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励志人物

时间:2022-11-02 12:46:39 励志人物 我要投稿

励志人物

  在人类历史上,励志人物可谓是数不胜数,只要是青史留名的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励志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 篇1

  齐白石早年以卖画为生,为了便于计算,在门上贴着润格:“白石画虾,十元一只。”有一位求画者很有意思,给了白石老人三十五元钱,想看看大师如何作画。结果,白石老人画了三只虾,清润透明,栩栩如生,只是,另外的半只虾藏匿在水草中,只留下一条小小的虾尾巴——妙趣横生,令人莞尔。多么聪明又可爱的老人,这幅画也表达了画外有画的意境。原来“小气”的大画家齐白石,有着一颗未泯的天真的童心。想必求画人捧着这幅画,一定忍不住笑了。

  春日里,最喜欢看白石老人笔下的小鸡,几点淡墨,极简极淡,几只毛茸茸的小鸡便活灵活现地滚了一地。有一幅画中,两只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相互撕扯着,紧紧咬住都不松口。画上题名《他日相呼》,真是一派天趣!两只小鸡分明是两个孩子,为争夺好吃的东西打得热火朝天,谁也不让着谁,可是,不一会儿,两人又和好了,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天真,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大师者,皆是怀着一颗天真之心的人,也是用一双孩童般纯净的眼睛看人生、观世界的人。

  励志人物 篇2

  李嘉诚难得清闲,正在家里煮咖啡,准备喝完后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就在这个时候,三个电话打了进来,是三个不错的朋友向他推销保险,名目不同,内容却差不多。李嘉诚同意约见,但每个人只给五分钟时间。

  三个人同时来了,李嘉诚看看咖啡还没有开,就坐下来让三个人分别介绍。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说他的保险如何如何好,说上过的人都获得了什么好处,说了七八分钟还没有停的意思。李嘉诚坐在那里听,一直微笑,他是很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说的他爱不爱听,都会耐心地听完。

  第二个人说的时候,离李嘉诚规定的结束谈话时间只有六分钟了,他简明扼要,说介绍他来的人和李嘉诚关系如何密切,他又和那个人关系如何好,希望李嘉诚能考虑和他签约。李嘉诚仍然微笑,没有表态。

  这个时候,咖啡沸腾了,气泡顶得壶盖“当当”直响,第一个人看了一眼,又转过头来看李嘉诚,并把保险合同向前推了推。第二个人也看了一眼,然后继续和李嘉诚拉关系,说他的保险。第三个人却赶紧站起来,跑过去关了火,小心翼翼地把咖啡壶端了下来。

  约定谈话的时间已经到了,李嘉诚看看表,对第一个和第二个人说:“你们先回去吧,你们的保险我会慎重考虑,然后让我的朋友给你们答复。”两个人起身走了。

  第三个人也要离开,李嘉诚把他叫住了:“你不是来推销保险的吗?为什么要走?”那个人淡淡一笑:“我很不走运,您的谈话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再打扰您。”李嘉诚倒了一杯咖啡,说:“我还有十分钟,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听,你说吧。”那个人喜出望外,开始有重点地说他的保险内容。李嘉诚的咖啡喝完了,他也把保险介绍完了。李嘉诚看看表,站起来,说:“好了,我没有时间了,你明天去找公司财务总监,我要买一份你的保险,不,我要给公司高层每人买一份你的保险。”那个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为什么?”李嘉诚一笑:“因为你帮我端下了咖啡壶,没让沸腾的咖啡浇灭炉火,杜绝了可能发生的危险,这说明,你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为别人着想的保险才保险,不为别人着想的保险不保险。”那个人说声谢谢,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嘉诚投保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去为别人着想,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换句话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励志人物 篇3

  苏北先生说汪曾祺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天真。的确,汪老的天真无处不在。

  到香港访问,“临离香港,被一个记者拉住,问我对于香港的观感。我说我在香港听到了斑鸠和蟋蟀,觉得很亲切。她问我斑鸠是什么,我只好摹仿斑鸠的叫声,她连连点头。”

  每次读这段文字,我总被汪老的天真折服,香港可记住的东西很多,老人却记住了斑鸠和蟋蟀,且孩儿味十足,一本正经地学斑鸠叫,这是何等心境!

