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渔家傲·秋思》

时间:2022-11-24 11:55:58 全宋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欢迎阅读!

  《渔家傲·秋思》1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比较强大的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 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以上片短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2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零四零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秋思》3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上阕

  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赏析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渔家傲·秋思》4

  一、《渔家傲秋思》词的作品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词牌名,取自于北宋名宦晏殊所作的一首在民间流行的歌曲,因歌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后来,范公便取“渔家傲”三字用作词牌名,定词为双调六十二字,分为上下两片,上下两片各为四个七字句和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此后,渔家傲作为一种新的词牌名流行很广,沿用至今。

  范公这首塞外词,我品读过许多次,每次读后感怀深刻。本早想写篇文章,表达读后之心情,这几天由于身体不适,心闲之时,坐在书房再次品赏范公“秋思”词,便写下这些文字,以舒发我的读后品评与鉴赏之感。

  二、《渔家傲秋思》词的创作背景

  北宋宝元元年(1038)西复王元昊称帝,大举进犯边寨入侵北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破金明寨,围延州(今延安),歼宋援兵刘平、石元孙军于三川口(今延安西约2 0公里),刘平、石元孙被俘,朝野震惊。三月,经韩琦举荐,朝庭将时任越州知州的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四月,又改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陕西都转运使。七月,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夏竦为安抚使。从此,范仲淹开始戍边生涯,镇守西北边关。

  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

  处城中。范公在延州整军备战,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军中将士面貌一新。几年后,军威大震,迫使入侵保安(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之西夏军撤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促使议和,平定边塞烽火。

  三、《渔家傲秋思》词的品评鉴赏

  范公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豪放之声 ,大手笔反映出当时的国家、社会和边塞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和担当报国之精神。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上片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指明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 ,是防守西夏进犯的军事要塞 ,故称“塞下”。“秋来”,表明时令季节。“风景异”,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风光之差异,也隐含着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一种候鸟,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传说,雁南飞时到了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用“衡阳雁去”以托物寄兴的手法,反衬出边地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接着,“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继续写景。“边声”,是指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形成的一种浓厚有着边地特色的声响和悲凉气氛,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是写延州的周围环境,它是处在一个层层叠叠山岭的环抱之中。“长烟落日”,作者用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韵,续以“孤城闭”三字,气氛顿然一变,隐隐地暗示敌强我弱,不利的军事形势。

  此片,范公把所见所闻诸多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和满目沧夷的边塞之情景。

  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二句,是范公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有思乡之情的自我抒怀。同时也写戍边将士借酒销愁,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作者用“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方法,说出了,一杯浊酒,怎么能够销除浓厚思乡之愁呢?“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既指“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取自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之典故。“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刻划入夜景色,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远处传来凄切的羌笛声,神州铺满秋霜,这耳闻目睹之情景,怎么不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呢?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更加表明作者彻夜未眠,徘徊思绪万千,从而构成了将军与士兵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和伤感。流露出强烈的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里,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情迥然不同。

  但是,范公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惧,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而悲凉,激昂而又豪放,充分表现了作者抵御外患、忧患担当、报国立功的壮烈之志。最后用“将军白发征夫泪”总收全词。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了,将士守边的爱国的激情,浓厚的思乡的情怀,构成了将军与士兵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绘画出了一幅情调苍凉而又悲壮的边塞之画卷。

【《渔家傲·秋思》】相关文章:

渔家傲秋思04-20

渔家傲秋思04-20

《渔家傲秋思》鉴赏02-26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欣赏01-17

《渔家傲·秋思》全文及注释03-25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注释01-13

《渔家傲·秋思》译文及注释03-13

《渔家傲·秋思》全文赏析03-14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