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

时间:2021-04-02 09:06:21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

  一、导入新课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阻挠破坏而宣告失败,四人也相继罢官。欧阳修上《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护,被贬滁州。任职滁州期间,欧阳修没有消极颓废,走向沉沦,而是振作精神,励精图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仅如此,欧阳公还访幽揽胜,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丰乐亭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欧阳公“乐民之乐,忧国之忧”的情怀。

  二、通读感知,讨论解惑

  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圈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现解惑,若组内仍有疑问,可由组长提出,由教师答疑。如此,文字障碍就比较容易排除。

  重要实词

  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②顾而乐之

  ③何可胜数

  ④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⑤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⑥知制诰

  重要虚词

  ①问诸滁人

  ②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③盖天下之平日久矣

  三、抓住文题,理清脉络

  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分析文题《丰乐亭记》,让他们看看文本中究竟写了哪些“乐”?

  学生稍作分析,就可发现写“乐”的主要集中第一节和第三节,两节分别写了“乐”的不同内容:丰山美景之乐、丰年太平之乐。

  四、欣赏自然美景,体会欧公之乐

  请学生在第一节、第三节中找出描写丰山美景的语句,并加以想象用画面将之再现出来,体会欧阳公置身丰山美景中的心情。

  1、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

  丰山山峰高耸,耸入云天,怪石嶙峋,突兀峥嵘,岩石间石缝里生长出松树迎风摇曳;山谷幽深,林木葱茏,阵风吹来,松涛阵阵,幽暗深邃,深藏不露;汩汩清泉,择地而出,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浪花朵朵,清凉阵阵。

  丰山山势高峻,深谷幽邃,泉水清冽,环境宁静优美,置身其中,欧阳公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第一节写景文字想象演绎

  仰望高山,平息苦闷彷徨之心境,顿觉心胸开阔;俯听清泉,抚平躁动不安的情绪,顿使灵魂纯净。清泉春天百花盛开,芳香浓郁,百花丛中,蜜蜂嗡嗡,蝴蝶飞飞,欧阳公穿行其中,拈花微笑;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古木参天,巨树如盖,欧阳公端坐;深秋西风凄紧,落叶飘零,浓霜铺地;寒冬大雪纷飞,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秋冬峭刻裸露,肃杀凄凉,春夏清幽秀茂,生机勃发,四季美景,特征分明,美不胜收,姗姗可爱。

  欣赏四时美景,欧阳公悠闲自得,惬意非常,脱尘出俗,心与物化。

  五、共享太平,体会丰收之乐

  首先让学生找出反映滁州风情民俗的语句,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语句究竟表现了滁州风俗怎样的特点?

  语句:“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分析:滁州地处江淮,与世隔绝,乃世外桃源,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乃人间乐土,养老送终,心存仁孝,乃孝义之乡。百姓安然悠闲,民风笃厚纯朴。滁州民风淳朴固然与孕育滋养的文化土壤有关,更与欧阳公推行礼乐教化有关。正是欧阳公推行的礼乐教化,让百姓知书达理,笃孝行义,让境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其次让学生找出反映欧阳公与民共游的语句:“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分析: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丰熟,百姓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富足的生活不仅让百姓安享太平,更让百姓饮水思源。饮水思源,百姓就会衷心爱戴治理滁州的欧阳公,就愿意追随欧阳公出城郊游,同喜同乐。这是从百姓角度分析。再从欧阳公角度来看,他体察黎民下情,关心百姓疾苦,自然也就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正因如此,欧阳公才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正因如此,百姓才会“为报倾城随太守”,兴致勃勃去郊游。太守的郊游之乐与百姓的郊游之乐交相融汇,彼此激荡,形成了多声部的快乐交响乐。

  六、追由溯源,归恩圣德

  欧阳公治滁期间,百姓家给人足,乐享太平,境内民风淳朴,和平安宁,应当说这与欧阳公的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是密不可分的,但欧阳公并未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而说是“上之功德,修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皇上的恩德如雨露滋润四海,若阳光普照九州,万民沐其恩浴其惠,方才丰衣足食,安享太平。

  范文正公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欧阳公不仅如此,甚或过之。尽管“处江湖之远”,欧阳公却不仅共乐其民,更心念其君,如此就足以想见欧阳公安详雍容之风范,忠君爱国之情怀。