  林斤澜常接到找汪曾祺的电话,就问对方号码从哪得来的?对方说是汪本人给的。林斤澜又问:“他不是在开玩笑吧?”对方肯定地说:“不,认真的,他一个字一个字想出来的!”事后林斤澜问汪曾祺,汪曾祺说:“我只记住这一个电话号码。”又问:“那你自己家的不记得?”他断然答道:“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太可笑,妙在汪老的回答,宛如相声里的“底儿”,一派天真盎然。

  汪曾祺到家乡某企业参观,负责人请他留言。汪曾祺接过留言薄,当看到一位女作家的名字时,竟脱口骂道:“什么鸟人!她也配留言,有她留言,我不留言。”后看到白桦和茹志娟的名字后,他才点头说:“白桦、茹志娟,都是好人。他们留了言,我也凑个热闹吧。”嫉恶如仇,嬉笑怒骂;性情所致,皆出于本真。

  与孙女相嬉,孙女在他稀疏的白头发上梳起了小辫,别人呵斥孙女,他却说:“你们管得着吗?我就愿意这么玩!”小孩子看到他在写文章,断然喝道:“让我看看。”他受宠若惊地呈上,小孩子磕磕巴巴地读完,垂手而立的汪先生谦虚相询,却只得个“不怎么样”,先生眼睛汪然地接过来,好不伤感……

  当代文坛对汪曾祺先生有个普遍的评价:亲切温润,善解人意,不失可爱。尤其是“不失可爱”的天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励志人物 篇4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稀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励志人物 篇5

  美食家们就该理所应当地拒绝快餐吗?且不论圈中某位资深老饕曾经霸气地说过“雪顶咖啡就是好喝”这样的标语式口号,如果你读过梁实秋写的那篇《麦当劳》,你一定不敢如此轻易地下结论。姑娘们不屑一顾的“巨无霸”,在梁老师笔下,是那么饱含深情:“内容特别丰富,有和面包直径一样大的肉饼,而且是两片,夹在三片面包之中,里面加上生菜、番茄、德国酸菜、牛油蛋黄酱、酸黄瓜,堆起来高高厚厚的,樱桃小口很难一口咬将下去……”

  快餐迷们的另一位支持者是王世襄先生。肯德基的圣代是他晚年最喜歡的甜品,排名其后的是雪碧。王世襄不喜欢草莓味的圣代,觉得“没有草莓味”,每次都吃巧克力味的,一买就是24个,放在冰箱里,每天吃上六七个是他的一大乐事。他的儿子王敦煌担心他吃多了身体不舒服,想控制一下量,王世襄就会犹豫再三又可怜巴巴地央求:“你再给我两个吧。”

  年轻时,王世襄常应好友邀约,身背各色厨具及调料、食材,骑着自行车亲赴好友家中大显身手。我的好朋友、演员吕恩的儿子Jimmy就没少吃“王伯伯”的海米烧大葱。这道菜有点极简主义的感觉,主料不过是北方人喜食的大葱,但是吃过的人总不忘提起,黄永玉写过,郁风也吃过。据说这是由传统名肴“葱烧海参”变化而来。这道菜的菜谱,王先生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描述甚细——海米(即虾仁)用绍酒泡开,再加酱油、盐、糖各少许;粗大葱十根,去根去葱叶,多剥几层外皮,只留葱白,切成二寸长段。坐锅上火,倒素油,微火温油,逐段炸葱,直至发黄变软,不可炸煳。捞出控油,用筷子夹到盘中码好。等葱全部炸好之后,再将空锅置火上,将整盘葱推入锅中,再倒入泡好的.海米和作料,收汤后端锅离火,盛盘。

