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7-12-09  编辑:梁飞艺 手机版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3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知识链接】

  简介作品和背景

  1、 简介《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自主学习检测】

  一、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和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 使杞子、逢孙

  C.才美不外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焉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找出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展示)

  (1)词类活用(3个)

  ①夜缒而出 ②越国以鄙远 ③既东封郑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以其无礼于晋

  5、① 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②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三、合作探究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

  (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无能为也已

  ③是寡人之过也

  (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夫晋,何厌之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

  ②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二、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 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检测

  一、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二、基础知识

  1、A(缒:zhuì) 2、B

  3、若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C.代秦军

  焉 A.助词 B.何,为什么 C.哪里 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

  4、特殊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

  (2)特殊句式(3种)

  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5、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

  三、合作探究

  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2、导学第一段(1)重点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2)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解析:临危受命

  ①“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导学第三段

  (1)重点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2)第三段大意:说退秦师

  1、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2、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限时训练】

  一、课内训练(略)

  二、拓展练习

  1、D (“田”指祭田)

  2、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疑问词“怎么”)

  3、B 4、C 5、A

  6、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