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下《山谷中的谜底》评课

时间:2021-04-05 18:51:06 六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评课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1

  上周听了叶来老师执教的《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现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谜语导入,唤醒激情

  猜谜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叶老师由此导入新课,切实可行。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叶老师在新课之前,和同学们猜谜语,谜语浅显易懂,自然引入本课《山谷中的谜底》,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再由此直奔课文的谜底,可谓一举两得。并且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谜面——谜底——揭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以读促悟,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风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叶老师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有感情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风雪抗争时的情景,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前提条件。叶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叶老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狂风肆虐,雪松与风雪作抗争的情景。这一环节设计,其实是教师匠心独具之所在,为学生创设了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学生有的用课文中语言来表达,有的则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为学生创设了语言交流环境,再通过反复朗读,内化语言,其中蕴涵着浓浓的语文氛围。

  四、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强

  现在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和开设综合性学科,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如何。这无疑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语文教师经常说的“四心相通,即与学生的心相通、与自己从事的学科的心相通、与新课程理念的心相通、与其他学科的心要相通。这点叶老师做得很好。在理解雪松弯曲、反弹的一部分,叶老师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感悟雪松的本领。学生对教学难点——文中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及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很透彻,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能使用名言警句以及学过的历史故事,还能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教法这么灵活,设计这么新颖、独到,这不正是叶老师扎实基本功,综合能力的体现吗?

  听着叶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感受到叶老师的课上的激情四溢,不难想像叶老师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的情景。为她喝彩!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2

  合作学习,从课改伊始教师对它的不熟悉、不适应,到初期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再到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教师们对这一学习方式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方法掌握的熟练,其有效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有效教学向高效教学转化,这次“黄海潮”教研活动中所展示的一些课堂教学,在合作学习这一方式的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里以***老师所展示《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为例,谈一点收获。

  一、组内合作,深度探究。

  尝试提问,探寻思路。课始学生听写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这也是文后练习要求)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句中关键词“正面抗争”、文秘杂烩网“有时”、“弯曲”、“适当”等质疑,比如“什么时候弯曲?”、“弯曲的目的是什么

  ?”等。再出示学生上一课时在《尝试学习单》上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选择,难度适中,答案多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适宜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明确要求,充分互助。教师出示合作要求:①带着这些问题,把第三自然段仔细读一读;②小组内试着选择一个问题,联系课文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探rrrwm.com究;③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做好汇报准备。并请一个同学大声把要求读了一遍,使小组合作的内容、方法人人明白在心。接着便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度参与其中,帮助引导,了解学情。

  这两个环节中,依据学情文本、准确定位目标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学习质疑方法、培养探究习惯是有效合作的保证,明确学习要求、给足交流时间是有效合作的根本。这样的合作学习,具有相当的深度,为从有效走向高效提供了保证。

  二、组际交流,全员共享。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交往的过程、共享的过程、提升的过程。平时常见的合作学习,往往有两个方面不够到位。一是重视小组合作,忽视组际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得不到共享;二是虽有组际交流,缺少组间互动,出现发言“一言堂”现象。小组成员间学习资源经过互助得到分享,但涉及面不够宽,学习层次还是比较浅的。通过组际交流,全班互动,就能得到弥补。陆老师这堂课不仅组内合作充分到位(从小组交流的内容就可看出),而且给予较多的时间组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完美的统一。

  从人数上看。此环节共有四个小组、近二十人上台交流;台上台下还采用互动形式,全班几乎人人参加。

  从形式上看。“读”,有台上组员读也有台下推荐读,有全班齐读也有学生自读;“交流”,有展示感受也有互动对话,有台下质疑也有台上求援。学生的表达,或理解,或评价,或补充,或提醒,角度不同但各显其能。

  从内容上看。有的抓住重点语句畅谈感受,扣住关键词语体会妙处;有的分享收集的成语谚语故事,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效拓展。大到文本的思想内容,小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均有涉及。学生交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等。

  这样的交流共享过程,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学生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同时还学会了交往、参与、倾听,真正实现了合作的高效。

  课改至今,生本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广泛运用,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积极、主动、专注、自信,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多数课堂实现了有效。但从有效到高效,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如何更加理性的思考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之趋向全面、深入,这次活动展示的一些课堂,应该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3

  本周二,听了六年级XX老师的语文公开课《山谷中的谜底》,根据本学期学校对教研课的要求,六年级四位语文老师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共同研备教学了这一课。课堂上都体现了学校教改的理念:“以学定教”,“合作学习”。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的展示,更是一次对自身发展的锻炼。

  X老师的这节课,是六年级本次教研活动的最后一节课。他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了新的修改,从字词复习入手,到紧扣“谜面、谜底、启示”三部分的阅读教学,补充成语与俗语的积累,最后还进行了课堂习作训练,脉络清楚,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本次教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课堂上,X老师依然在分析了造成“谜底”的内因之后,设置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阅读第三自然段,分析雪松的“弯曲”是不是懦夫的行为;杂树的毁灭是不是英雄的壮举?

  对比前三节课,在问题的设置上,X老师做出了新的修改,学生讨论的话题更加鲜明,更能体现对比性——“雪松”与“杂树”对比;“英雄”与“懦夫”对比,学生对问题更易把握,讨论的目的更加明确,分别评价“雪松”与“杂树”的行为,理解“正面抗争”与“先弯曲再反弹”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体悟“雪松”的智慧与勇敢!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理解更加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瑕不掩瑜,在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仍然有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纵观四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缺憾——留给学生小组学习的时间太少。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交流补充,智慧碰撞,自我修正的能力,那么短短的2分钟,3分钟,学生连默读思考的时间都不一定够用的情况下,又怎么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共性问题呢?

  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合作学习的常态训练。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有自我思索的过程无集体智慧的呈现;有个体表达的欲望无记录修改的习惯。所以,体现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仅仅是自我学习——小组交流——表现优秀的学生汇报的过程,缺少了什么?缺少了小组交流之后“再思考,再修改”这一能集中集体智慧成果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之中要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常态训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激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六下《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汇编04-24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汇编」04-24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札记03-06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04-26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教后反思04-12

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第一课时教案04-04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4-09

阅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4-27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