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时间:2021-03-31 14:36:26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1.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蕴含的哲理;作者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兰亭集序,作者是东晋的王羲之(板书)提到王羲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书法,是一个大书法家。

  师:那好我们先看一下这幅著名的兰亭卷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序,于是就有了这著名的《兰亭集序》,这幅卷帖被誊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评价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板书)古人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知道王羲之书法的特点:飘逸,有力量,每个字写得有筋有骨。(放大图片,让学生看清每一个笔画所透出的力量。)

  它是书法中的瑰宝,这篇文章本身是不是也和他的书法一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呢?我们不妨来读读看。相信大家每读一遍会有不同的收获。

  (二)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来读书,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人读一段,其它同学认真听,纠正自已的读音和句读,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那么我们就请前排第一个同学开始读。

  生1:读课文第一段。其它同学拿着笔认真听。

  师:第一段读得流畅,有一个字的读音不是很准确,“骋”应该读chěng。

  (生2读第二段,生3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好,如果读得慢一点,会更好。那么每一段中能概括作者感情的字是什么?

  生(齐声):乐

  师:第二段呢?

  生:痛

  师:能读出原句吗?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第三段呢?

  生:悲

  师:读出原句啊

  生:悲夫!

  师:太少了呀!现往前读读。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学生边读,教师边板书:乐——痛——悲)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啊,才读了一遍就筛选出这么重要的信息,如果现读一遍,我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大家看第一段,作者是写自己的快乐的,那么大家默读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哪些描写能够让你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快乐,用笔勾画出来,在旁边写上几句点评。

  生:低头读书,时而勾画,教师巡视。

  师:找好了的同学就可以放下笔,抬起头来,老师就知道你有了自己的主意了,可以交流了。(停留一段时间,看见大多数同学放下了笔。)同学们可以交流了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谁先来?(生1举手)

  师:同学们为他的勇敢鼓掌。

  生1:我觉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能够感受作者的快乐。

  师:感觉好,能具体讲讲吗?(生1摇头)那好,请坐。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2:(举手)我认为,人的心情有时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天气那么清朗,空气那么清新,春风那么温和,怎么能不高兴呢?

  师:好啊,这个同学对句子理解得这得准确。但我还有一个问题,看哪位同学能帮我解答。大家说,“惠风”是什么意思啊?

  生:和风

  师:对啊,那直接用“和风”不就行了,为什么要用“惠风”啊?“惠风”和“和风”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为难。)如果老师说,你的妈妈很贤惠,那你的妈妈该是怎样的?

  生:很温柔

  师:很好,贤,我们知道是贤德,对妈妈来讲应该是心地善良,通情达理。而惠,则是柔顺、温和。现在体会到这个“惠”字的情味了没有?

  生:使这个风有了人的情感,使人感觉很亲切。

  师:这个“惠风”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这和风的热爱和心情的.舒畅,咬文嚼字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就是所说的良辰,辰怎么写啊?

  生:不带“日”的那一个。(板书:良辰)好,基础很扎实。我们继续,还有吗?

  生3:我认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人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快乐,很愉快。

  师:找到的这个句子很有代表性,你的理解很好,能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吗?(生

  3摇头)那好,你先请坐,这位同学刚才说到饮酒吟诗,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大家知道李白喜欢喝酒,

  吟诗,他是这么来形容自己快乐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还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

  一杯复一杯。”这和作者描写人快乐一样吗?

  生4:不一样。他们是列坐在水边,喝一点酒,饮一点儿诗,畅叙幽情。给人的感受是安静,舒适。

  师:同学们太有悟性了,这是一各闲适之乐,是一种悠然自得,是一种优雅。(板书:雅事)。哪位同学还

  想说?

  生5: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写得很美

  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有很愉快。

  师:好,很有眼光,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了。(教师板书:美景。)但“美”有些笼统,能再具体点吗?

  (学生为难,摇头)同学们,暮春三月,该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季节了,可不可以写成这样:

  此地有青山翠岭,茂林绿竹,又有碧流激湍,映带左右。也很美啊,和作者笔下景色作一对比,有什么区别?

