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时间:2022-05-05 17:38:39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通用7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小编带来《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通用7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听泉”呢?(教师在课题的“听泉”二字下画上两个小圆。)

  生:第二、第四自然段。

  师:是的,这两个段落都是描写“听泉”,但“听泉”的地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大家浏览浏览这两段内容,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白天在路上听泉、看泉。

  生: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入夜后睡在床上听泉。

  师:课文的第一、三、五自然段又分别描写了什么?快速默读这些内容。

  (生回答略。)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了游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鼎湖山的风光吧。

  (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的美景,因音响故障,没有声音。)

  师:尽管没有声音,但大家还是看得特别认真。这景色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作者又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种“美”呈现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再圈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生读课文,圈词语。然后交流画出的词语: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欢快活泼、时隐实现。教师圈画出学生报到的词语。)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该怎么分?

  生:可以按成语来分,把成语分一类,其他的一类。

  师:有道理。还可以按什么来分?

  生:可以把描写声音的词语放在一类,其他的词语放在另一类。

  师:这样,我们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第一组是作者在路上听到的,我们称它为“入耳”(板书:入耳);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目(板书:入目)。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两生读这些词语。)

  生:我从“清纯悦耳”感受到泉声的动听。

  师:“悦耳”是指声音--

  生:好听、动听。

  师:声音好听我们称之为--(悦耳),“好看”我们可以说是--

  生:悦目。

  师:由此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生:(齐答)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带着愉悦的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一组词语。

  (生齐读。)

  师:泉水又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泉水很清,我从“清亮”中看出。

  生2:我从“交错流泻”和“遮断路面”中看出泉水很多。

  师:是的,通过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是那么的动听优美,泉水是那样的清澈丰盈。我们一块儿来读好这些词语。

  (教师引读这些词语。)

  师:(指板书)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听泉,一路赏景吧!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就这样,我们听着泉鸣,踏着泉水,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音乐起,师朗读第四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师:(板书:聆听)聆听,是怎样地听?

  生1:用心听。

  生2:用耳细细地听。

  生3:静静地听。

  师:让我们也来用心、静静地、细细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多种泉水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肯定辨识(板书: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相互练说。)

  师:把你听到的泉声和大家分享分享。谁先来说说?

  生1:我听到荡气回肠的大提琴的声音。

  生2:我听到滴答滴答的滴水的声音。

  生3:我听到像狮吼一样的声音,那声音好像是瀑布的声音。

  ……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听到的泉声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生齐读。)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了这段话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字?

  生1:美。

  生2:妙。

  师:究竟美在何处,妙在哪里呢?让我们仔细地读读这些句子,去发现发现的美,去感受感受美。

  (生自由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泉水的声音非常美。

  生2:我觉得泉水的声音是很丰富的。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泉声?把你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第一句后播放小提琴演奏声。)

  师:课前听到的小提琴声又在我们耳边响起,这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1:低沉的。

  生2:悲哀的。

  生3:厚重的声音。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老师帮你配上音乐,注意读出小溪流水的清与柔。

  (指名两生读。)

  师:还有什么泉声还回想在你耳畔?

  生:大提琴的声音还回想在我们的耳旁。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我们聆听这种声音像什么?

  生:像大提琴在演奏。

  师:仔细辨识这声音原来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厚重回响。

  师: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一下泉声的“厚重”。

  (生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读其他的内容?

  ……

  师:如果在晚上只听见一种泉声,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生1:那肯定很单调。

  生2:我觉得有些孤单。

  师:我们已经品味出了泉声的美(板书:品味),那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泉声的美的呢?我们再来品味品味这些文字,你肯定有新的发现!

  (生再读这四句话,教师巡视。)

  师:你发现什么了?作者是怎么写出泉声的美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排比的手法。这四句话都用了“那像……一样……”的句式,句式是一样的。

  师: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感受感受排比的特点。请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分男女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具体说说。

  生:作者都是把泉声比作一种动听的声音。第一句中作者将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演奏的声音。

  师:其他的三种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呢?说给你的邻座听听。

  (同桌练说。)

  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汩汩清泉吧!

  (生自己练读后请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大家都忘记把掌声送给你了。(学生鼓掌)如果再注意些什么,就可能读得更好?谁来提提建议。

  师:这么多人想帮你,你自己选一位吧!