  有意思的是,王先生还加上“个人的经验”,说:“如请香港朋友,海米须改为干贝。因为香港海味丰饶,海米被认作不堪下箸之物,难免一个个挑出来剩在碟中。还有,此菜只宜冬季吃,深秋葱未长足,立春后葱芽萌发,糠松泡软,味、质均变矣。”

  王世襄对食材的重视简直无人能比。每天一早他就到菜场排队等着开市。踩着开市铃声去买菜的人,往往都是对食材非常讲究的名门望族的厨师。曾有“同行”问王世襄在哪户人家做厨师,当时他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他就说在故宫,这让“同行”十分佩服。

  如果以上两位美食界翘楚都不足以提高快餐的格调,我只有祭出陈梦家的夫人、著名翻译家赵萝蕤女士。她78岁的生日是在东四肯德基过的,扬之水说因为老先生觉得“这里卫生,清静,费资亦不多(22元)”。1992年5月9日,赵萝蕤过80岁生日,扬之水继续请客,这次选在麦当劳,吃了梁实秋推荐的巨无霸汉堡一个(8.5元),又吃了一份菠萝冰激凌(4.5元)。

  在麦当劳窄窄的白色桌子旁,扬之水问赵萝蕤年轻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陈梦家。她答:“因为他长得漂亮。”

  励志人物 篇6

  威海新闻网讯 王学民今年50岁,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行动不便。当日上午,记者在白沙滩镇六村屯村他的家中见到他时,他正在院子里为一家烧烤店焊制烧烤棚。

  “你们今天来得太巧了,平时我很少在家。这几天工地活少,我才有时间在家干点活。”王学民边笑着说边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记者看到,他双腿颤抖,走动时明显不便,但是脸上却总保持着笑容。

  王学民说,因为行动不便,他只念到了初中毕业。为了生存,他赶大集修过鞋,到工厂做过加工地板的工作,在北京干过机房设备制造……他的个性很强,感觉越是身有残疾就越要活出个样来。如今,他行走在各个建筑工地间,干维修、安装塔吊等技术活,一年下来能赚上个四五万元,养活全家人不成问题。

  王学民坦言,身为残疾人,他也曾被人看不起。去年,在一处工地上,施工电梯动不了了,正在找活干的王学民毛遂自荐,却遭到了包工头的白眼。在几名电工维修都失败后,包工头决定让他一试。凭借丰富的经验,王学民3分钟便找出了故障的根源,为该工地解了燃眉之急,现场得到了一阵掌声,这件事让王学民记忆深刻。

  “身为残疾人,被人看不起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做到了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我的本事!”王学民说,他的儿子今年19岁,他帮儿子选择了广告设计专业,并经常教育儿子要有一门技术,要像他一样活到老学到老,拥有立身之本。

  励志人物 篇7

  1915年8月底的一天夜晚,一位中年男子坐在院子里出神地望着天上的星星,这时,一个身穿长袍的男人走进了院子,说:“先生,听说最近天空中出现了帝星,有这回事吗?”这个不速之客是来自“筹安会”(一个袁世凯为了称帝而成立的组织)的说客。

  中年男子冷冷地答道:“对不起,我不知道什么叫帝星。”说客不甘心,说:“五星连珠,这是吉兆,您应该顺应天象,上书劝袁公正位才是。”中年男子转过身,盯着说客的眼睛说:“这样的天象,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我不知道这和吉兆有什么关系。”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民国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著名天文学家高鲁。袁世凯称帝后,给了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令中央观象台赶印来年有“洪宪”年号的历书,并要求在历书卷首印上“洪宪帝像”。

  高鲁却顶住压力,一再坚持卷首不印“洪宪帝像”。历书印出来后,他又以各种借口迟迟不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此时,这批历书仍躺在仓库里,不久,即被全部烧毁。

  高鲁不但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还先后担任高级官职30余年。他一生清廉,除了痴迷天文,再无其他爱好,就连家中的陈设、书房的字画,以及庭院的草圃石径,都是模仿各种星象图装饰而成的。

