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中文言文

时间:2024-01-23 09:37:54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优)

  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文言文(优)

初中文言文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 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入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日:“诚然,卿不朕②欺。”问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日:“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弗之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答案:读书方面我们要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做人方面我们做人要正直,要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方能立足社会

初中文言文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即辍讲拱俟 辍:停止

  B.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蠲:免除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 莅:到

  D.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 谢:谢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很气愤提出辞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译文: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译文:

初中文言文3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教学制约因素。教学目标太过单一,教师往往将串讲当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操作模式,甚至是将“读、译、抄、背”当成不变的教学套路,学生学习显得非常被动,导致学习认知呈现固化现象,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须要创新设计,在诵读、引导、训练等环节,都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深度挖掘学生文言潜质,最终实现文言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现象了解甚少,通过多重诵读学习,学生能够品味文言文的语气语调、表达方式和习惯,这对理解文言文内涵有特殊帮助。农村学生接触文言文机会更少,文言基础更为薄弱,强化文言文诵读训练至关重要,其训练价值会更为显著。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师利用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大将,名字叫吕蒙,这个人深得孙权的信赖。可吕蒙不爱学习,孙权劝他学点知识,他每次都是推三推四的,认为读书无用。这次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会怎样呢?我们读过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随即给出诵读要求:先熟悉课文,找出拿不准的读音,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明白的字词。然后听老师诵读,注意停顿、节奏、表情的把握。最后是自行诵读,准备参加班级展示活动。任务布设之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翻阅文本,查找工具书,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诵读示范后,学生仿读训练,教师跟进辅导,矫正学生不当诵读问题。课堂诵读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人物身份特征区分比较鲜明。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给出诵读要求,并给学生示范诵读,这些都为学生诵读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在仿读训练和课堂展示中,对文本有了切实的学习体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富深刻。

  二、创新引导,挖掘学生文言潜质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对文本典型词语、个别句式展开重点讲解,也需要帮学生梳理各种文言现象,并与学生一起找出文言现象内部存在的`一般规律。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主动质疑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梳理各种文言现象,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并建立文言现象认知系统。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形成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在《卖油翁》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些典型词语的含义:课文第二节,写射者和看者的对话,一共是两个回合,二人如何交锋的呢?射者的问带有什么样的意味?看者是如何回答的呢?其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仔细思考讨论给出个性理解:射者看到看者“微颔”,感觉不服气,这一问带有进攻性,重点要突出其射技精良。而看者回答显得轻描淡写:“无他,但手熟尔。”这一答,让射者更为光火,语气更加强硬起来,“安敢”一词,具有挑衅味道了。看者不仅说,还当场表演,显得胸有成竹,而且是神情自若。射者不得不心服口服。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文言内涵,让学生找出答案,这样的设计具有创新性。农村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很容易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这里却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前面铺垫比较厚实,学生已经进入到一定思维境界之中,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迁移,塑造学生文言素质

  文言文训练设计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浅显文言文时,特别要重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认知衔接。设计训练形式时,要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感知思维,以激发学生主动训练的兴趣。《爱莲说》训练设计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学习体验,围绕课文展开质疑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学习认知。经过一番准备,学生给出不少价值度很高的质疑问题:文本写的莲,为什么文中却三次提到“菊”和“牡丹”呢?作者崇尚“出淤泥而不染”,而我们却听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种观点是不是冲突了?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形成学习共识。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发动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并与《爱莲说》进行对比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逐渐形成一致的学习认知:这两篇文言文都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对世俗和同流合污的观点和做法展开抨击。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质疑,目的是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教师随后引入《书幽芳亭记》,将课堂训练引向更高追求。教师没有让学生展开字词研究,只是从内容上、情感上展开认知比较,这无疑是降低了训练难度。教师在课堂引导时,要发动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学习,避免“满堂灌”现象,这样可以深度挖掘学生文言学习潜质。在设计课堂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能力迁移角度展开,以全面塑造学生文言基本素养。本文系江苏省规划课题《基于“活动导研”的农村初中跨学科骨干教师发展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初中文言文4

  1.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口技

  朝代:清代

  作者: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曹刿论战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撰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7.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出师表

  朝代:两汉

  作者: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中文言文5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 邑之地。羿容无定色,气战② 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 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③ 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①羿:后羿,传说的射箭能手。②战:颤抖,急促。③遗:抛弃。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2)去其万金()

  13.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后羿更惭愧。

  B.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让后羿惭愧。

  C.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觉得后羿惭愧。

  D.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愧对于后羿。

  14.后羿连射不中的`根本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本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戒除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3分)

  参考答案:

  12.(4分)(1)命令(2)抛弃,丢弃

  13.(3分)D

  14.(2分)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

  15.(3分)患得患失(功利)。

初中文言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

  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 【参考译文】

  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答案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

