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时间:2021-03-31 18:34:50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跟生与死有关。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投影有关诗句)

  谁来为我们介绍有关王羲之以及《兰亭集序》的有关知识?

  生: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生:我介绍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他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我还带来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好,说明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下面老师还想检测一下这一课的文言知识,看看同学们课前预习是否全面。(投影重点实词、虚词)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从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况修短随化”中“修”是“长”。

  生:“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是“用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与”中“与”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内”中“悟”通“晤”,会面;“虽趣舍万殊”中“趣”通“取”。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临”是面对;“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固”是“本来”;“一”是“动词,看作一样”。

  师:非常好!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的方式,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求: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的轻重③情感的变化(投影显示)(众生自由诵读)

  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诵读。(可选择其中一段,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文双绝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化。

  生:(齐读)

  师:接下来借大家的慧眼来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认为第三段是“感”,因为作者的情感并没有仅停留在对死亡的悲叹上,而是由此引发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内涵与“痛”的内涵不同。

  师:大家说得很好!(板书:乐——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乐”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以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都说明这里的风景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写他们到这里是饮酒作诗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写来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贤人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真乃人生一大乐事也。(板书:景美——人贤——事雅)我记得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丘迟笔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机,有活力;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静。

  生:丘迟笔下的春景是活泼的、热烈的,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样的色彩。

  生:我认为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

  师:非常好!一个是活泼,富有生机,另一个是超凡脱俗,美景配贤人真是“信可乐也”。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处?请先找出文中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感叹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师:(板书: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生:《论语·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王勃《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同学们的古典诗词功底大有长进了,非常好!确实这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请找一找。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七贤”中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

  生: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的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生:范仲淹确是较为积极的,《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为佐证。

  师:引用非常精当。那么在那样的社会里,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生:不能,因为那时的社会现实太残酷,太黑暗了!

  [点评:由文内而文外,从具体到抽象,显学生知识面之广。此为群体三次亮相。]

  师:那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呢?(投影显示)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鲍照在《拟行路难》:“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也因为此,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等为证。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最后一段分析。(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第三段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极的。因为第三段中还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书法上的成就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众生鼓掌)

  师:太棒了!是啊!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板书:否定老庄——肯定人生)

  生:原来如此!

  师: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生: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来多做一些事情,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生: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我想就是因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吧!我们青年人就应该积极进取,做阳光的、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能结合历史人物来谈一谈?

  生:曹操曾经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经叹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终成为了一代诗仙。

  师:是啊!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板书: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课后请就文中最触动你心弦的一句话谈谈你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写一则300字左右的随笔。

  下课!

  [总评]

  如何营造一堂语文课的焦点和亮点,怎样打造一堂语文课的看点和卖点,杨莹老师此节课作了较好的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群体亮相,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教师只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此为一。二是打破今天一些教师倾向于人文性而轻忽工具性的藩篱,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在对文本的探幽发微的进行中受到理的启迪和情的熏染。三是将读、说、写有机结合,既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又把文、情、理较好地结合为一炉,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实录06-16

高中语文《锦瑟》教学实录04-06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教学实录03-11

高中语文《安妮日记》教学实录06-16

高中语文《锦瑟》教学实录03-07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教学实录03-08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04-05

高中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实录03-04

高中语文《山居秋暝》教学实录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