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三年级九月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2-08-27 08:46:08 高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年级九月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高三年级九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悚然(sǒng) 苦心孤诣(yì) 梦魇(yè) 徘徊(huái)

  B.晃眼(huàng) 高屋建瓴(1íng) 筵席(yán) 形骸(hán)

  C.诘责(jié) 穷奢极欲(shē) 惊骇(hài) 琐屑(xuè)

  D.玷辱(diàn) 膏粱子弟(gāo) 狂吠(fèi) 央浼(mě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去年9月,广西师大美院院长帅民风来到百姓文化大讲坛,带领现场听众领略了一番材质的美感,并且谈了许多巧用不同材质装扮生活的心得,整场讲座帅民风振振有辞,言之有物,显示了深厚的艺术修养。

  B.根据互联网调查公司艾瑞公布的数字,百度的MP3搜索拥有超过84%的市场占有率。2007年1月,百代首先跟百度由对簿公堂变为版权合作,成为全球范围内唱片公司与搜索引擎达成的最大规模的版权合作。

  C.为了让《梅兰芳》的主演黎明更深地领略京剧艺术的精髓,在形体表演上更逼真、更传神,梅派艺术的嫡传人、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先生亲自上阵,为黎明作示范,然后一遍遍不胜其烦地纠正他的举手投足。

  D.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的亲人“拜年”。这个穿越38万公里的“语音”是:“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来自月球的《春节序曲》。”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随后铿然响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

  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是一扇通往音乐之神的大门。倾听,为我贫穷的岁月留下了欢乐。那时,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 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一些声音,它让我站立不安, 它让我血流加快,它让我骨头发热,它让我神不守舍。我不知道,宇宙的深处,也有自己的声音,也有用声音构架生命的信息桥。

  ①可以想象,羊有多少寂寞,我就有多少寂寞

  ②就在我鞭子一扬的时候,一种隐秘的声音,通过长长的鞭梢,传至我的耳朵

  ③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

  ④我只有倾听,在羊蹄踩雪的声音以外,挣断头发地倾听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在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中国人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11月8日,有删节)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有关。

  B.端午节习俗中的防疾除疫、卫生保健等内容与关爱生命有关。

  C.端午节的各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端午节的起源看法不统一,民俗学界认为其起源于古代人类的辟邪活动。

  B.东汉时,人们举行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瘟疫、兵役、鬼怪等。

  C.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来预防疫病。

  D.端午节的习俗共有“吃粽子”、“赛龙舟”、“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等九大类。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纪念屈原说”产生于其他几种学说之前,所以说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

  B.古代,端午节习俗上笼罩着辟邪尚巫的迷雾,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

  C.端午习俗中“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最大,这与人们钦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关。

  D.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生生不息,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富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大业中,长白山贼王簿、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讨击。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陀谓日:“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 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双鞬而上马,须陀壮而从之。击贼潍水之上。阵才列,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劓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须陀甚加叹赏,以所乘马遗之,引置左右。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炀帝遣使慰喻之,又令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及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随裴仁基率众归于密,署为总管。使统所部,随密击王世充。败,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与同寝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将邴元真等,尽拜为将军,不复专重之。士信耻与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高祖以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图世充。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儿啼染,既而佯惊日:“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世充平,擢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

  寻从太宗击刘黑闼于河北,有洺水人以城来降,遣士信入城据守。贼悉众攻之甚急,遇雨雪,大军不得救,经数日,城陷,为贼所擒。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词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日勇。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选自《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劓其鼻而怀之 怀:怀揣

  B.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 礼:以礼相待。

  C.士信耻与为伍 耻:羞耻

  D.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 活:让……活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明罗士信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①须陀壮而从之 ②贼众愕然,无敢逼者

  ③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 ④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

  ⑤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 ⑥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堕朝大业年间,长白山强盗王簿等人进攻齐郡,齐郡通守张须陀带领士兵讨伐打击。十四岁的罗士信在这次战役中一马当先,表现英勇。

  B.张须陀非常欣赏罗士信,把乘坐的战马送给他,把他安排在身边。隋炀帝也派使者抚慰他们,又命人把二人作战的情形画出来呈报内史府。

  C.千金堡一役,罗士信巧设计谋,让其自开堡门,冲进堡中,杀得堡中鸡犬不留。王世充叛乱被平定后,罗士信被提升为绛州总管,封为剡国公。

  D.罗士信在据守洺水城时,遭到刘黑闼大军的强攻,而天公又不作美,雨雪交加,致使唐朝大军不能前来救援,罗士信英勇战死,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