  生1:就请***吧。

  生2:我觉得清脆的声音读脆就更好了。

  师:“读脆”!你能不能“放个样”?

  (生2读。)

  师:(对生1)你觉得他的建议怎么样?

  (生1点了点头。)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吧!

  (生1再读,学生鼓掌。)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建议?

  生1:想。

  师:这是在什么时候听泉?

  生:(齐答)晚上。

  师:周围没有一点儿声音,书上有一个词--

  生:万籁俱寂。

  师: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读?

  生:静静地、轻轻地。

  师: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1再读,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读的?这样吧,我们请女生读1、2句,男生读3、4句。

  (男女生分读。)

  师:鼎湖山仿佛是一只神奇的手,在匠心独运地调弄着泉声,还有的泉声更美妙。大家读读最后一句话。在书上文字的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句式来写。(显示: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__。)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老师刚才悄悄看了大家所写的感受,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分享分享。

  生1:我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很多。

  生2:我感受到泉声非常动听,仿佛是一首歌曲。

  生3: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调皮的孩子。

  生4: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是小精灵。

  生5:我还体会到泉水的多,因为最后有个省略号。

  ……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生齐读。)

  师:看来,这汩汩的泉水,已经流进了我们的心中。(板书:入心)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鼎湖山,用耳去听、用心去听泉,欣赏了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下一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泉水与鼎湖山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想借用作家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鼎湖山之旅。

  (师生激情朗读谢大光的一段话。)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鼎 湖 山 听 泉

  入耳 入目 入心

  听

  聆听 辨识 品味

  说明与反思: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作品,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独特的感官和优美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在游鼎湖山时的白日林中赏泉和夜宿山寺听泉,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特别的喜爱之情。

  这堂课是教学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为:浏览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品词析句,感受山泉特色;精读品味,鉴赏夜泉之美。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教学难点为: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设计教案时我力争体现如下理念: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更好地凸显课堂的“学语习文”的功能,教学时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住关键问题。第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浏览与快速默读来了解文章大意。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围绕一个问题:“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围绕一个“美”字展开,让学生去发现“泉声的美”,去品味作者怎样写出泉声的美。

  这堂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主动,兴致浓厚,沉浸在鼎湖山的美景之中,徜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然而,课中仍有美中不足: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尽管安排学生通过“圈画有关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来感悟泉水与泉声的特点,因时间仓促,学生悟得不够充分。第四自然段中比喻与排比句式都极具表现特色,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仿说或仿写训练则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简评:

  李伟忠老师设计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鼎湖山听泉》,上得质朴、实在、用心。虽是公开竞赛,呈现的却是常态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情趣浓烈,学得主动积极,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确是一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平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品词学句,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李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首先突出了“读”:两次读课题,注意课题中“鼎”字的读音。学习课文的每一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他都安排了“读”,有浏览、默读、自由读、快速读、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要求不同、方法有别,读得充分,指导得法,努力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无与伦比的作用。

  他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感悟。譬如,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都是描写“听泉”的,但“听泉的地点、方法是不一样的”,初读时,他要求学生边浏览边思考:“有什么不一样”;对一、三、五段,则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弄清各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在深入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的时候,他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去“发现”“感受”泉声的美,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在学生感受“泉声”美的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文字,领悟作者是怎样写出泉声的美的,从而认识排比句的特点,体悟语言的魅力。

  李伟忠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他不但把朗读融入整堂课的教学,而且着力把“读”与“听”与“评”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读词语、读句子时,努力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用心”注意倾听别人的朗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并进行评价“提提建议”:“再注意些什么,就可以读得更好”。不仅如此,李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听泉声、听同学建议和老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获得信息,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

  此外,在“读”、“思”、“听”的学习过程中,李老师不止一处地安排学生进行“说”和“写”的语文实践。譬如,同座互相说说听录音后对泉声的感受:“自己听到什么样的泉声,美在何处”;互相谈谈各自对比喻句的理解:“其他的三种泉声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课文学完后,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此刻,我眼前的山泉……”。正因为李老师努力把读与思、理解与表达、自主与合作有效地整合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理解感悟文章意思的深入与朗读能力的提高、倾听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所以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效果。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2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 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并配以分角色朗读,颇有特色。 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 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 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 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 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3

  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不发出感叹?