  1947年,高鲁病逝,享年70岁。晚年他生活贫困,靠典当度日,去世时家里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案几上发现了一块方形印章,上面刻着两个字:清白。

  励志人物 篇8

  画家齐白石和作家老舍是忘年交。一次,老舍选了四句诗,请年逾九旬的齐白石用不同的画作来演绎。这四句诗分别为:“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带雪红”,是诗人苏曼殊描写四季的佳句。

  很快,齐白石以春、夏、冬的花卉为主题,完成了三幅绝妙之作,却唯独对“芭蕉叶卷抱秋花”迟迟没有落笔。老舍忍不住问:“为何单留下一幅不画,是没想好怎么画吗?”齐白石回答:“我想画几簇芭蕉,有上扬和下垂的大叶,还有初生的卷叶,叶心深处开着花……”老舍听得入了迷,料定齐白石不久就将创作出一幅更加绝妙的作品,便催他赶快动笔。

  一个月过去,画没见着,老舍问:“您不是想好画什么了吗,怎么还不画呢?”齐白石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还没完全想好要怎么画。”又过了数日,还是没见着画,老舍再三催促,齐白石这才道出真相:“我不记得芭蕉初生卷叶的卷曲方向了,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没有实物参考,我不敢乱画啊!”那之后,齐白石每逢遇见南方来的友人,都会询问是否观察过芭蕉卷叶的卷曲方向,依旧没人能回答。他又翻阅了大量资料,也没找到答案,只能不情愿地提笔……

  望着画面生动的芭蕉大叶,却唯独没有初生的卷叶,老舍顿时明白了,为何齐白石的作品能称得上经典。

  励志人物 篇9

  乔.吉拉德—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他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斯尼记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他所保持的世界汽车销售纪录: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至今无人能破。乔·吉拉德,因售出13000多辆汽车创造了商品销售最高纪录而被载入吉尼斯大全。他曾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上售出新汽车最多的人,其中6年平均每年售出汽车1300辆。

  乔.吉拉德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演讲大师,曾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精英传授他的宝贵经验,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的人们被他的演讲所感动,被他的事迹所激励。

  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然而,谁能想象得到,象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竞然能够在短短三年内爬上世界第一,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他是怎样做到的呢?虚心学习、努力执着、注重服务与真诚分享是乔.吉拉德四个最重要的成功关键。

  销售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事业。但在我们看来,信心和执著最重要,因为按照预测推断没人会想到乔吉拉德后来的辉煌!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你的出身比乔吉拉德强,没有偷过东西,如果你不口吃,那你没有理由不成功,除非你对自己没有信心,除非你真的没有努力过,奋斗过!

  励志人物 篇10

  2011年9月30日,拉尔夫·斯坦曼去世了,他的死讯让2011年的诺贝尔奖显得有些尴尬。斯坦曼去世后3天,委员会决定给他颁奖,却打不通那个本该把他从睡梦中惊醒的电话。斯坦曼的女儿收到信,通知了洛克菲勒大学,人们才知道,斯坦曼已经走了。学校发表声明说:“这真是一个让人苦乐参半的消息。”

  斯坦曼出生于加拿大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就读的麦吉尔大学—那所由苏格兰皮毛商人捐资建成的学校里,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本科毕业后,他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因为那里“既能获得良好的科学训练,又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他没有成为著名的内科医生,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免疫学。

  他晚年致力研究的疫苗是个亮点。那是一种需要对每个病人量身定制的疫苗,“在有些人身上有效,有些人身上无效”。在斯坦曼身上,疫苗至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患上了胰腺癌,术后正常情况下生存时间不会超过一年,靠着自己发明的免疫疗法,斯坦曼几乎撑到了诺奖颁奖。去世前几天,他跟女儿开玩笑:“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我不得不坚持挺下来,因为他们不给逝世者授奖。”

  最终,授予斯坦曼的奖项成立。有人指出,这项决定与程序无关,斯坦曼的确是“有资格在死后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励志人物 篇11

