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沈从文的《边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10 10:43:37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沈从文的《边城》教学反思4则

  《边城》教学反思之一

  一、有些问题不必避讳,反而应该积极引导,比如爱情。“边城”故事中最美的就是翠翠,就是翠翠悄悄生长的爱情。或许偏激一些说,如果高中阶段没有对爱情隐约的期待与感知的学生是非正常的。

沈从文的《边城》教学反思4则

  二、教学主线,或曰主问题的设计最见处理教材的能力。

  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可以从不同的点来切入,关键是这个主问题如何才能激活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这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追问下去。

  如果能够符合以上几点抓住一到二个问题来处理教材,我以为就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三、立足文本。

  前些年刚刚教书时是死扣教材,而后喜欢抛弃文本的“拓展”,现在,我认为立足文本是为根本,然后在这个根本之上适度拓展。

  《边城》教学反思之二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边城》教学反思之三

  《边城》一课教学结束后,我从如下几个方面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

  一. 预设与生成

  这堂课我预设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以时间、地点切入,把握小说节选部分的框架内容。第二板块设置问题:《边城》里哪一点最吸引你,促动学生品读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感知风物美、人性美、人情美。第三板块以“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翠翠”为问题启迪学生找出描写翠翠心理的的句子。

  生成:我执教的高二(1)属文班,高二(9)属理班。文班女生多,理班女生少,文班对翠翠情窦初开把握得较好,费时不多,而9班则拖沓了。

  优点:紧扣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气氛融洽,课堂充满活力。不足这处,学生找心理描写的句子时找得不准确,生成的枝蔓较多,不能正确地把握翠翠的形象,教师讲得多了。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研究学情,提高应变能力,把预设与生成的比例协调好。

  二. 穿插与旁逸

  在教学第二板块时,引导学生了解边城的人性美,穿插了当今的一些例子和文中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如前段时间网络上“小悦悦”的事件来突出《边城》里人们乐于助人品德的可贵;当今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如商人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唯利是图来对比码头上卖黄纸的小伙子为要多给钱和老船夫推搡;当今人们的爱情观,如电视上“非诚勿扰”爱情的浅俗直白来对比翠翠爱情的晶莹剔透;我们学生从影视中了解的当时中国其他地方的官匪勾结、鱼肉百姓来对比《边城》里军民同乐的鱼水之情。

  优点:课外大量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边城》里的人性美,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不足:一时兴起,尤其是谈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占时多了,联系广了。

  三,品味与探究

  沈从文的语言朴素纯净、含蓄隽永,这是引导学生品味探究的好材料。如:

  1.“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的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朗读时故意丢此二句 “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学生品味其意味,更能显示掌水码头的顺顺乐于助人的美德。

  2,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此人是小伙子,非老弱病残;此人系商人不是一般的百姓,非贫困。老人拒收小伙子渡船的钱更能显示此为一种风尚,显其普遍性,边城的人如此轻利重义。

  3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学生对“捏”字品味非常到位。

  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整节课堂学生学得轻松,且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这篇课文的教学虽结束一月有余,但师生互动融洽的场面仍浮在眼前。我会认真总结这篇课文教学的得失,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边城》教学反思之四

  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现在每周4节语文课,自读课文很多时候就不在课堂上再占用时间处理了,但设计了学案,运用了学案教学法后,这种顾虑倒没有了。因为学案是提前发给学生的,结合学生的认识程度,我在学案上设计了几道思考题:

  1、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①课文节选的三--六章提到几个端午节?先写的是端午节?

  ②概括每个章节的的大意: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可划在书上)

  3、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4、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风俗方面:

  人情方面: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还算差强人意,但还有问题存在分析大家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出问题的'原因,是对课文不能很好的深入的理解,这当然和同学们没有认真思考和及时翻阅一些相应的材料有关。这其中除了态度问题,还有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使然。课下学习语文只是把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在形式上能完成,就万事大吉了。缺少对一些文章的深刻理解,思想认识上缺乏高度。我不禁为他们担忧,读书的境界低,效率就差,收获就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还是加了一些自己认为必要的诠释,挖掘了沈从文的《边城》的写作目的,以及文中所表现的清新的故事情节、如画的自然风景,淳朴的民风,之外还有因为封闭和落后,人们的蒙昧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的人生形式,提倡人性自然的回归,但其中有一种凄凉的美,让人产生淡淡的遗憾,氤氲着浓浓的悲情色彩。

  授课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从心里觉得就这样教《边城》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有无数的文人学者以谨慎的态度,对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从各个方面角度都作了到位的阐述。而自己无论对于先生的其他作品还是他的人生都没有太细致的了解。然而《边城》对我而言,无需要别的,只是爷爷的一声“翠翠”,翠翠的一声“爷爷”,就足以让我泪流满面。在教学中我只想带着我对《边城》全部的感情引领学生去看湘西那翠翠的山、清清的水和如这山这水般纯良质朴的边城人们。这山边水旁人们的生活是“无法形容的单纯寂寞”的,但这却正是先生所期望建造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鲜活的“人性”。

  有太多评论《边城》的文章,说它的牧歌类型,说它的文化隐喻,说它关乎的民族问题。而我对于广大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分化不甚了了,不知道此篇文章应属哪种风格应占我国文学史上的那个位置。但想来以先生自己的观点和人生态度来看待《边城》,应也算对先生的尊重。就像先生自己所说“我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的价值观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的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感官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接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理论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的道德君子的感情。”想来文学真正的美丽之处也正于此,而最可怕处正是做作的迎合。于是就随了边城,远离了身边的复杂人事,吵闹之地。快乐也简单,忧愁也简单,一如那清清静静的溪水,品味一切的至纯至善。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如此说。我们提倡学生多读书,广泛涉猎,但是也需要精读,提升阅读能力,更深透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广和精才能够使学生的知识量和思维能力上一新台阶,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也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沈从文的《边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沈从文的边城读有感04-08

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04-07

沈从文边城好词好句01-18

精选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08-19

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01-17

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04-07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04-13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4-06

读沈从文《边城》后有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