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望月怀远》与《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时间:2022-05-07 04:08:37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望月怀远》与《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学习内容:

  《望月怀远》《与诸子登岘山》

  (一) 学习《望月怀远》

  1.导入新课。

  由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导入新课。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完成下面的注释,读懂诗歌。

  遥夜:长夜。

  竟夕:终宵,即一夜

  怜:爱。

  滋: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4.自读诗歌,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3)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5.师生探究。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问题1:诗歌首联与题目有何联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描摹的画面,并将句中“生”字,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进行比较,说明它的妙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问题2:颔联以“怨”为中心,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问题3: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着最妙?妙在哪里?试用你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问题4:本诗尾联构思奇妙,请就其构思特点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问题5:综合全诗说明作者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6.朗读背诵诗歌。

  (二) 学习《与诸子登岘山》

  1. 由问题导入新课。

  唐代有哪两个诗歌流派?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代表诗人有哪些?你读过他们的哪些诗作?现在我们学习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2.齐读课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诗歌。

  (1)注意理解下列词语:

  ① 谙:熟悉。

  ② 小姑:丈夫的妹妹。

  ③代谢:交替,轮换。

  ④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⑤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⑥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河北省襄阳县南。碑:指羊祜的堕泪碑。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荆襄时,登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聊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后百姓建此碑纪念他。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2)【韵译诗歌】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你能结合该诗谈谈吊古伤今诗的特点吗?

  细品孟浩然这首五言律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问题2:诗歌首联富含哲理,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问题3:颔联紧承首联,哪句承“古”字,哪句承“今”字?“江山留胜迹”这一句暗寓一个故事,你能联系全诗说出这个故事吗?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载,一次,羊祜登岘山,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问题4:第三联诗人写登山所见。如何理解诗句中的“浅”和“深”字?这一联作者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问题5:“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吗?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

  5.总结全诗,归纳诗歌的主旨。

  纵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全诗借古抒怀.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与诗人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望月怀远》与《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相关文章: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10-08

望月怀远的古诗赏析09-14

《望月怀远》古诗阅读及赏析07-25

望月怀远古诗及赏析08-14

张九龄望月怀远04-23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翻译06-25

文言文《山市》精品导学案05-25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07-20

张九龄《望月怀远》全诗翻译及赏析11-24

登蛇山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