  蔡志忠不必我多介绍,凡是爱书的人,都会知道他的作品。他很早就已洞悉年轻人爱看漫画的倾向,以最浅显易懂的说故事方式,将中国文学巨著改为图画,深入人心。

  蔡志忠的记忆力超强,他对我说:“三十几年前我在日本住过,在东京的邵氏办公室书架上看到你的书,其中有一篇写汉江船夫的散文,文中描绘的那种情景,真令人羡慕。我去韩国时,已找不到了。”

  他在台北的工作室就在一个市中心的大厦里面,他的住宅在楼上,他不太让别人去,我十多年前去过,记得屋里挤满了佛像。

  “现在有多少尊了?”我问。

  “三千多。”他笑着说,“我一生画漫画赚到的钱,只有收藏的佛像因升值而获利的1/10。”

  他的客厅墙边、书架上、书房周围,甚至卧室里,都摆满了钢制的佛像,有些精致万分,头发根根分明,衣服上的刺绣美不胜收。

  “你睡在哪里?”我问。

  他指着被佛像包围的三张榻榻米,说:“遇到地震,佛像掉下,即便被压死,也是一种相当有趣的走法。”

  知道我最爱读《聊斋志异》,他从书架上拿下一册,连同新书《漫画儒家思想》一并送我,还在插页上画了两幅画。我见他的彩笔都已经很短,削得像迷你佛像,感觉到他对一切物品的爱惜与珍重。

  “最近在忙些什么?”我又问。

  “研究物理学。”说完他拿出多册关于分子和量子的笔记,图文并茂,看得我差点被吓倒——这个人肯定不是地球人,而是外星人。

  励志人物 篇12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回忆录里讲到他很早就抛弃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甚至于他认为在数学哲理的探讨上,康德简直是愚蠢和无知。那么他的早期思想受益于谁呢?就是他的学生,后来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很有意思,当时做学生的维特根斯坦跑来问罗素:“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大白痴?”罗素告诉他:

  “亲爱的同学,我真的不知道。你干吗要问我?”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因为如果我真的是个大白痴,就该当一名飞机驾驶员;但如果不是,就应该当一名哲学家。”罗素让他回去写一篇论文,才能告诉他是不是个大白痴。论文写完了,罗素看后说:

  “你绝不能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维特根斯坦从此走上了哲学之路。但是罗素的苦恼也随即而来,因为维特根斯坦总是深更半夜找罗素探讨哲学问题,使罗素不得休息。就是这样一个人,罗素坦诚地说:

  “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响。”一个大哲学家能这样坦诚地讲出自己是受学生思想的影响,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维特根斯坦,罗素还从低他两级的剑桥校友穆尔那里受益良多,罗素认为穆尔是他心目中天才的完美典型。《罗素回忆录》里写道:

  “而我则主要是因为与他对话后,导致我舍弃黑格尔与康德。虽然他小我两岁,但对我的哲学观点却有着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罗素,极真诚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来源,这是真正学者的谦诚和率真。

  励志人物 篇13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热情倍增。振兴中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和行动。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就是胸怀祖国、发愤图强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进喜本来是玉门石油矿普通工人,可他一心为国分忧。有一次在北京街头上,他看到汽车没油烧,在车顶上放着大大的煤气包,靠烧煤气行驶。他难过得吃不好睡不着,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现在国家缺油,我有责任啊!”不久,他被调到大庆,参加开发新油田的会战,他兴奋得像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没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垒的简易棚子里,吃冷饭,睡地铺。钻井机到了,可没有吊车下不了火车,他一声呐喊,带着工人用绳子拉,肩膀顶,终于把机器卸下来运到工地。第一座井架竖起来了,没有水灌井,他和工人们用脸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来,争分夺秒地开了钻。发生井喷事故时,没有搅拌机,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尽快打出石油,改变祖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因为常年劳累,饮食没规律,王进喜得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说:“为了拿下大油田,我宁可少活20年!”正是这种铁人精神,正是这种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励志人物 篇14

