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

时间:2021-08-11 17:20:17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

  “洗”出来的精彩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

  记得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曾经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教学设计,要学会“洗课”。要认真考虑,哪些应泼墨如雨,哪些应惜墨如金,哪些应该忍痛割爱。今天,我第三次听廖老师上《姥姥的剪纸》(第二教时),她做课的成功,让我不禁想起了杨教授倡导的“洗课”的理念。真正的课堂,就应该常教常新;真正的好课,更应该追求创新与睿智。廖老师的课洋溢着融融的亲情,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亮点不断,精彩纷呈。要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倒不如说好课是“洗”出来的。廖老师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便是她倾情“洗”出来的!

  第一次听廖老师执教该课,是在我所任教的六(7)班,第二次是在六(6)班,这两次都是本周星期二的事情。第三次便是今天。三听廖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三次不完全相同的教学设计,三次不同的感受。纵比一下,更为精彩的便是她在今天上的课。下面,我首先比较一下她这次教学与前两次教学上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三次教学都始终以读为经,以语文素养的系列化训练为纬,进而追求“三维目标”的高度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扣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关键句,扣住“拴”、“缠”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孩子们通过和老师一起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经历,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情感得以熏陶和净化,同时还比较深刻地受到感恩方面的教育。“无论……有声有色。”一句在教学中数次出现,反复渲梁,教学效果较好。“拴”与“缠”将课文内容与孩子爱玩、爱撒娇的天性及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理解课文循序渐进,对话交流气氛热烈,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还有便是基本教学目的相同,即,感悟融融的祖孙情。

  不同之处:

  ①教学环节上有取舍。A、前两次教学曾经扣住第9节中的“缠”一词进行想象,这一次被取消了。我以为这样处理比较稳妥。因为怎么“嚷”的?(“我”向姥姥嚷)问题的实质是“我”如何设法让姥姥继续剪纸,这,就实质来看,该环节与扣住“嚷着”进行想象,进行对话交流的设计相雷同。B、前两次有迁移练写的练习,这次没有。原先安排的写诗(填空形式)练习,训练流于形式化,实效性极差。本次将其删去,一是因为教学时间太紧,二是因为本次学生在想象练说,学会感恩等练习中已体现了迁移内化意识。C、对背诵的指导与训练得以强化。前两次在导“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在指导背书(12、13节)上,相对苍白。

  ②教学语言上更加凝炼精美。这方面例子很多不再赘述。单举一个语言细节:前两次,廖老师问:“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句写出了作者笑源对姥姥剪纸声的魂牵梦萦?”今天变成:“读课文,画一画哪一句话写出了笑源对姥姥的剪纸记忆深刻?”显然后一种问法更加合理。

  正是因为廖老师重视教学设计的推敲、革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她的课才不断呈现语文实践的.快乐与丰硕。孩子们学得投入,说得动情,有的同学在学会感恩这一环节,已是说话哽咽,热泪盈眶,实在难得!

  建议:

  本堂课的教学单从对话的有效性上来看,有两点须加强:

  ①要关注对话的互动性。如:当何雨辰说:“姥姥拴住了我的心。”师说:“哎呀,你理解得真深,从哪里知道我的心被姥姥拴住了呢?”廖老师没有让何雨辰先说说而是让其他学生回答。想想看,那时候的何雨辰心情平静得了吗?

  ②要关注对话的生成性。如某男生说:“这幅剪纸也寄托着姥姥对笑源的期待。”廖老师简单地表扬一下就完成了,多可惜呀!其实,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期待”不放,说开去。议、说姥姥期待什么?姥姥的心里仅仅是期待吗?(不对!)还有什么呢?通过你说、我说、他说等多层次互动,深化对姥姥复杂内心世界的理解,深刻感受姥姥心中无尽的爱。……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继而努力向深处挖掘,可以诞生

  “洗”出来的精彩

  ——简评《姥姥的剪纸》一课(第二教时)

  记得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教授在学术报告中曾经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教学设计,要学会“洗课”。要认真考虑,哪些应泼墨如雨,哪些应惜墨如金,哪些应该忍痛割爱。今天,我第三次听廖老师上《姥姥的剪纸》(第二教时),她做课的成功,让我不禁想起了杨教授倡导的“洗课”的理念。真正的课堂,就应该常教常新;真正的好课,更应该追求创新与睿智。廖老师的课洋溢着融融的亲情,焕发着生命的光彩,亮点不断,精彩纷呈。要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倒不如说好课是“洗”出来的。廖老师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便是她倾情“洗”出来的!