  七、回顾往昔,敲响历史警钟

  据《丰乐亭记》这一文题,可以推断整篇文章都应该以一“乐”字贯穿全文始终,但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兵连祸结,战乱频仍,似与文题矛盾,可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分析:①过去的滁州战火纷飞,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人民水深火热,灾难深重,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能让人们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更能让百姓饮水思源,感念太祖圣德。

  ②人们远离战争已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淡忘了战乱的痛苦,曾经的枕戈待旦已然不见,曾经的殊死搏斗也已无存。百姓久享太平,精神渐趋麻木,觉得战争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殊不知,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类似的历史悲剧会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重复上演。欧阳公已感觉到危机正在悄然逼近,而乐享太平的人们却浑然不觉,他不能不敲响历史的警钟,以惊醒尚在太平美梦中鼾声如雷的人们,希望他们汲取惨痛的历史教训,以期发人警省,防微杜渐。

  八、放眼现实,居安不忘思危

  教师拈出“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分析:这句话理解的重点是两个词,一个是“幸”,一个是“事”。“幸”是庆幸、有幸之义,但欧阳公是否真的就感到庆幸、觉得有幸呢?“事”乃战事、战乱之义,但天下是否真的就太平无事了呢?事实并不尽然。北宋立国百年,虽然天下太平,经济繁荣,但已弊端丛生,潜滋暗长;由于尚文鄙武,国家积贫积弱,更兼辽、金虎视眈眈,西夏居心叵测,危机已然潜伏。欧阳公对此忧心忡忡,因为他深深懂得要想长久地乐享太平,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安定,而要想长久地保持社会的安定,就必须发展国家的军力,来保卫北宋的边疆,为此朝廷调整军事、外交政策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看来,欧阳公被贬滁州并没有消沉颓废,也并未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依旧心系国家安危,表现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情怀。

  九、小结全文,点明题旨

  《丰乐亭记》一文沉醉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教学思考:

  这是笔者在2009年4月上的一节选修常态课。上完之后,同事反应各异,臧否不一。时隔半年,笔者将其沉淀为文字,设计了以上的教学预案。在设计过程中,笔者也对选修课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思考结果陈述如下:

  首先,选修课的教学要有别于必修。

  “必修课的教学突出课程的基础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夯实基础;选修课的教学突出课程的选择性,注重发展提高。所以选修课的教学既要体现基础性,更要体现选择性。《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尤其应当如此。笔者教学《丰乐亭记》一文时,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乐民之乐,忧国之忧”的情怀,学会赏析唐宋散文上,至于基础的文言文教学尽可放手让学生疏通归纳,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即可。也许笔者的教学探索超前了一些,下课之后,诸位同事议论纷纷,多数表示质疑,少数表示赞同,笔者也颇感迷惘,难以取舍。最后陈宗德老师建议评课不要作无谓的论争,可采用冷处理的办法,先搁置争议,再继续思考。半年之后,备课时又旧事重提,结果大家对本节课的评价渐趋一致。这说明诸位同仁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其次,教学思路不同以往。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根据文本的原有顺序,按部就班,渐次讲解。这样授课,一路上来,波澜不惊,了无新意。笔者教学时打破了文本原有的顺序,另辟蹊径,设计了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思路:欣赏自然美景,体会欧公之乐——共享太平,体会丰收之乐——追由溯源,归恩圣德——回顾往昔,敲响历史警钟——放眼现实,居安不忘思危。如此设计,笔者在教学实施时,感觉更为顺畅。

  再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比较个性化。

  长期以来,教师解读文本往往奉教参为圭臬,为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亚圣曾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此,教师对于文本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解读个性化方能带来学生解读的个性化。笔者教学《丰乐亭记》一文时,适时抛出了自己文本解读的一得之见,既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当然,本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教学的起承转合还稍显生硬,师生互动还有待加强,但不管怎样,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笔者的教学实践能给诸位同仁教学探索能提供一点点可资借鉴的经验,或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倘能如此,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丰乐亭记》获奖教学设计附教学思考】相关文章:

《丰乐亭记》阅读练习(附答案解析)03-26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04-06

《春联》优秀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06-23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05-27

《卖炭翁》教学设计附反思04-05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附反思04-05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附反思04-06

《找春天》教学设计附反思04-06

《请星星》教学设计(附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