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观潮文言文

时间:2023-06-01 14:13:57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观潮文言文精选8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潮文言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文言文精选8篇

观潮文言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何映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章 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叶幸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李雅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林纪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何嘉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刘泓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何映瑶:刘泓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麦致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陈镇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黄靖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邓绮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欧阳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观潮文言文2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释

  1.浙江:就是钱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4.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5.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6.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7.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8.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9.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10.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1.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2.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13.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14.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15.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6.逝:去,往。

  17.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18.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19.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20.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21.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22.江干(gān):江岸。

  23.珠翠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24.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25.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26.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观潮文言文3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2.简介天下奇观——海宁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3.分析钱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宽处超过百里,窄处仅十里,涨潮时,巨大的海潮涌向狭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壮观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时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腾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观钱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简介南宋观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1)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3)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二、作者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读课文

  1.听朗读磁带,注意读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 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 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 无迹,仅有“敌船” ﹨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没mò于﹨鲸波万仞rèn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qǐ ﹨溢目,四马塞sè途,饮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时,而﹨僦赁jiù lìn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字词解释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4.分为四小组,对本文进行逐段翻译。学生翻译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

  四、整体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总领全文。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描写角度:

  形:仅如银线 色:玉城雪岭

  声: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描写方法:

  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引用(概括上文,呼应首句,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进一步描绘了海潮波澜壮阔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2)除开头仍是一句总述,水军演习写得扣人心弦,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作战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3)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的写法

  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动:奔腾分合、乘弄标舞、声如崩山

  静:烟消波静、一舸无迹

  第三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壮士形象:披发文身; 手持大旗;争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请摘记出来。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

  (4)你认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赞叹弄潮儿本领的?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这段写什么?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等动词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业

  1.全文背诵

  2.完成语文同步

观潮文言文4

  观潮

  宋代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释

  浙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gān):江岸。

  珠翠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词,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连词,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⑥.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名词作动词,接近、连接)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⑩海涌银为郭(郭 古义:城墙。今义:指姓氏。)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典故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有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鉴赏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又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是多么妖娆多姿!

  本篇选自《武林旧事》卷三。《武林旧事》一书系周密于宋亡之后所写,内容主要追记南宋岁时风俗、市井琐细,兼及游观之盛、娱乐之资,相当详备细致;而渗透于其中的,又是一种“恻恻兴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对此,另外几部杭州的风俗志(《都域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梦粱录》)都先已有过记述,不过都远不如此文生动形象。全文可分四层:

  第一层写潮来之状。它用动态的“镜头摄像法”描写了初来之状(“仅如银线”)、既来之状(“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又配之以“音响效果”(“大声如雷霆”),收到了文字尽管简约而令人视听不暇应接的艺术功效。

  第二层写教阅水军的场面。其中的“场景”又多次转换:先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和乘骑弄旗、舞刀弄枪于水面的雄伟场面;接着写两军(假设的军事演习)交战、硝烟弥漫的场面,最后写烟消波静、“敌船”匿迹的场面。使人如同亲眼目睹这一番水战那样,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层写“弄潮儿”的竞技,他们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相逆潮而上;虽于鲸波万顷之中,却能不湿旗尾!读后使人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层写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观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写了杭州城的豪奢:请看,江岸十余里间,触处珠翠罗绮;而皇帝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远望去简直就像是在神仙台上那般。读到这里,虽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笔追忆往事时的那种“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的兴亡盛衰之感,却又“言在纸外”地悄然升起矣。

  总观全篇,尽管篇幅不长,而场面热闹、内容丰富,这大大得力于作者善于剪裁、善于描绘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当,叙写井然,给人以场面多变而层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语言简练,却又描绘细致,又给人以“尺幅之中层千里之势”的艺术享受。应该感谢周密,他给我们留下了这幅13世纪南宋优美的杭城风俗图画。

观潮文言文5

  周密〔宋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教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壮(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教水是最壮观的。当教水远远六壮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教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教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六,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六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壮四面升起,人文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教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六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六也不容有。

  注释浙江:就是钱塘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壮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其远出海门:当教壮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教。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观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教水像玉砌的城墙文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教》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教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艨艟(méng chōng):战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逝:去,往。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六健儿。吴六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六,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教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江干(gān):江岸。珠翠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文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教而特意搭的帐棚。虽席六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六的空六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六,一席之六,仅容一个座位的六方。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当……时】方出神【正】方七百里【面积】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词,表修饰】而旗尾略不沾湿【连词,表转折】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连词,表转折】

  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⑥。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名词作动词,接近、连接)

  古今异义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⑩海涌银为郭(郭古义:城墙。今义:指姓氏。)

  句式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7。震撼激射(省略句)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典故

  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有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鉴赏

  钱塘在(又称浙在)是浙在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在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出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记出了钱塘在潮的雄天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记风景,又记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记出了钱塘在潮的雄天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出况,本文作者记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第1段记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在之潮,天下之天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出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记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第2段记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出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记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记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第3段记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记出了潮的雄天壮观。第4段记观潮之出。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在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记观潮之出,是为了从侧面衬在潮之出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记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天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记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记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记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记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记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记作特点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记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记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记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记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在大潮的“天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在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出况。

  补充注释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出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记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万面鼓声中在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指钱塘在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记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记“观潮”的?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记“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观潮之出。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记作者耳闻目睹钱塘在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出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天、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赏析

  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中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钱塘江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全篇安字置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是多么妖娆多姿!

观潮文言文6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观潮文言文7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渐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千百条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们彼此一点也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越飘越远。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全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出没于万仞高的巨浪,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词人、文学家。

  他善诗词,能书画,雅好医药。他的笔记集《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多载当朝史事传闻、杏林轶事、民俗风情,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书中所载录的医事制度、医家史料、典籍训释、养生知识、各科医案,特别是治病疗疾的验方效剂,多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验证,大都真实可信。

观潮文言文8

  《观潮》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文言现象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观潮文言文】相关文章:

观潮文言文06-01

观潮文言文翻译08-20

《观潮》文言文赏析08-20

观潮的文言文及翻译01-18

观潮文言文知识要点08-20

观潮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4-24

文言文观潮翻译及注释03-21

观潮周密文言文翻译04-01

观潮文言文翻译全文04-01

观潮文言文8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