商人到北京去行商,走到北京的一个地方,碰到了一个老者。老者问商人是哪里人,商人回答说是河北灵寿人。老者惊讶万分,说:“听说灵寿有一个纪信台方圆几百里,到达台顶之时,还得歇上几歇?”商人说:“台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高大,但是也确有名气。”

  老者便对商人说:“我这里有一封信,请你送到纪信台上,到那里后,台前有一个碾子,你围着碾子顺转三圈,倒转三圈,门就开了。当门开后,你说明来意,把信交给他们,定有酬谢。”商人按照老者的意思做了,果然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童子问:“先生有何事?”商人说明来意,把信交给了童子。童子接过信说:“请稍等。”童子再出来的时候,说了声:“先生,请进,我家主人有请。”商人跟着童子进了庙门,只见殿堂上明灯高悬,护卫列立两旁,坐在中间的人见商人走了进来,笑道:“先生请坐,你这封信可帮了我的大忙了。”说完摆上酒宴,喝起酒来。临走问商人需要什么,商人说自己是卖豆腐的,生活倒也过得去。台上的主人说:“既然是卖豆腐的就给你点豆吧。”说完命人把一碗豆给了商人。商人用衣服包着,心里说:“我做豆腐的不缺这点豆。”

  他刚走出门便把豆子撒了一地,等他快回家的时候,摸着身上还剩着一粒豆,拿出来一看,是一粒金豆子。商人回去找豆,一粒也不见了,原来的门也无影无踪了,他后悔莫及。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6

  岔头位于灵寿县的西北部,那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磁河横亘东西,夏天满山遍野开满野花,秋天果实累累压满了枝头,是一个鸟语花香的美丽村庄。

  在它的西南方有一座在当地比较高的山鲁柏岩,这座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历史,贺龙元帅曾在那里组织过一场歼灭战。在山北面有一口井,这口井为什么是倾斜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呢。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他怕汉室后人刘秀以后起来复仇,就派人四处追杀刘秀,只害得刘秀是有家难归,狼狈得很。

  一天刘秀骑着他的.宝马,急急忙忙逃避王莽的追兵。这时正是仲夏季节,太阳象个火球似的烘烤着整个大地。他渴得嗓子眼儿简直要冒烟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的马也失去了,那他很快就会被追上的。他一着急就晕了过去,迷迷糊糊看到一个白胡子老人向他走来,告诉他前面半山腰有一口井,说完就不见了。

  他醒来后,按梦中老人的指点往前走,果然看到了一口井,高兴的他简直要跳起来。他把马牵过来,想让马先喝,但是井深,水浅够不着,四周又没有取水的器具,他又发愁了。

  忽然,他听到一个声音:“你扳倒它不就喝到了吗?”他向四周看了看,找不到人,原来是马说的。但是井怎么能扳倒呢?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试试了。他抠住井壁,用力一扳,奇怪,井真的倒了,井水流出来,他和马喝饱后,又匆忙逃命去了。

  这口井现在还有,只是天长日久浅了些,水还是那样清澈。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7

  在灵寿县中部东邻行唐县的交界处,有一座名叫牛王寨的石山,此山东南走向,阳面山腰略鼓,山势平缓,背面却深深地凹下去,整个山背不长一草一木,满是不大不小的碎石片,翻开石片,下面都是牛屎末般的碎沙石。山背石头怎么这般奇巧呢?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牛王寨山并不是这样,而像一个四面圆鼓的牛肚子般的大山。常言道:靠山吃山。山脚下住着的.村民勤劳朴实,一年四季,打柴种田,和和气气地过日子,生活虽不富裕,但还过得去。

  一天,一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上山打柴,偶然发现半山腰有一个碗口大小的石孔,他好奇地往里一看,嘿!里边满是黄澄澄的谷米。他伸手掏了一把,好家伙!粒粒滚圆浑黄,还有一股香气,再看孔里边还是那样,一点不显少。他又掏了一把,还是那样,一把、两把……总是不见少。小伙子心里高兴,转身跑下山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从此,村里人就不断上山掏米,人们也不再挨饿了。