  师:那你能不能来感叹一下?写一段感叹,等一下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中国民乐都是清脆的,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用中国民乐作比,而不用西洋乐器,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气势了。

  师:哦,你是觉得咱们中国民乐没那么大气势呀,我告诉你,其实我们中国民乐也有气势磅礴的。不信,你等着。(对要改写句子的学生)你可得想出气势磅礴的中国民乐哦。

  师:抬头,问题聊到这儿。

  课文你们已经研究了两次,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方法来学最好?

  生各抒己见:抓重点读;按顺序读;先分段,再抓重点读;先概括段意(师问:我们不去概括,心里明白了,行不行?)缓慢地读(师问:为什么要这样?点拨不能太慢。)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读,我非常高兴,像这样的课文,确实应该好好读,有感情地读。

  下面我还得请你们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你就好好读,使劲读,有感情地读。

  生读,比较小声。

  师:人家都说小孩子读书是书声朗朗,我怎么没听到啊?你们这不是清音,有点浊。

  生大声读了起来。

  师:你认为你可以练习得读给大家听了吗?

  指名分段读。

  第一段(没人举手)

  师:你们刚才没有选择这一段,是吗?没关系啊,现在可以读一读啊(还是没人举手)需不需要齐读?如果需要齐读,那我就认为咱们班只能齐读,而不能个人读了。

  指名六人读。鼓励超过前一位同学。然后齐读。

  师:我这儿问个问题,你觉得这儿哪个叙述值得注意?

  生:“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需要注意。

  师(板书“小雨”“薄雾”)为什么这两样应该引起注意?

  生:如果不是下了几天的小雨,那么清泉就没有了。

  师:不是没有了,有些是地下泉呢,所以可以说泉水可能就不会这么大了。

  生:而且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看上去就更美了。

  师:在雾中看景色,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美啊,“雨后青山”,再加上薄雾,美不美?(板书:鼎湖山)小雨薄雾的鼎湖山才是最美的,闭眼想象这种景象。

  最后一段

  师:刚才有人说这最后一段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读得不错。这一读,让我想起了,这一课书不仅仅是在写听泉的,还写什么呢?再请同学读读。

  指名读。

  师:知道了吗?传递了什么信息?

  生:鼎湖山的树木昌盛,都是因为这泉水。

  师:也就是说它不光好听,还蕴育了生机(板书:蕴育生机,教学“蕴”)

  泉水不仅美,而且还是一切生机的源泉,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激之情读一读这一段。

  齐读。

  师:除了蕴育生机,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真的感受到了泉水所带来的快乐,因为他说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了。

  师:那泉水真的流进他心里了吗?什么东西流进心里了?

  生:因为泉水给他享受,所以他陶醉了。

  师(指黑板上的问题二):这个问题谁问的?你现在能不能回答了?

  生:……

  师:泉声还流进了心田(在“蕴育生机”后空一格板书:心田)能不能给这个中间加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生加不出)我给你们提个醒,可以到最后一段中找一个字出来。

  生恍然大悟,高声地叫了起来:润!

  师板书“润”

  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师:里面有一个词:古刹,是什么?

  既然这一段与听泉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简单地说自己住在古刹不就行了?

  生:他觉得很美,所以就写一下风景。

  师:还不是,谁来读读最后一段,通过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在这一段有什么用。

  生读。

  生: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师: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生接:蕴育生机)

  师:学了这一段,我们要学习第二四两段了。

  都写听泉,干嘛要写两大段。

  生:一段写听泉,一段写在晚上的回忆

  师:那就是说他在晚上就回忆?

  生:不是的,正是因为他在山上听到了泉声,才回忆起白天路上的情景。

  师:对啊,第二自然段就是写路上的情景啊

  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师:虽然你读得还不是很熟,但也挺不错的,你给推荐一个你们班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

  生推荐读,该生读得不错。

  师:读得挺好的,不过也要挨点小批评,就是不爱举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读,你应该对这一段有印象,给你两分钟时间,愿意默读的默读,愿意朗读的朗读。这一段给你有什么感觉,想法,站起来说说。

  生读后交流

  生:(读文中描写的句子)这几句可以汇成一个字:美!

