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 篇1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
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
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思路
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 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 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 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归纳:猜——利用字形、句子结构、语境等揣摩
三、归纳总结
字字落实 留删换
三标准 一一对应 六方法
文从句顺 调补猜
四、试一试 行不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
(操作步骤:收集学生的作业,在幻灯片上呈现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点评答案。在发现问题中运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链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维城传(节选)[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①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②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丰: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骤: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课堂上通过高考真题演练,运用方法,及时纠错,巩固知识。)
六、总结:学生谈学习心得,改善下次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自我评价
根据学情,设计课堂内容,注重高三复习的时效性,运用以练得法,以法导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课堂。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㈠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㈠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㈡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文言文教案 篇7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2-13
文言文教案02-22
文言文阅读教案02-25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2-27
文言文教案八篇02-28
文言文教案3篇02-14
文言文教案6篇02-08
文言文教案7篇02-09
高中文言文教案01-13
文言文教案9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