  袁世凯腿短。袁世凯从不跷二郎腿,坐下的时候,两腿叉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一般是两腿垂直于地面,姿势如骑马蹲裆。他在落座的时候,总是一边从鼻子里发出“嗯”的一声,一边用手摸着胡子,然后慢慢就座。与人交谈时,袁世凯操一口浓重的河南乡音,时不时“啥”“啥”地发问,并用手摸胡子。他和人谈话时神情严肃,语气斩钉截铁,从不拖泥带水、絮絮叨叨。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在香港病逝。钱穆于第一时间写了《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当中提及1943年冬天他在张群寓所与林初识的一个细节:“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那烟卷积灰渐长,而语堂谈话不停,手边及近旁,没有烟灰缸。我担心那烟灰坠落,有损主人地毯。那美好的地毯。但语堂似乎毫不在意,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之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我此刻已记忆不清,语堂最后如何处理他两指间那一条长长的烟灰。”

  溥仪移居天津后,曾去张作霖的行馆做客。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下了汽车,被人领着向一个灯火辉煌的大厅走去。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身材矮小、便装打扮、留着小八字胡的人,我立刻认出这是张作霖。我迟疑着,不知应用什么礼仪对待他——这是我第一次外出会见民国的大人物,而荣源也没有事先告诉我该怎么见。出乎意外的是,张作霖毫不迟疑地走到我的面前,趴在砖地上,向我磕了一个头,同时问候:‘皇上好!’”

  励志人物 篇15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经88岁高龄的齐白石。此次登门,艾青还带来一幅画,请求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

  艾青听后,赶紧收起画,笑着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正是齐白石数十年前的作品。

  艾青走后,齐白石一直愁眉不展。一天夜里,儿子起来上厕所,发现父亲没在房间。正要四处寻找时,看到书房的灯亮着,走进一看,原来父亲正坐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描红。儿子不解,便问道:“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怎么突然想起描红了,而且还描这么初级的东西?”

  齐白石摇了摇头,不紧不慢地答道:“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有些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见自己年轻时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所以还要认真练习,自己管住自己啊。”

  此后,即便年龄越来越大,齐白石还是坚持每天画画,而且从不敢懈怠。有时为了一幅画,他甚至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正是这位书画大师成功的原因。

  励志人物 篇16

  1879年5月,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到天津会晤李鸿章时,携带一根名贵手杖,手柄处镶嵌一个拇指大的钻石,小钻石环绕四周,璀璨夺目,华美漂亮。李鸿章看到后非常喜欢,反复把玩,不忍释手。格兰特见此情景,知道李鸿章的心意,就通过翻译向李鸿章说:“中堂既然喜欢这根手杖,我本当奉赠。只是这根手杖是我卸任时,全国工商各界赠予留作纪念的,它代表国民的公意,不便私自送人。等我回国征得大家同意后,当奉寄致赠。”

  1896年,李鸿章在纽约访问时,格兰特早已过世,李鸿章特地探望了格兰特的遗孀朱莉娅。朱莉娅设宴款待李鸿章,并邀请工商界名流百余人作陪。席间,朱莉娅把丈夫的手杖立于台上,向出席者讲述丈夫与李鸿章的交往和这根手杖的故事。她告诉李鸿章,格兰特回国后,一直记着手杖的事,因琐事繁杂,一直没有机会和各界商量,但生前特别嘱咐我帮助他实现当年的许诺和愿望。然后,朱莉娅向大家说:“今天适逢李先生来访,现特请问诸位,是否同意将大家赠与我丈夫的手杖转赠李先生?”满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赞同。于是,朱莉娅当众双手举杖,赠送给李鸿章。李鸿章深受感动,回国后视同至宝,带在身边,须臾不离。

  巴尔扎克曾说,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讲究诚信的格兰特,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励志人物 篇17

  1967年夏天,尚未成名的多明戈,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在国立歌剧院举办了一场个人演唱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第二天一早门铃就响了。通过门上的望孔,多明戈发现,站在门外的是位端庄的女士。“您好,我是《音乐之声》杂志社的,想跟您谈谈。”多明戈一听,以为是要采访自己,顿时激动不已。《音乐之声》是奥地利一份非常著名的音乐刊物,若是能登上这样的知名刊物,个人影响力便会大幅提高。

  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形象,多明戈请对方在门口稍等,然后立即冲进洗漱间里,又是刮胡子,又是擦皮鞋,折腾了许久后,一身干净利索、派头十足的多明戈终于打开了门,热情地把对方邀请了进来。

  “您是昨晚在国立歌剧院演唱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先生吗?”进来后,那位女士问道。“没错,没错,正是敝人!”多明戈激动地回应道,“您是不是要对我进行专访?”

