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7 16:14:43 高二上册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一

  首先,缩小课堂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

  《动物游戏之谜》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有着它自身特有的优势。文章思路很清晰,列举的动物游戏的现象非常有趣,语言也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学生在阅读上没有什么障碍。那么这堂课学生最应该学什么?经过认真思虑,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领悟科普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但是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要完成这三个目标明显过于困难,要使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就必须要缩小教学目标。经过再三斟酌,我将教学重点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因此,一节课都是围绕这一个目标来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小了,教学重点就突出了,教学实施也就更顺利。

  其次,精心设置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动物游戏之谜》这篇文章是在列举了各类动物游戏现象的基础上,引发了“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一疑问,而后通过各种假说来解答这一问题。动物游戏这种现象生活中多有存在,因此我就精心挑选了两幅有趣的动物游戏的图片,用幻灯展示给学生。同学们对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给动物游戏加入“语言”,更增加了动物游戏的趣味性。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提出一个疑问:动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表现?从而导入新课。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导入为整堂课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和谐轻松是这堂课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设置好教学内容的梯度

  为了使教学进行顺利,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梯度做了安排。由基础字词的检测到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整体感知,再到文章重点部分的精读,最后围绕精读部分做了拓展延伸,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各环节紧密相联系,并且始终围绕一个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由于教学各环节层层深入衔接紧密,教学过程进展的很顺利。

  第四,有效的转化教学资源

  学生的思维是多样的,对于一个问题,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特殊的学科,答案更是新奇而多样。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做适时的变通,尽可能的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这次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仍未圆满解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一问题,这一事实对你有何启示?对于这一问题,多数同学的结论是“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个同学站起来只说了五个字——要善于观察。这一答案跟我的预想稍微有点偏离,但学生有表述观点的欲望,我们就要给他以鼓励,对于这种不善于表述自己观点的学生,尤为如此。对于这一回答,我从他的思维角度,以反问的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阐述:你是不是觉得专家无定论说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观察?他非常肯定的点了点头。我也就随机说到:“很好,善于观察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基础。”这样一来,既鼓励肯定了这个学生,同时又对这种突现型教学资源做了迁移利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堂课整体课堂氛围很好,但不足也有。

  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偏差。对于科普文说明文,语言教学应该是一个重点,这一点在目标中已有体现。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对语言品析不感兴趣,怕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课堂气氛低沉,因此,将本课的语言品析作为了下半节课的内容,而课堂的后半节课多用来拓展迁移,想以此训练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但由于拓展过宽,也使这堂语文课有点偏离文本,显得不够充实。这是本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

  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上出语文课本身的特色,将能力提升和文本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达到和谐和统一,将是我在今后语文教学中要继续思索的`一个问题。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二

  这是我在教《动物游戏之谜》时一个精彩的案例,本案例始终围绕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进行。培养学生以移动计算设备为工具进行学习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能力,促进移动学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拓展移动学习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利用移动设备技术来扩充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体现在:

  1。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巧妙的运用移动学习较好的扩充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 。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3。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适时的调整课堂思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努力形成“对话——互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的如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三

  今天用了一节课讲授《动物游戏之谜》一课,作为科普文单元的第一课,略有收获及教训,特反思如下。首先,预习比较到位。在整体感知环节基本没有遇到困难,早读给了一节课时间预习,预习的问题也可很简单,划分层次,概括内容,理清思路。尽管在划分层次这一步上,学生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将第三段划归第二层,或者第二层划至第十段,或者最后一段单列一层,这些都是不太准确的,但在经过提问多名学生以及引导之后还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按照逻辑顺序,提出问题(动物存在游戏行为)——分析问题(动物游戏的种类)——解决问题(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划分层次很简单。这告诉我一点,带有问题的预习是比较有效果的。其次,关于把科普文语言准确严谨这一点当成重点来讲是正确的。学生的敏感度很高,当我用了题目做例子提示之后,很多学生都找到了不少关于准确严谨的地方。

  我设计的环节是,让学生从试题的内容上思考,这篇课文和哪道题的材料很像,学生很容易想到小阅读,然后想到小阅读出题很多是和语言准确严谨有关的,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寻找相关语句,效果良好。再次,整体感知的部分还是有所欠缺。学生在回答各种假说的根据的时候,很明显存在因为理解不到位而出现的表达不畅,表述不清,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比如关于“学习说”的理解,原文的表述是“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也就是说,黑猩猩在拿到棍子后会进行赶来赶去的游戏,会进行用棍子取挂着的食物的游戏,注意,不管使用棍子赶来赶去还是用棍子取挂着的食物都是游戏行为而不是学习之后的行为,而进行了这种游戏之后,黑猩猩在以后的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学生将之理解成黑猩猩看见人们用棍子赶鸭子学会赶来赶去,看见人们用棍子取食物学会用棍子取食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给时间让学生再细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后,学生找到的关于语言准确严谨的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是关于题目的,题目是“动物游戏之谜“,我认为加上之谜之后,更准确了,因为关于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科学家们各执一词,众口纷纭,并没有得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因此作者加了”之谜“一词,而学生主要从内容的角度考虑,他们认为,“动物游戏”和“动物游戏之谜”的区别在于,后者重点在“之谜”,而文章本身也是为了探索“之谜”的;