  师:如果不读原文,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

  我给你们提个醒,从“听泉”“蕴育生机润心田”这两个方面去想,一定能说好的。

  生:这一段话写出了生物中的循环,泉水滋润着树木生命,树木又可以保持水土。

  师:是啊,就是这样。

  师:这位作者带着我们一路上山,除了看到泉,还看到了什么?

  生:大树,浓阴。

  师(板书:浓阴,解释):这说明什么?和最后一句有没有关系?

  生:……

  师:你们的回答启发了我,我的感觉就是一路浓阴一路泉(板书、齐读)

  我这两个“一路”就是一路伴随啊,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浏览课文后陆续指出:到处,时隐时现,不绝于耳,看不见却听得见。

  师:这一段是写白天亲眼看泉,听泉,下面我们要花大力气来学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六人按总分总的形式分读)—齐读(指导读好“万籁俱寂”“细细”)—指名读

  师:第一种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声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这一句最适合女同学读了。(指名女生读)

  (对着该女生):你现在心里想一个人的名字,最好是个女同学,跟她比,读好了就点名,点到谁,就谁来读。

  其余几种声音的朗读基本同上。

  指名四人分读。

  师(对着第一节课中要改中国民乐的学生):你起来,刚才请你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相应地改成了:胡琴,古筝,号角,鼓号。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也可以比呢?

  师:除去乐器之外,你还能拿大自然其他东西作比吗?

  生:……蛐蛐(师:这泉声可真够小的啊)

  生:……老虎吼叫(师:可真够有气势的,不过改为虎吼可能更好一点)

  生:……羊叫(师学羊叫:那个小溪流水能这样吗?)

  师:那么大家说一下,这第四段重点写听泉,它给你什么印象?

  师:什么时候听到的?(板书:夜听)

  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词,(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奏妙曲)

  看谁文采好,能给这中间添什么字。

  生:清泉

  师(指前一句):这儿有个泉字了。

  这泉流到山间就成——(生接:小溪)

  生:清溪(师板书)

  齐读板书

  下课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4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儿来上课,老师不一样了,环境也不同了,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害不害怕?

  生:不怕!

  师:真不怕?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苏教版的课文,这是第一个不熟悉;老师和环境不同,这是第二个不熟悉。

  刚刚拿到教材,没有一点儿预习,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更认真,能做到吗?

  生: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支。

  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哪个支?

  生:一支铅笔的支。

  师:对了,举起手来,跟着我写一遍。(师板书)

  看同学们挺严肃的,怎么没一点儿笑容呢?会不会笑?(生笑)

  好!现在咱们就来笑一笑,我说一个词,同学们做动作。

  “面带笑容”“开怀大笑”

  生笑得不够开怀。

  师:既然是开怀大笑,就应该放开胸怀地笑,加上动作,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预备,开始!

  师生开怀大笑,师的动作十分夸张。

  师:再作一个笑,你们肯定不会。(生惊讶)冷笑!(生笑)皮笑肉不笑。

  这两种笑都不是好人的笑,你们不会笑,说明你们都是好人!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是敢回答了,那这节课一定能上好。

  1、上课上得开心了,敢不敢笑?

  2、有话想说,举手了,可老师又没看见,敢不敢站起来就说?

  3、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听,想睡觉了,敢不敢睡?

  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你睡觉对我有好处,(生:啊?)你一睡觉,就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你想啊,你一睡觉,我就知道这样上课不行了,我得赶紧调整上课方式了。

  那前面的趴下我看见了,收到了这个信号,可要是后面的趴下了,我看不见,那怎么办?

  生:打呼噜!

  师:对了,打呼噜!会不会打呼噜?(全班趴在桌上打呼噜)

  师:好!想说,敢不敢说?想笑敢不敢笑?想睡,敢不敢睡?

  第一课时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5

  (播放音乐。)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教师板书繁体:听)

  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你知道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 师:你喜欢听什么?