  起先只是谁家没了米,谁家掏一点,渐渐地,有些人贪得无厌,家里有米也去掏。还有些人,干脆不再耕田种地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个村的地里长上了一尺多高的蒿草,都荒了。这牛王寨山鼓鼓的后腰也渐渐地凹进去了,整个山背的草木也踩踏光了,那个发现米石孔的小伙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怕这样下去,山掏空了,人们被砸死,就想堵住米石孔,等乡亲们谁家实在没法时再打开。可他又不敢白天去堵,就在黑夜摸上山来,找到米石孔,弯腰拾了一块牛粪把小孔堵上了,又在上面压了一块石片做标记。

  第二天,又有人来掏米,不见了米石孔,却见遍地一模一样的碎石片,他们到处寻找,翻一块石片,一滩牛屎沫,再翻一块,又一滩……这些人累得腰酸腿疼,最后也未找到米石孔。从此他们不得不自食其力,回归田亩了。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8

  灵寿县西伍河村有个朱凤鸾,脚心里长着一撮黒毛,能日行千里,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飞毛腿”。

  有一年冬天的夜晚,他在纺棉花窨子里和一些女人闲谈,说起正定府城内十字街史家馆的包子来,谈得津津有味。有人说:“人家那包子馅儿大,当然是好吃喽!”也有人说:“人家那包子菜鲜油香,调味齐全,吃起来味道特别好。”一个上年岁的妇女说:“你们甭瞎讲了,再好吃我们也摸不着啊。”这时,朱凤鸾接了腔说:“想吃吗?这很容易,我现在就去买。”又有人说:“我们这儿到正定七八十里地,往返一趟得用大半天,还不把人饿坏了。”朱凤鸾说:“快,一会儿就来。保证让你们吃上热包子。”大家不相信说:“小鸾子啊,你可不能吹牛,我们等到天明也等着你,看你办到办不到吧。”大家凑了钱,给了朱凤鸾。

  朱凤鸾出了窨子,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搌布,提了一个篮子,便上路了。

  工夫不大,他便到了正定城内大十字街。东北角史家馆的包子刚出笼,朱凤鸾买了几屉,用荷叶包好,外面包上搌布,放在篮子里,付了价钱,扭身就往回走。

  出城不远,碰上了一只狼。狼在前边跑,他在后边追,也不走正经道了,高坡下岭地乱追一气,直追得那只狼上气不接下气地直喘气。朱凤鸾还嫌那狼跑得慢,追一会儿,把狼踢一脚,追到西伍河村边时,竟把一只狼踢死了。

  朱凤鸾回到窨子里,拿出包子来一看,还冒着热气哩。大娘、婶子们美美地吃了一顿肉包子。

  从此以后,朱凤鸾飞毛腿的'名声就传开了,直到现在,灵寿、慈峪、燕川一带还流传着他买包子、踢死狼的故事哩。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9

  灵寿县南营村东南一里许的地方有一条山沟,沟口上住着十几户人家。有一个老农名叫梁老三,喂着一头大黄牛。这头牛身高体壮,膘满肉肥,两个弯弯的牴角向前突出着,两个大眼睛一瞪,显得特别英勇,干起活来力大无穷,驮枣能驮数百斤,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如走平地,但就是吃草太多,每天下工后吃起草来,一晚上不住,什么时候喂,什么时候吃。看它的样子,好像从来没有吃饱过。梁老三也就是喂它一会儿就算了。