  参考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答案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答案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答案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

  参考译文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答案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参考译文

  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答案 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参考译文

  南京的濮仲谦,拥有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思想,柔弱的形象像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然而他的雕刻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在上面雕刻数刀,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定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不用刀砍斧削就能出奇,竹子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的价钱,真不可思议。三山街因为通过仲谦的手修饰的工艺品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赤贫自如。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就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

  《一年高考一年模拟》中相关试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学案)

  【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

  【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

  【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

  【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初中文言文7

  古代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汲取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1.运用视频、音频范读,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范读是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利用音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学习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融入到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符号,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子朗读问题,这是多媒体环境下合理运用视听觉媒体的一大好处。例如:教《孙权劝学》一课,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心理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次播放本课的朗读音频资料。第一次播放时让学生听清节奏和重音,听准字音,第二次播放时让学生听出语气,听懂内容,第三次播放是时让学生分辨人物的神态和心理,第四次播放时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次次的聆听,一遍遍的感染,一层层的深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对于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重视朗读。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心灵,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此外,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

  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是把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与课程资源的收集、加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环境能够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古文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授课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迅速的走进文本。例如,我在执教《隆中对》时,可以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断《三顾茅庐》和《舌战群儒》引入,让学生先一睹诸葛亮的风采;执教《三峡》、《观潮》时,可分别让学生观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浙江的钱塘大潮……展示壮美的画面。学生伴随着优美的画面,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具有模拟演示的优点,这样的教学体验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视觉、听觉媒体,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和学习到一定量的古文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解到位后,更高一层次的教学要求便是背诵古文。古文的背诵通常会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寓意深奥,古文字的发音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幅,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着实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视听觉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2)利用情境音乐营造记忆氛围。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轻快的背景音乐,可以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

  4.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初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与朱元思书》一课,可用视频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比如,学习了《小石潭记》以后,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三峡》进行课内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还可以根据中考的要求,利用网络搜索出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小石城山记》等,进行课内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中,我们只要意识到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是属于辅助地位,只要摆正学生、教师以及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立足于教学媒体的有效整合,拓展学生思维,只要坚持这样做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5.妙用多媒体,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和现代化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来拉近学生與文言文的距离。

  如《观潮》一文,开篇一句就提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潮来时那种"吞天沃日"的壮观奇景呢?经过思考,在教学时本人选择了一个钱塘潮实景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经通过语言描写在脑海中对钱塘潮有了一个初步的想象,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希望能真正目睹钱塘潮的潜在心理期待,所以当他们看到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配以"大如雷霆"声响、浪涛排空、如玉似雪、"吞天沃日"的钱塘江潮景观时,无不被那摄人心魄的气势所吸引,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自然,学生在接下来的对课文进行翻译或理解的学习时,就容易得多。换言之,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因为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色彩、生动活泼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等,还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乐学。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官刺激,对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文言文学习的欲望有重要作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使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可以预见,今后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必将转变为以学生探索发展、自主学习、协商讨论、意义建构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因此,让多媒体"敲"开初中文言文教学之"门",积极探索在多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对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初中文言文8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 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 齐发,众妙毕备。

  4.( )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二、píng yì hōu yè hǔ jī

  三、(1)擅长 (2)设置 安放 (3)全、都 (4)适逢 正赶上 (5)围绕

  (6)呵斥 (7)心情 (8)即使 (9)喂奶 (10)扬起 举起

  (11)只 (12)说梦话

  四、1少顷 2既而 3一时 4未几 5俄而

  五、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六、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初中文言文9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不过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不过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不过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逐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持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初中文言文10

  1、项为之强“强”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帖”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坐”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止”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要”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诎”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阙”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反”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具”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直”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唔戍渔阳九百人“唔”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唱”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仓”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畔”通“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偏”“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反”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惠”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厝”通“措” 《愚公移山》

初中文言文11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初中文言文12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武器装备的强大。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第六册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4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4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在驾相顾。

  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是*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5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初中文言文13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服,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他坐着聊天,他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心想:“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哪!”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重点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讽谏。纳:接受。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朝:早晨。服:穿戴。窥:照。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仔细。6.期年:满一年。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9.时时而间进。时时:不时,有时候。间:偶然。进:进谏。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11.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市朝:公共场所。

  重点语句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译: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传到我的耳中来的,给予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邹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推断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齐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威王“广开言路”后出现了“门庭若市”(成语)的局面,而“无可进者”后,会出现“门可罗雀”(成语)的场景。

初中文言文14

  塞翁失马

  两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陈太丘与友期 / 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初中文言文1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初中文言文】相关文章:

初中文言文05-20

初中必背文言文03-22

初中文言文阅读03-25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12-05

初中文言文阅读09-08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07-31

初中文言文阅读分析09-13

初中文言文教学总结03-2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03-20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