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下《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5 15:13:51 七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七下《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之一

  备课时,我想这篇要两课时完成的课文用一课时结束,时间短,容量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才能有效突出教学重、难点呢?我想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人物通讯,应该教会学生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地报道人物的方法。于是我这样设计:简单介绍贝聿铭和苏州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记者,说说自己会突出介绍贝聿铭的哪些事迹,接着让学生按行文顺序找出作者是抓住有关贝聿铭的哪些内容来写的,在这一步骤中明确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以小标题形式分为三个部分,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详略写了哪些部分?(二、三部分详写),在每一部分中,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可写得也很多,让学生找出作家又是详细介绍了哪些建筑,紧接着以做回导游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这些建筑设计的特点以及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贝聿铭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苏教版七下《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

  对于这样的教学预设,学生的反应好吗?教学结束后,反思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虽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完成了,而且学生配合也比较好,这和自己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过多地突出了我预设的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几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一直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在不停的追问,让他们被动的跟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 课堂气氛上显得沉闷了一点。如做回导游,介绍贝聿铭在非议中创建的三大建筑奇迹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学生心思都是在揣摩我的用意,所以他们的回答都是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如果我能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想象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欣赏画面到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内心对贝聿铭的建筑感受的话,这样,课堂就会填充着不同角度与不同的体悟,才会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在带领学生学习贝聿铭的爱国心这一标题内容时处理得简单了些。贝聿铭的爱国情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找到了前两点(中国传统化,根在中国),第三点学生找到了这么一句话“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学生说这点体现了贝老很关心北京城区规划,体现爱国。另一学生引用贝老说的“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他下的功夫比他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这也体现爱国。其实学生找得都很有道理,但我的课前预设是让学生找到贝老的在现代化的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于是我很生硬地把学生的思维一个劲地往这点上靠,并进而让学生寻找香山饭店设计的特点,学生找到了香山饭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它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却很难找到香山饭店的设计思想——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这一点也是香山饭店设计的特点。其实,归根结底,这个不足是因为我在备课时忽略了备学生这重要的环节,我拔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忽视了这一部分的第三段讲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对贝聿铭的影响,所以学生根本连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是指什么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明白香山饭店的设计思想特点是什么。

  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我领悟到教学是常有相当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充分准备好的“教案剧”,因此课前要反复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积累,制订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把每一个问题都预设好,并能充分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会提出哪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设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老师又如何正确把握好提问的尺度….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处理偶发问题。同时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角色中悖离出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阅读教学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多元对话。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之二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下简称《展》文)一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高度赞扬了他卓越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拳拳爱国之心。

  对于这一权威解读,我原则上表示同意。我之所以这么说,这是因为在我看来文字本身虽属表意符号,具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如上概念性的解读,自是无可厚非;然而,文字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字里行间常常存活着一个个不朽的灵魂。所以,在教学《展》文时,在扫清了文字障碍,在整体阅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设计了一个生命化的问题,以引领学生走进大师的灵魂深处。

  我对学生说:“如果你就是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当记者采访你时,什么样的话题才能真正触动你的灵魂?为什么?”

  这是一个较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仅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更是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课文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和深层解读,否则是很难作答的。因此,当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知道学生这是在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沉默是可贵的,是必需的。此时,任何提示与讲解都是多余的,最好的处置方式是一言不发,是充满深情的期待。

  不久,学生陆续举手发言了。

  有学生说,作为美籍华人的贝聿铭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所以最能触动他灵魂的话题,当是他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他的理由是,课文对于贝聿铭的成就多有浓彩重墨的描写。这位同学还当场读了几段相关文字。

  看得出来,全班持相同意见的同学不止一个。的确,这位学生的意见是值得考虑的,他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举世瞩目,贝聿铭是中国人的骄傲自是无疑。不过,这样的话题却未必能触动贝聿铭的灵魂。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便让他们假想成记者在电视直播现场采访贝聿铭:贝聿铭先生您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您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能不能请您向中国电视观众介绍一下您取得巨大成就?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贝聿铭会如何回答呢?他会不会眉飞色舞地夸耀自己的巨大成就呢,尽管他完全有这样的资格。

  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发言:

  “贝聿铭先生会很为谦虚地说,他所做有限,还谈不上什么世界顶级大师,他的成就微不足道,比他有成就的建筑大师还有很多。”

  “贝聿铭先生可能都不会接受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称号。”

  “他可能都不大愿意谈自己的成就,在他看来,即便是有成就也属于过去。”

  ……

  总之,同学们一致认为尽管他的成就巨大,却不会触动他的灵魂。那么,能触动他灵魂的话题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又继续思考。

  在去除了他的成就和荣耀之后,同学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他的生活,他的追求,他的情感上。同学们注意到贝聿铭于196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们注意到他常常自称自己是“苏州人”“广州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他的衣着、家庭布置和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注意到了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是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同学们还注意到他希望香港银行大楼显示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看到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便趁热打铁,说:“其实,这一切都缘于一个原因……”

  这一次,不用我再提示什么,学生便一起回答道:“我的根在中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我接着说,“如果你就是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当记者采访你时,什么样的话题才能真正触动你的灵魂?”

  这回学生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最能触动贝聿铭灵魂的话题是,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您为什么还保持着中国传统特色?”

  “在你一生中,您设计过许多伟大的建筑,获得了许多大奖,自然有很多感想。您能告诉我哪一件作品最是牵动您的心?”

  “香山饭店初看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您能说说您这样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她融入了您什么样的情感?

【七下《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后记+教学反思?04-06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案07-21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教案设计07-21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教案设计07-29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案例+教学实录03-05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模板07-29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课后习题07-29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教学设计两篇04-22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课后习题及答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