  第一次听廖老师执教该课,是在我所任教的六(7)班,第二次是在六(6)班,这两次都是本周星期二的事情。第三次便是今天。三听廖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三次不完全相同的教学设计,三次不同的感受。纵比一下,更为精彩的便是她在今天上的课。下面,我首先比较一下她这次教学与前两次教学上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三次教学都始终以读为经,以语文素养的系列化训练为纬,进而追求“三维目标”的高度达成。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扣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关键句,扣住“拴”、“缠”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学习活动。孩子们通过和老师一起在课文中走个来回的经历,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情感得以熏陶和净化,同时还比较深刻地受到感恩方面的教育。“无论……有声有色。”一句在教学中数次出现,反复渲梁,教学效果较好。“拴”与“缠”将课文内容与孩子爱玩、爱撒娇的天性及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理解课文循序渐进,对话交流气氛热烈,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还有便是基本教学目的相同,即,感悟融融的祖孙情。

  不同之处:

  ①教学环节上有取舍。A、前两次教学曾经扣住第9节中的“缠”一词进行想象,这一次被取消了。我以为这样处理比较稳妥。因为怎么“嚷”的?(“我”向姥姥嚷)问题的实质是“我”如何设法让姥姥继续剪纸,这,就实质来看,该环节与扣住“嚷着”进行想象,进行对话交流的设计相雷同。B、前两次有迁移练写的练习,这次没有。原先安排的写诗(填空形式)练习,训练流于形式化,实效性极差。本次将其删去,一是因为教学时间太紧,二是因为本次学生在想象练说,学会感恩等练习中已体现了迁移内化意识。C、对背诵的指导与训练得以强化。前两次在导“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在指导背书(12、13节)上,相对苍白。

  ②教学语言上更加凝炼精美。这方面例子很多不再赘述。单举一个语言细节:前两次,廖老师问:“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句写出了作者笑源对姥姥剪纸声的魂牵梦萦?”今天变成:“读课文,画一画哪一句话写出了笑源对姥姥的剪纸记忆深刻?”显然后一种问法更加合理。

  正是因为廖老师重视教学设计的推敲、革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她的课才不断呈现语文实践的快乐与丰硕。孩子们学得投入,说得动情,有的同学在学会感恩这一环节,已是说话哽咽,热泪盈眶,实在难得!

  建议:

  本堂课的教学单从对话的有效性上来看,有两点须加强:

  ①要关注对话的互动性。如:当何雨辰说:“姥姥拴住了我的心。”师说:“哎呀,你理解得真深,从哪里知道我的心被姥姥拴住了呢?”廖老师没有让何雨辰先说说而是让其他学生回答。想想看,那时候的何雨辰心情平静得了吗?

  ②要关注对话的生成性。如某男生说:“这幅剪纸也寄托着姥姥对笑源的期待。”廖老师简单地表扬一下就完成了,多可惜呀!其实,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期待”不放,说开去。议、说姥姥期待什么?姥姥的心里仅仅是期待吗?(不对!)还有什么呢?通过你说、我说、他说等多层次互动,深化对姥姥复杂内心世界的理解,深刻感受姥姥心中无尽的爱。……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继而努力向深处挖掘,可以诞生更多的精彩,铸就更高的品位。

【《姥姥的剪纸》评课稿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苏教版六上12课《姥姥的剪纸》评课稿06-12

《姥姥的剪纸》说课稿(第二课时)05-16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5-27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27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案「附评课稿」04-03

《咏华山》第二课时听课记录附评课稿04-06

《姥姥的剪纸》课堂实录(共两课时)06-01

仿写《姥姥的剪纸》——姥姥的绣花12-11

《春联》评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