  有一年春天三、四月间,正是播种的时候,家里没草了,老三让儿子到集上买草。他自己一上午用这牛耕了五亩地,下午乡亲借用又耕了五亩地。这牛干了一整天活,够累的了,可梁老三的儿子买草没买下,一夜这牛一根草也没有吃到。第二天早上梁老三起来一看牛肚子比从前喂一夜还大,卧在槽子边,正在倒嚼呢。老三心想牛一夜没吃草,歇一天吧,可牛一见梁老三来了,赶紧爬起来就准备去耕地。梁老三把牛牵出来,又干了一天活。老三说:“真行,一夜没吃草还能干活,简直成了神牛。”

  梁老三那里知道就因为这牛的一夜没有草却惹来了一场大祸。事情是这样的:事后的第三天清早,梁老三刚牵出牛来要到河边去饮水,突然从路旁闯来了一个年轻人。他穿着一身赶路的行装,身背弓箭,肩挎砍刀,一身尘土,匆匆走来。牛一见那个人来了四蹄腾空而逃。年轻人撒腿就追,跑了不过数十步,就把牛牵住了,抽出砍刀手起刀落,把牛头割了下来。这一下可把梁老三气坏了,赶过去拉住年轻人就问,为什么杀掉我的.牛?年轻人也很气愤,便和梁老三争吵起来。

  原来没草的那天夜里,牛见没草便偷偷地跑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一个地方,吃了人家几十亩麦苗,天还不亮就又返回来了,所以那牛的肚子不小。

  河南人发现一夜之间吃了这一大片麦苗觉得很奇怪,请了一个明眼人,看了看情况。明眼人说,这是牛吃的,因为地里还有牛蹄印。于是大伙就请这个明眼人,顺着牛蹄印追下去,一直追到这里来,才发现了这牛。河南人说:“老大伯你要让我赔牛,那你得赔我的麦地。”

  弄得梁老三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让这个人把自己的黄牛白杀了。说也奇怪,割掉牛头的牛身子,躺在地上一转眼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至今还躺在沟口的河身里,因此这条沟叫做“石牛沟”,这个沟里的村庄,也便因地名而叫做“石牛沟”了。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10

  灵寿县岭北村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人,这人身高八尺,肩宽三尺,头大如斗,双手过膝,两个手掌一伸好像两把粪叉,人们叫他“大力士”,因为他姓高,便叫他“高力士”。高力士一天三顿饭能吃斗米斗面,只因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有一年五月的时候,天气闷热,刚下了一场小雨。他家租种着财主家的十来亩小苗,正该清垄,他爹叫他去觅十几个找工来。

  早晨起来他出了门,没有去找人,躺在地头起的一棵大树底下睡起觉来。吃饭的时候了,他爹担着十二个人的'饭去送饭,到地头一看,只有他一个人还正在睡觉,顿时火冒三丈,指着他的头皮说:“你这个孩子总是不听话,为什么不找人?我看你今儿个这些地怎么锄?就算你不找人,你也得说一声啊!这不是,我送来了十二个人的饭,我看着你自家吃吧!”

  高力士先让他爹吃,他爹心里不高兴,赌气不吃,蹲在一边吸起烟来。高力士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气喝完了十二个人的稀饭,把十二个人的黄饼子也吃了个光,对他爹说:“你回去再找一把锄,我得用两把锄锄地。这么一点点儿活还不值得我一个人干哩!”

  高力士今儿个吃了一顿饱饭,干起活儿来也有劲儿了。他一只手拿起一把锄,一锄两个垄儿,一拉一推就过去了,锄的地又暄又平,不等日头落下山,十来亩地都锄完了。他爹眼看着亲生的儿子一辈子就今天吃了一顿饱饭,心疼得流下了眼泪。还有一次,在岭北村东口躺着一块大石碑,约有千数来斤。一群人围着这块石碑在打赌,共同商定谁要是能搬动这块石碑,大伙儿凑钱买酒肉,请他一顿。一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搬。

