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夜雪·已讶衾枕冷》译文及鉴赏

时间:2022-10-25 09:35:09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夜雪·已讶衾枕冷》译文及鉴赏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雪·已讶衾枕冷》译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夜雪·已讶衾枕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

  ①讶:惊讶

  ②衾枕:被子和枕头

  ③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翻译】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无穷。

  【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名家点评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审刘拜山:因衾寒窗明而知有雪,因闻折竹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千首唐人绝句 下》)[4]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808-815)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夜雪·已讶衾枕冷》译文及鉴赏】相关文章:

同衾共枕的近义词08-17

《枫桥夜泊》译文及鉴赏02-14

《春夜喜雨》译文及鉴赏01-15

孤衾独枕成语解释12-05

衾枕相伴散文随笔04-27

《夜雪》古诗鉴赏04-25

《杂诗·已见寒梅发》译文及鉴赏03-17

张继《枫桥夜泊》译文及鉴赏08-15

一夜枕上听春雨散文鉴赏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