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译文及鉴赏

时间:2024-04-26 18:29:56 雪桃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译文及鉴赏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宋代: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译文

  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摇荡不已。

  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

  注释

  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

  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尽:尽头。

  着:着落。这里指春天来到。

  仍:又,还。

  赏析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

  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

  “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阳”,傍晚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的变化。

  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现,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

  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濛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很见观察得细致。傍晚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几乎相同。

  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在后两句用了“青”、“紫”两个颜色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层次分明,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

  这两首诗,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变幻的天气和绿野紫山。“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两首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两首诗均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 年)。唐庚和苏轼是同乡,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称“小东坡”。苏轼曾谪居惠州数年,唐庚因受知于张商英,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惠州多年。这组诗就是他贬惠州期间所作。

  作者介绍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人。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拓展:栖禅暮归书所见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栖禅暮归书所见

  唐庚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注 ①栖禅:惠州山名。

  ⑴栖禅:栖禅山,在惠州(今属广东)。

  ⑵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⑶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尽:尽头。

  1.此诗在炼字方面颇为人称道,请从第三句中找出最为传神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境分析其妙处。

  答案 ①失字。

  ②本来是因为山峦重叠,山深林密,把小寺遮得看不见了,失字,表达出小寺好像不存在了,消失了。形象地表现了小寺环境的幽深清静。

  ③透露出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2.好诗全凭结句高,请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与前三句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关系。

  答案

  ①写法上:前三句大处着笔,是面的抒写,是浑然的整体,而结尾则是点的集中,是局部的放大;前三句是长镜头,结尾是特写;前三句是整体的大色块,结句是画中焦点。(应答出写法上点面结合、场景与特写、整体与局部兼顾的特点。)

  ②内容上:前三句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暮归栖禅山时,看到暴雨来时天地一片昏黑,雨过又满目青葱,处处洋溢着春天归去、初夏来临时山深林密的壮丽,色彩对比强烈,是一种整体的直观感觉,结句的湖尽二字不但点明归意,补充交代了前三句的景象乃为舟行观察所见,且让全诗画面有层次感、纵深感和流动感,而且得孤亭三字将读者视线拉回眼前的特写,由浑茫的整体感觉到集中的焦点画面、特写镜头,圆转自然,给人极高的审美享受。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译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暮归07-03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07-27

夜书所见古诗的鉴赏02-10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译文及鉴赏07-19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及赏析09-15

唐白居易的古诗暮江吟11-25

蝶恋花·凤栖梧原文、译文、注释08-03

蝶恋花·凤栖梧原文、译文、注释01-26

《月夜》原文译文鉴赏08-22

《凉州词》译文及鉴赏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