  生6、作者原来写得高大,你写的境界小了。

  师:是吗?我只是换了个颜色而已,怎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说明:在这里我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失

  掉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其实学生说的对,没有了“高”,只有“翠”,那不就是变小了吗?如果以此来

  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景色的疏朗,该多好。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只顾到了自己的思路,没有真正认直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生7:老师写的美是美了,可太艳了,少了点雅。

  师:这位同学说到点子上了,很有悟性。看作者写山取其高,写竹取其修,写水取其清,写天气也是“天

  朗气清”,作者笔下的景色是怎样的?

  生(齐声):淡雅清新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优雅、快乐感受表达出来的,这是一次挑战,如果你读出来了,说明你真的体会到这种愉快了。那位同学想试试?

  生8:读第一段,情感饱满,同学鼓掌。

  师:这位同学对情感把握准确,很有朗诵天赋,如果能将一个细节处理好,那就更出彩了。“是日也,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几

  句语气词“也”读得不到位,咱们还是做一下比较诵读,同学们认真体味有什么不同。(教师去掉“也”

  字读一遍,再加上“也”字和同学一起读一遍。让学生体味“也”的作用。)

  生9:“也”字的加入,让人感受到一种舒缓,一种闲适,符合作者的心境;去掉“也”,读起来太急促,

  感受不到那种悠闲自在。

  师:理解的很好,这境界全由一个“也”带出,所以读古文讲究气韵,可不能小瞧“之乎者也”。

  (三)理解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的因素是什么呢?同学们默读第二,勾

  画出相关语句,说说痛的原因是什么?(生读书)

  生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只高兴去了,浪费了大好时光,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痛。

  师:不错,选几个字来说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板书)

  师:那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大家齐读第三段。

  生3:“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作者看到古人对生死产生感叹,自己感到悲伤,想到后来人也会因生命

  短暂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

  (板书),所以感到悲伤。由个体的感受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命运,就悲从中来,而不仅仅是痛了。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

  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痛”的含义,先看一下当时的背景。(PPT:时代背景,教师边读背景边解释。)再回过头来读课文,其实在课文里我们是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影子。(学生老师一起读出这些句子。)看来作者的痛和悲都是有针对性的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他们一样

  吗?同学们再回读全文,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你的认识,并说说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生:快速浏览全文,勾画相关语句。

  师:这一次的阅读是要上联古代的背景,还要联系我们的现实,是一次心智的锻炼,同学们不要错过这机

  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谁先来?

  生1,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作者在第一段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说自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信

  可乐也。”这说明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和东晋的那些士人的生活态度不一样。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现

  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生3:作者说“一死生”是“虚诞”,“齐彭殇”是“妄作”,说明作者不同意当时士人的观点。他是积

  极的,珍爱生命的。

  生4:“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

  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从这些句子里我认为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有所作为,不能虚度

  光阴。

  师:这位同学的感悟让我们想起保尔·柯察金说过的一段话,还记得吗?(师生齐诵):“人最宝贵

  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那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让我深受启发,王羲之的快乐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他的痛,不是痛苦,

  该是一种痛惜;(板书)他的悲叹更是对生命的热爱,正是因为这种清醒的认识,才让他艰苦磨炼,终成

  一代书圣,定官至右军。他的悲叹不等于悲观,他是悲而有为。(板书)这种思想在东晋无疑是一缕清风,

  冲击着士风。有着积极的影响。

  师:我们再回到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再来看这幅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那同学们说,

  他的文章呢?

  生:文章也是如此。写景部分飘逸,二三段有力量。

  师:很幸福的一件事是,同学们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了。是的,第一段那样的清新飘逸,第二三段,写感

  慨又是这样的深沉厚重,启人心智,让我们懂得了,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可以增加它的宽度和厚度。

  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师:最后,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5-26

《兰亭集序》教案09-11

《兰亭集序》赏析08-22

《兰亭集序》翻译04-01

《劝学》课堂实录10-26

读《兰亭集序》有感 01-23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03-11

《兰亭集序》译文及注释11-16

《兰亭集序》文言现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