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第十册《水》评课

时间:2021-04-05 18:50:09 五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第十册《水》评课

  《水》评课一

  《水》是苏教国标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通篇紧扣“水的珍贵”这一中心展开,叙述了三个场景:

  1、村里人到十公里之外的泉眼边排队取水;2、下雨时,用雨水来洗澡;3、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冲凉解暑。

  干亦平老师教学时,以感受“水的珍贵”作为整堂课的教学主线来组织教学。如在第一幕场景中,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们挑水的艰难。学生说出了四个数量词“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的”“一个小时”“一担”。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当地取水的艰难,还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十公里究竟有多远。让学生想像走那么远的路,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然后从一个很小的泉眼里打满一担水,再挑回到的情形。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所以学生对文中“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深地体会到了水的珍贵。

  第二个场景,干老师让学生找出表现人们下雨天洗澡快乐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大呼小叫、无遮无挡、脱得光溜溜的……”等词语,这个自然段虽写的是人们得到水的快乐,但这快乐的背后却隐藏着缺水的痛苦。此时,干老师问学生,文中仅仅写的是下雨天洗澡的快乐?通过思索,有位学生回答:“下雨天洗澡的快乐,正说明他们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此时,再让学生回到读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教学第五自然段,紧扣词语“风干”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如下:先让学生理解风干的意思是被风吹干,没有水分。“文中说谁被风干了。“男女老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在烈日下干了一天活,流了很多汗”“他们有风干的感觉,说明他们此时最需要什么?”“喝水或洗澡。”他们能喝到充足的水,或痛痛快快的洗澡吗?“不可能,因为地窖里储存的水要供人们好长一段时间使用”“那么他们难受吗?”“难受”,“你们有这样的体验吗?”有的学生说:“口干舌燥,喉咙里像着了火一样”,有的学生说:“身上汗淌多了,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有的学生说:“身上痒死了,像有虫子爬。”“你们这时最需要什么?”,“水!”“可是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在我们的眼里系在母亲腰带上的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让学生交流对“权威、幸福和痛快”的理解.学生说:“权威指母亲决定着我们能不能用水。幸福和痛快指我们有水用就觉得非常幸福、非常痛快。”“所以对那里的人们来说,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沉闷局面,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受老师问题的限制,不能自由地阅读,自由地谈感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一名“默默的”听众。新课程则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堂课上,干老师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如学习第三幕情景时,学生自由读文,找出触动自己心弦的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谈的感受也很深刻,学习的效果很不错。

  当然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还有不足之处,由于在品味词句上费时太多,课文读得不够,且未能联系本册综合性语文学习,多和学生谈谈节约用水的方法,将对课文的理解化为行动。

  《水》评课二

  我听了一堂课《水》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这堂课整体上感觉还是比较流畅,环节清晰,过渡自然。上课前,叶老师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细致观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填写水的网状图。在这里学生填的不是很好,有的学生把水写成是黄色的、黑色的等。老师也发现了这种情况,马上拿了一杯水一组一组地轮流端去给学生看,试图把学生对水的特点的错误认识纠正过来。后来老师又出示一杯水,让全班学生来观察水,明确水的特点。在这里我觉得,老师先不要急着去纠正学生的错误,不如让学生汇报说水是黄色和黑色时,老师再出示一杯干净的水,让学生说说干净的水是怎样的,为什么我们身边看到的水却是黄色或黑色的呢?在学生对水的认知矛盾中,引出水污染的严重性,加深学生对水的认识,进而丰富学生对水的前概念认识。至于网状图的形势可以逐步完成,不需要一步到位。

  “集合全班同学的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对水有这些认识,但是这些水认识都是正确的吗?这就是有关水的全部吗?”于是就有了解下来的环节,是一个悬疑的活动。不能打开袋子,找找水。

  一般孩子们的经验,观察物体的方法是运用各种感官。但今天由于不能打开黑色不透明的袋子,说明孩子感官——眼睛就不能作为破解悬疑的方法。这个活动无疑是一个盲人摸象,但孩子非常聪明,还是有多种方法去感受袋子里的物体:闻、摇、捏等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安排也是非常细致的,层层悬念,不同与平常,让这个活动十分丰富。教师安排学生从摸,摇等方法,排除一些固体和气体。然后确定两种可能是水的袋子,再用看的方法,在两种物体都是透明液体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再次引入其他方法,如闻一闻气味。其实,学生在找水、确认水的过程中,同样也阐述否定其他袋子的理由,这些排除和确认,无不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当然,在排除和确认的过程中,对学生建构液体(水)的概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然本课的亮点也有不少,比如老师的预设生成设计的很好,采用“白醋”和“水”的材料对比,由于水和醋都是透明的,让学生用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学生自然而然想到用“鼻子闻”来辨出醋。再则教师采用大张纸的汇总表,把学生做的观察记录反馈到大黑板上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交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能针对现实生活中水污染的严重情况,让学生观看全球严重缺乏水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水是地球上重要资源的冲击,使其震撼,并产生危机感,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这个环节中教师能够渗透环保教育,提升主题。同时能够把科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水》评课三

  贵阳市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已经圆满结束,选手们不作秀,不卖弄,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生动的,充满爱意的语文课。每每回想,我都忍不住回味**小学**老师执教的《水》一课。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说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 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三、品生命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反衬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

【第十册《水》评课】相关文章:

评课的句子03-06

《春联》评课稿11-29

老师评课评语09-13

《春》评课稿12-12

古诗《锄禾》评课精选04-24

评课活动总结12-18

数学课评课的好句子04-17

语文课评课的好句子01-14

阅读课教学评课有感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