  高力士走了过去,一看今儿个这事儿,憋得他的手头儿早痒痒了,顺口说道:“这点小事儿 ,我来搬,我不只是光能背起来,还得把它背到村西口。”说着,高力士两手轻轻地把石碑搬起来,往上一掫上了肩,大踏步地走到了村西口,而且面不改色,气不喘。

  自此以后,这块石碑便永远横卧在岭北村的村西口上了。同时,高力士的力气大也人人皆知了。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11

  灵寿县丑泥口村东北二里多的地方,有一条长好几里地的大山沟,叫做石塘沟。进沟约三里的沟北岸有一陡峭突兀的石崖,高一、二十丈。石崖半腰有一深、长、宽各约两丈许的大石塘,通过一个人刚能过去的曲折羊肠小道,盘绕石径可进入塘内。这个大石塘座北朝南,塘内的东西两侧壁上各有一个倒悬隆起的石圪垯,突出二、三尺,周围两搂粗,当地人说这是一对神的奶头。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对奶头东边的那一个总是不断地流出米来,人们叫做“米奶”;西边的那一个却不断地流出甘甜清冽的泉水来,人们说是“水奶”。附近居住着人们,每天拿着瓢、碗、盆、罐接米接水。一天,一个放牛的人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到这里喝水,亲眼看到两个奶头流米流水,又听人们说,这几家人家都是到这里接米接水,并且每天新接的米、水,也够这几家吃用。更奇怪的是人们吃上一顿这里的水、米做的饭,一天一宿不觉得饿,喝上一碗从这里接的.水,一天一宿不觉得渴,而且长年不害病,永葆健壮,因此,人称这两个奶头为“神奶”。就这样这件事被放牛的人传了出去。

  这两个神奶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远远近近的人们都来接米接水。说神,它可也真有点“神”,凡是忠厚老实诚恳勤劳的人来接,它就流得快流得多;要是遇到那些好逸恶劳坐吃等喝的人来接,就是等上多半天也接不上几颗米粒来。

  年代久了,这两个神秘的奶头,被一个慧眼视宝的南蛮子知道了。他忌妒人们靠神奶吃饭,又想把这神奶夺为自己所有。就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溜进石塘,伸出那恶毒的魔手把那颗流米的奶头抠下来带走了。从此以后,这个没有奶头的石壁再也没有米粒流出来了,只有那颗流水的奶头,仍在年长日久地像流眼泪那样地接连不断地伤心地滴答着。流出来的水,也和平常山缝里流出来的水一样,也不像从前那样神奇了。这个石塘也只叫做“滴水塘”了。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12

  陈文礼是灵寿县北谭庄人,拳术精明,力举千斤。好多年轻人都想跟他学武艺,可他一个徒弟也不留。

  南羊沟有个姓高的年轻人,是陈文礼的亲外甥,长得五大三粗,脸膛黝黑,憨里憨气,力大无穷,人们都叫他“黑大个”。他十几岁上就跟着父亲烧砖窑,干起活来一个人能顶十来个,他也很想跟着舅舅学两手儿,恳求过多少次,陈文礼就是不教他。

  有一天,陈文礼去看外甥出砖窑。黑大个外甥又提出了学武艺的事儿,陈文礼理也不理他。外甥憨笑着问道:“舅舅,这武艺怎么就能学会了呢?”陈文礼不耐烦地说道:“练的.。”黑大个一见舅舅开了口就认为有了门儿了,上前拽住舅舅的手,死气白赖地要求教他。陈文礼生气了,手一拨拉把外甥拨拉了个跟头,说了一声:“滚开!”一脚踢在外甥的屁股上,把外甥从砖窑里直踢在窑外三四丈远,气丧丧地走了。