  “不是,”女士回应道,“是这样的,我想请您订阅一份《音乐之声》。”还没等多明戈插话,对方又补充道:“如果您能一次订阅10本,还能享受特殊的优惠!”多明戈傻眼了,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

  多年后,已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道:“永远别把自己想象得有多么了不起,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你不过是一个与他们稍有不同的普通人罢了!”

  励志人物 篇18

  当年,美国的约翰·艾伦在一场竞争激烈的国会选举中,曾因用了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并名扬全国。

  那时与艾伦竞争的对手是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人物陶克将军,这位将军曾在内战时有卓著功勋,并曾担任过数届美国国会议员。在此次国会议员竞选中,他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当发表竞争演说时,陶克将军声情并茂地说:“诸位亲爱的同胞或许记得,在17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展开血战,并在树丛中睡了一晚。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约的战斗,诸位在选举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风餐露宿的那个造成伟大战绩的人!”

  陶克将军的这番演讲,立时打动了许多听众。见此情景,陶克将军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他似乎已胜券在手。

  可这时艾伦并不慌张,他镇定自若而又轻松幽默地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的确是在那场战斗中享有盛名。但那时我在他手下当一名无名小兵,除了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还不算,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还曾携了武器,直立荒郊,饱尝寒风冷露保护他。诸位想起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的,当然应该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的,我或可对于诸位的选举当之无愧!”

  妙!实在是妙!聪明的艾伦仅用几句轻松幽默的言词,就征服了听众,使大家心悦诚服,转而争相选举他。不久,便把他进入了国会。

  幽默,其实也是一种智慧,而智慧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励志人物 篇19

  澳大利亚女学者叶晓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资料,偶然查到光绪皇帝朱笔所列的书单。时间为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8年1月29日),书单所列图书有:《日本宪法说明书》、《日本统计释例》、《日本宪政略论》、《译书提要》、《驻奥使馆报告书》、《孟德斯鸠法意》、《政治讲义》、《法学通论》、《比较国法学》、《政治学》、《国法学》、《民法原论》、《政治泛论》、《宪法论》、《行政法泛论》、《日本预备立宪》、《国债论》、《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讲义录》、《日本警察法述义》、《自治论纂》、《宪法研究书》、《日本监狱法详解》、《万国国力比较》、《列国政治异同考》、《欧洲最近政治史》、《欧洲新政史》、《欧洲财政史》、《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日本法制要旨》、《日俄战记》、《最新战法学》、《德国学校制度》、《各国宪法大纲》、《英国宪法论》、《万国舆图》、《欧美政教纪原》。

  这份书单,是光绪皇帝的最后一份书单,半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不过,这份书单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此,毕竟主持改革的人不是光绪帝,而是慈禧和袁世凯,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使我们窥见了光绪皇帝的一个希望,或者说幻想——他幻想自己在慈禧太后死后重掌政权,治理国家。他勤奋读书,意在为重掌大权做准备。

  光绪皇帝的这份书单,后人不太重视,因为他毕竟还是死了,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皇帝并未实现的梦想。

  励志人物 篇20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但是这个弓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弓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其实弓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一个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的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脉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励志人物】相关文章:

李嘉诚的励志人物03-18

古代励志人物10-17

职场励志人物素材03-13

世界励志人物素材03-16

励志人物英语作文09-04

感动中国励志人物04-15

成功人物励志语录03-15

励志人物故事04-04

人物励志作文素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