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04-12 15:01:10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

  (14)子:你的

  (15)之:

  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自相矛盾》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夸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成语运用

  [释义]

  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

  《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汉语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

  格格不入

  [反义]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英译]

  antinomy

  [造句]

  1、她觉察到他的论点有几处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2、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3、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4、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5、人们不应该轻视自相矛盾的东西。

  6、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7、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8、他刚才的言论十分自相矛盾。

  启示

  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

  (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看得出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板书)

  2、谁能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3、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

  五、全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这星期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体对我们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还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

  在本堂课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与尝试。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钻研教材之后,才觉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是课堂的教学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讲解接句子的意思与字词的意思,可想而知学生兴趣不浓,整个课堂也会死气沉沉。

  几经思索与修改,决定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优化读的过程,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理解字词,在读中领悟寓意。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例如: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句子,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反推说出句子中字词的意思。又让学生“变”句子,让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夸夸矛与盾,通过引导看图,表演出“夸耀”的神情。步步紧扣,回到原文,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再现课文,通过变换句式,一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呈现句子,使句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复读与说的过程中,再次强化认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步紧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导读时,采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围观的人,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问呢?”学生进入了文本,身临其境说:“我会觉得很好笑。”紧接着引导:“那你用好笑的语气来读一读。我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理解的视角不同,读书的语气也就不同,课堂上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设置的诵读环节,采取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等形式,目的也是让学生在读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时,领略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回顾整个课堂,自己感觉到了:教着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相信孩子们以后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学的情绪。想到这,我觉得我本堂课的目的达到了。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赤壁翻译原文翻译11-27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11-23

柳原文及翻译09-01

《郑人买履》原文及翻译04-04

《口技》原文及翻译09-06

《螳臂当车》的原文及翻译07-20

赤壁原文及翻译11-29

《关雎》原文及翻译03-12

关雎原文及翻译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