  黑大个跌出窑外弄了个坐蹲儿,爬起来摸了摸屁股也不疼,觉得这一脚踢得又狠又稳,又没有摔伤,挺好玩的。他返回身来,走进窑里,摞起了四五个砖,仿着舅舅的样子,用脚一踢,说了声“滚出去吧!”四五个砖同时飞出窑外,再摞上几个,又踢了出去,越踢越觉得好玩。这样的踢砖又省得一趟趟地往外背。从此,他每次从窑里出砖,都是这样地往外踢,越踢踢得越多,踢得越远,踢得越稳当,踢出的砖还能块块成垛,不散不倒,日子长了,就是摞上一大垛砖,也能踢出去,稳稳当当地垛在窑外。此后,黑大个出砖再也不用背了,一窑砖几十脚就能全部踢出去。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 13

  磁河的发源地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湖,湖水明净如镜,水清见底,无论是阴雨连绵的秋天,还是天气干旱的夏天,这个湖的水总是那么多,不会溢出,也不会下降,是鱼虾生存的理想之地。

  今天生活在磁河中游的村落中的人比以前各个朝代都密集。南岸的村落有山门口,过山门口上边为桥塘沿,北岸有东岔头、西岔头等,其农业都很发达。其中桥塘沿还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在秦朝时期,这个村子不叫桥塘沿,叫桥塌严,到元朝时才改名为桥塘沿的。那时候,这里为了勾通南北两岸的交通,方便百姓,磁河上边搭着几根木头,木头上棚一些草,又压了一层土,形成一个小桥。那时的'磁河比现在要深得多,宽度和现在的相当,因后来地壳变动,使这一带的河底慢慢上升,河水也渐渐变浅。下游的鱼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由鱼王带领,昼夜不停地沿磁河向上游游,想到磁河的源头欢度一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它们游到桥塘沿时,天不作美,刮起了大风,呼呼的风声使人惊恐,好像有什么天神下凡似的,河水被激起很高的浪涛。鱼王忐忑不安,感觉有什么不好的灾祸要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了,但是为了早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顾不上休息,还是先过桥为好,所以横下一条心,在浪涛中,自己在前,公子王孙跟在后,猛冲桥下。可凑巧,他刚到桥下,桥塌了,吞严了河道。他的公子王孙们哭着喊着挖鱼王,但始终没有挖出。鱼王就这样被木头、草土埋没,葬身于此地了。后来,鱼王的公子王孙向龙王汇报说:“鱼王死于桥塌严。”从此,这个村便命名“桥塌严。”

  到了元朝,河底上升,使东西两处形成两个深深的水塘,塘水很清静,又建起的桥在两个塘中间,因塘水传说是鱼王的公子王孙们的泪水聚集成的,由此改名桥塘沿。

  自那以后,下游的鱼又有一群到上游游玩。当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一带,到达山门口时,停下来歇脚,遇到了二位过河的人,并且边过河边聊闲话。一个人说:“这是什么地方?我这是头一次来这一带玩,景色倒还美丽,空气也清新,是个好地方。”另一个人答道:“这是山门口,往上就是桥塘沿了,据说鱼王死在桥塘沿的故事,还挺有风趣的。”鱼一听慌了神,一部分要求往回返,一部分觉得这么远出来玩,就玩个痛快,决心要向上游。别的鱼见他们这么固执,舍不下他们,就很不高兴地来到桥塘沿,个个看着水上小小的木桥,不敢往下边通过,怕得到和鱼王一样的结果,就使出了最大力气,越桥而过了,有的跨不过去,就箭一般地在桥下通过了。

  至今,桥塘沿仍是鱼必经的一个大关口,每当鱼过此桥时,都是越桥而过的,谁都怕被压在此地,因此这个桥至今修不住,年年倒塌,年年修建。后来,县里支持用钢筋水泥修了一座桥,很坚固,生存时间要长些吧。

【灵寿民间故事传说】相关文章:

灶王爷来历传说民间故事11-11

关于关公的民间故事07-22

传说07-01

方腊起义民间故事08-15

民间故事作文(通用23篇)10-18

少爷喝墨水民间故事范文11-05

勇敢传说06-23

海鱼传说09-20

木偶传说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