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

时间:2022-03-03 10:45:52 七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上学期我听了一堂区名师工作室送教下校的课,教学内容为古诗诵读《十五夜望月》(鄂教版五年级上册),执教者选择在四年级上。这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好读易懂,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执教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情流溢、激情荡漾的课堂,把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引入进典雅而精美、深邃而隽永、浩瀚而辽阔的经典诗文大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古诗,体味诗人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生:我想用“美夜”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用你的美读来读给我们听,请学生读古诗一、二行。

  师:你还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我能用“静谧”来形容。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一、二行)。

  师:久在异地的亲人他会想到什么?(师请生自由读三、四行,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生不懂“人尽望”。

  师:要想知道“人尽望”,必须懂得“尽”的意思,请大家查字典理解“尽”。

  师:在句中选第几种?

  生1:应是“都或全”。

  生2:所有的人都在望月亮。

  师:还有什么不懂?

  生3:“秋思”是什么意思?

  生4:秋天的思念。

  师:他还在思念什么?

  生5 :思念家乡和亲人。(师请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感受?(请学生谈体会,老师还把自己收集的一首艾青关于月亮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诵读给学生听。)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们深思片刻后,有的学生已现出激动神情。)

  生:“是啊,我有这种体会。我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长时间见不到他,我很想他……”(说到这儿,声音已哽咽。)

  师:你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1:《十五夜望月》,说完已泪流满面。

  生2:我的妈妈在孝感打工,好久才回一次,我很想她……(她已不能自持了。)

  师:你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生2:《十五夜望月》……(读完眼泪直往下淌。)

  生3:我很想我的爷爷,待我最亲的爷爷已去世了,每到过节时,我都会特别思念他……说着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十五夜望月》,读完已痛哭失声了。此时,班上的学生们都哭了,听课的老师眼睛都湿润了。

  老师利用学生激起的情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谈出感受来。

  师:是啊,当人们都在合家欢乐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请生再配乐读……(达到高潮)

  反思

  古诗教学向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很少有人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以前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老师似乎无可作为。再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加上学生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往往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而在这节课中,执教教师运用了和诗文意境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文。在这一案例中,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平面的诗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生活再现,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诗文深深打动了师生,以致在课堂上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最后,执教教师还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听了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拓展阅读: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

  1教时

  五、课型:

  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

  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相关文章:

《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范例05-28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鉴赏03-19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04-10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06-01

古诗《枫桥夜泊》教学案例04-19

《望月怀远》古诗赏析及翻译05-30

小学古诗《枫桥夜泊》教学反思05-28

苏教版五下《望月》教学案例03-25

《英英学古诗》教学案例及评析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