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08 14:46:21 六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

  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

  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

  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

  1、指导朗读

  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b、领读、齐读

  2、指导背诵

  a、学生闭目轻背

  b、指名背、齐背

  3、指导默写

  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

  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

  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

  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

  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

  c、理解“鉴”,出示:

  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b照

  c仔细看;审查

  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e、旧式书信套语

  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相机板书:清澈明净

  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

  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

  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d、教师反问:如果没有这源头活水呢?

  3、二读诗句,指导读出感情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四、文题勾联,感悟诗情

  1、美读全诗

  2、教师即兴创作《《观塘有感》,并将诗题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诗上。(附:《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

  3、学生发现错误后设问:朱熹的`诗中没有一处提到“书“字,都是写池水的清澈明净,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诗改为《观塘有感》怎么样呢?

  4、引导学生辩论,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告诉我们正像这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更加敏锐,更加开豁。

  5、小结:诗人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这种感受是对读书体会的,而不是对池塘的。

【六上语文《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06-23

六上语文《致老鼠》教学设计01-17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04-10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02-11

小学语文《观书有感》教学反思三篇05-27

六上语文《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05-20

六上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及反思06-27

六上语文《儿子的采访》教学设计及反思06-30

六年级语文下册《观书有感》教学实录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