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2 16:49:17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精选《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三则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1

  刘亮程是位独特的现代散文作家,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他所生活的一个远离城市的边远的乡村--黄沙梁,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构建起他独具魅力的乡村世界,堪称“乡村哲学家”。读懂刘亮程,你也就领会了他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本篇文章是凤凰职教语文第五册的第一篇课文,对于家园之思的主题,对于评点阅读的方法,学生应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缺乏人生历练和生命感悟的学生,面对着刘亮程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深藏不露的感情,充满理性的哲思,往往不能真正走进他的文本,走进他所营造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激起相似的生活体验,加强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交流,学会运用评点法挖掘文章的内涵,真正理解作者把故土家园作为灵魂永远安放得精神栖息地的主旨。在教学中,抓住“证据”一词设计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逐步进入文本深处。

精选《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三则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本堂课进行较顺利,但自己在某些问题衔接上感觉不流畅,调动学生方面做的不是太好,没有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要尽量学会“放手”,全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2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专题三中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作者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写,用潜藏于心的深深的忧伤和遗憾的笔调书写了故乡的事物,探讨了故乡对人的意义,文字独到、情感细腻,饱含哲理,因此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的教学设计是前3段教师示范点评,之后则以学生点评为主,或抒发个人感受,或质疑作者的文字,同时,以教师一旁引导、解疑,让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和用意,但这种设计的实际应用让我倍觉无奈。

  课堂中有许多纰漏。文章的过渡是硬伤,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而显得生硬。本课最大的问题是未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未能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文本,许多预设的问题只能自我解答,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现在想来,所需努力的方向是怎样让学生由侧身其外转变为入乎其内,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尚需思考与磨练。由于时间关系,文本的后面部分有些仓促,有些内容简略地带了过去,而本拟于文章结尾处整理内容用的板书也舍弃了,这也是一个问题。知识点准备得太多,课堂就有点类似填鸭场,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面面俱到亦即面面不到吧。另外,在设计时尚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本拟课堂伊始能以线索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大意,但这与原始设计无法协调,故而作罢。其二,我始终认为一个东西既然存在,那就有他存在的价值,编者在此专门设了插图不会只是为了点缀空间。然而,构思许久,却仍未能很好地将它应用其间,这是我觉得惋惜的地方。

  这堂课以对关键的字、词、句的点评为主,但大多数是我在唱独角戏,大概能勉强过关的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吧。在我心中,语文是一门以文字魅力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一门学科,好的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苦涩的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好的老师应该在不断地丰富自身学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字的敏感性和对语文的热爱。

  上课毕竟是一门学问,也许我还在门外,但我相信,我可以走向前方!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学生阅读时产生的真实的阅读问题,体现了他们阅读的困惑。这些问题可供我作为教学的资源,以此来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中的困难。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为主线,来串起文章的阅读,以期能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思维碰撞中达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深入文本。

  当教学能产生个人意义时,才是有价值的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基于学生群体,提一些想当然的问题,缺乏个体意义,而阅读中学生真实问题的产生很好地体现了个体差异,产生了个人意义,使阅读成为了个人的阅读。学生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在问题的迷宫中,最终迷失自己,迷失文本的解读。

  我之所以强调真实的阅读问题,是因为课堂中有太多的伪阅读,太多的伪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总是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总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于是,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的方向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有时发表的并不是对有关问题的真实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么答到教师预设的“点子”上;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常不是自己经过思考而产生的困惑,而是勉强应对教师一厢情愿抛出的“高质量”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课堂提问使教师处在教学的中心地位,仅仅是为传递知识服务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仍然无法跨越老师这座大山,仍然无法获得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实现与文本的密切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些并不是学生真正关心的文本的体验的问题,而是为了实现教材的分析而故意设置的。这些问题过多地涉及文章学的内容,无法让学生亲历文本,触摸文本。这些问题有太多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想要解决的问题,只能说是伪问题,不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快乐。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文本阅读的问题,学生又往往会模仿老师的提问方式,提一些“伪问题”,即使有一些真实的问题,有些又与教学目标相违背。

  到底怎么样的问题可以算作真实的问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提出真实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对教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好好研究。这次探索以期摸索语文教学的科学之路,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

  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如意之处。教师还是介入过多。我急于想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提示,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从惯性中挣脱出来。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今生今世的证据》优质教学案例04-06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反思两篇05-28

《今生今世的证据》学案设计与答案06-30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实录06-09

高一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案例05-12

高一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02-26

苏教版必修一《14、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04-03

高一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五篇04-09

苏教版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课堂实录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