  另外,加上“之谜”后,显得有趣味性,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两点确实不只是准确能解释的了的。还有那个“近二十年来”,加上“近”这个词后,时间段模糊了,这里代表的反而是准确。其次,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词而忽略了句子,比如说动物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这个句子学生没有关注到,也就是说关于准确严谨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以期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课似乎没有教出深度来,不能不说这是遗憾的地方,这一点还有待加强和探索。

  人教版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四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假如学生进入这样的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能够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我想,《动物游戏之谜》这篇课文的教学基本上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生的智慧让我惊叹,课堂的生成让我惊奇,和谐的氛围让我感动。

  1、学生的智慧让我惊叹

  这节课,学生的智慧是在与学生平等的课堂对话中被唤醒被激活的。在平等的课堂对话中,每个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成果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其他学生的老师,成为老师的老师。

  整合处理信息,编成一道选正或选误的科普类练习题。对只参加过五次考试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做这类题的机会只有五次。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也是第一次。因此,让学生这样处理从文本中筛选获取的信息,应该说难度很大。课前,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讲了一篇科普类阅读练习题。可学生设计练习题的水平令人担忧。但是,经过点拨,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设题的技巧,能够抓住科普类文章语言的特点,根据老师的提示,把重点放在修饰限制语上。设计出来的练习题既能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情况。比如说特意抽掉“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最基本的”、“近二十年来”等修饰限制语,把错误的信息放在正确的信息中,让学生判断,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再比如把“结成”改成“形成”,检测学生对这一组近义词的掌握情况,体会科学用语的重要性。还有同学把“动物生态学家”改成“动物生物学家”,一字之差,语义大变。如果不特别细心,根本无法看出。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精神,它与本文倡导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自主阅读时,学生认真研读,仔细辨别,精微的语言现象都能捕捉到。小组合作讨论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或选正,或选误。他们在思考,在商榷,力争出一道严密的练习题,能够体现四个人的智慧。答疑解惑时,开动脑筋,及时商议,不时有惊人之语,时常闪智慧火花。

  2、课堂的生成让我惊奇

  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往往有预料不到的问题生成。比如,有一个小组提供的练习题正确答案为C项。被提问的小组也判断为C项,并且也阐述清楚了选C项的理由。下一小组提问即将开始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对C项答案提出质疑。认为此项答案缺少一个大前提。他还在文中找出依据,让同学们翻开课本,共同阅读这条信息所处的段落。这样一对比,师生都发现把C项作为练习题的答案不周密。我也惊叹这个学生阅读的认真,更佩服他大胆质疑的精神。

  再比如,有一个小组出题,有这样几个词语“对动物游戏行为的研究,还要更加深入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答案选定后,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这个答案也有问题,不能只研究“生活习性”,还有其它方面。他也请同学们看文本,确实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但学生异口同声地提出,备选项给的“生活习性”后有一个“等”字,那个学生挠挠头坐下。我反问学生,这个“等”的确可以代表没有列举的因素,但是,“等”字前须最少并列几个词语,学生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个出题的小组也明白设题的漏洞。

  这样的课堂生成使教学情境锦上添花,学生和老师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和谐的氛围让我感动

  六十余名学生济济一堂。自主阅读时,他们独立认真。合作交流时,书挨着书,头碰着头,不时,你用笔指指我的课本,我用手指指你写的信息。偶尔抬头一望,眼神交流,语言交流,心心相通,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被紧紧拴在一起。整个教室,穿着统一的校服,说着同样的普通话,一边读书,一边书写,一边讨论。站在讲台上发言的同学为坐在下面同学的争光,坐在下面的同学为讲台上面的同学加油。我能听到他们回答准确时激动的心跳,能看到他们设题缜密时自信的笑脸。整个教室如同温暖的花园,开着芬芳的智慧之花,一股股暖流在师生间悄悄流淌。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学生缺乏对动物近距离的观察,有关动物游戏行为的资料储备不足,加之课堂时间紧,最终有几个组没有机会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练习题。

  今后,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动物,多收集有关动物游戏行为的资料,利用自习时间交流,写一则短小精悍的科普小品文。注意用词的准确周密。

【高二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12-08

高二语文上册《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12-14

高二上册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教案11-21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08-17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04-15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08-31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的优秀教案11-25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教案范文04-15

《动物游戏之谜》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