  生:我喜欢听银铃般的笑声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乐曲,请注意这些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第一段:小提琴 第二段:大提琴

  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第三段:二胡。

  所以,我们还必须用心去听。 第四段:钢琴。 第五段:琵琶。

  师:等一会儿,我们就跟着作家到鼎湖山去听一听。

  齐读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听泉”呢? 生:二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听者的地点和方法有哪些不一样? 生:白天的听泉。

  师:第四自然段又是什么时候的听泉? 生:入夜的听泉。

  师: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 生答。

  师:第三自然段呢? 生答。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是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看一段鼎湖山的风光。

  (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的美景。) 师:尽管没有声音,大家都很认真,你觉得美不美啊?美。请大家自由浏览第二自然段,勾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淙淙、清亮、不绝于耳、山鸣谷应泉水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成语来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

  我们这里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组我们称它为入耳;第二组称它为入目。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你会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带着感受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 泉水清亮

  师:你还发现泉水什么特点? ……

  师: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淙淙悦耳,泉水

  师:通过词语,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道前去赏泉吧!

  生读课文。

  师:就这样,我们随着泉水来到庆云寺……,一路上……品味。 师:聆听,是怎样地听? 生:用心、用耳细细地听。

  师:让我们用心、用耳细细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泉水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肯定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练说。

  生:我听到荡气回肠的大提琴的声音。 生:我听到……

  生:我听到狮吼的声音……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他听到的泉声的。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美。 生:妙。

  师:究竟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呢?这还需要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去发现文中的美,体会文中的美。

  学生自由再读课文。 师:咱们交流交流。

  生:我发现它的声音非常美。

  师:你最喜欢的哪一种泉声。把你喜欢的声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播放音乐,生再读。) 师:你听出来了什么? 生:低沉的、悲哀的声音。 ……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小溪流水的清与柔。 一生读。

  师:还有什么声音还回想在你的耳畔?

  大提琴的声音还回想在我们的耳旁。这种声音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浑厚,像老人的声音。

  师:那你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读其他的地方? 生:一泻千里……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那像……”

  师:如果是晚上,只听见一股泉水,那是怎样的声音? 板书:品味

  师:再读读,仔细品味,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再读此段。教师巡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泉声的美? 生:作者用了很多的排比。 师:具体说说。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排比的特点。请女生读前半句。 分男女生读。 师:你有没有发现?

  生:都是把泉声比作一种动听的声音。 师:其他的三种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同桌练说。

  师:读完了没有,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汩汩清泉。 同桌练读。 一生读。(很好)

  如果再注意什么,就可能读得更好? 生:清脆的声音读脆就更好了。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对刚才朗读的男孩)你觉得怎么样?请再来读一读吧! 此生再读。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建议?(生:想)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生:万籁俱寂。

  师: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读?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

  师:还有谁来读一读。

  再次分男女生读。女生读前面的半句。

  师:大家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句式来写:

  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__。 学生练写,教师巡导。

  师:老师刚才看了大家的感受,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给他提个意见。忽清忽浊…… 师:用一个词来归纳,就是—— 千变万化。

  生:我还体会到泉水的.多,因为……后面有个省略号。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师:这汩汩的泉水,已流到了我们的心中,下一个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鼎湖之泉与鼎湖山的关系。最后,老师想用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念谢大光的一段话,下课。 附课文:

  16鼎湖山听泉

  从肇(zhao)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ling)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pi)琶(pa)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bo)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gu)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

  读游记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览,一起分享旅游的感受,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和谢大光一起走进鼎湖山。而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 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

  挑战:从大家的初步概括中可以看到作者游览鼎湖山,行路分为六个点,大家能否用富有文学色彩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六个点呢,试试看。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

  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

  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

  [学生初步谈谈见解和看法] 到底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其实就是考虑全文围绕哪个字在写,是“泉”还是“听”?答案就在文章中,请大家带着问题大声读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一些字的读音,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文章,圈点勾画,独立思考]可根据学生思考情况适当采取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 归纳: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 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

  四、作业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

  第二课时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喜爱

  如入清澈之境——轻快

  寻泉——怅惘

  品泉悟泉——陶醉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鼎湖山听泉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词语掌握:

  二、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3、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岸边-----过了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4、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5、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6、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深入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寻泉影

  枕听泉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2、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三、扩展延伸

  (1)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通用7篇)】相关文章: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06-26

语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06-06

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07-12

有关《鼎湖山听泉》一文课堂实录06-17

〈鼎湖山听泉》语文教学反思06-07

《鼎湖山听泉》教案模板07-12

《鼎湖山听泉》片断赏析06-29

苏教版九上《鼎湖山听泉》教学案例05-02

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