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

时间:2025-04-26 12:15:56 秦彰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 1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坼""乾坤""戎马"等文言词汇

  学习律诗对仗手法,尝试创作对偶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如《春望》的"国破"与"城春"对立)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杜甫"诗史"笔法中的'家国情怀

  模仿《月夜》的对面着笔手法写作片段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安史之乱对唐代文人的影响

  探讨儒家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析《春望》"感时花溅泪"的移情手法

  难点:理解《石壕吏》叙事诗中蕴含的抒情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读其诗·识其人

  导入:播放《长安三万里》杜甫片段(2分钟)

  知人论世:

  时空定位:用地图标注杜甫漂泊路线(756-759年)

  出示苏轼评语:"杜诗颜字韩文,皆集大成者也"

  通读指导:

  范读《望岳》(配泰山日出图)

  学生分角色朗读《石壕吏》(老妇/官吏旁白)

  第二课时:解其意·悟其情

  文本细读:

  《春望》"破""深"二字炼字赏析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深度研讨:

  辩论:"朱门酒肉臭"是否过于直白?(联系白居易诗风比较)

  情境写作:假如你是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的日记

  第三课时:品其法·延其思

  群文比较:

  对比李白《早发白帝城》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分析同写喜悦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

  创意活动:

  "杜甫朋友圈"设计:选择三首诗配图发文

  为《石壕吏》设计剧本分镜(重点表现"夜捉人"场景)

  四、作业设计

  基础题:赏析《月夜》"香雾云鬟湿"的镜头感

  拓展题:调查本地历史名人遗迹,模仿杜甫怀古诗写作

  实践题:录制配乐诗朗诵,注意把握"沉郁顿挫"的节奏

  五、教学资源包

  微课视频:《十分钟看懂安史之乱》

  拓展阅读:冯至《杜甫传》选段

  可视化素材:唐代两京沦陷前后人口对比图

  六、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朗诵感染力、讨论参与度

  过程性评价:诗歌批注作业(要求至少3处旁批)

  成果展示:原创杜风格律诗评选(最佳作品刻印在班级诗集)

  七、教学反思预设备注

  需关注学生对战争诗歌的情感接受度

  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疑问:"杜甫为何不反抗?"

  差异化指导:为古诗积累薄弱学生提供意象解读手册

  本教案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通过"读-解-品-延"四阶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诗圣的精神世界。特别注意将单篇教学置于文学史坐标系中,培养学生建立文本互涉的阅读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坼""乾坤""戎马"等文言词汇

  学习律诗对仗与押韵规则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意象分析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比较三首诗反映的社会变迁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中"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尝试用现代散文改写《春望》场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认识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析《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意象系统

  难点:理解杜甫诗歌"诗史"特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登高望远识杜陵

  导入:展示泰山实景图与《望岳》诗句拼图游戏

  初读感知:

  用地理课件标注"齐鲁青未了"的视野范围

  学生绘制"阴阳割昏晓"的光影示意图

  精读探究:

  小组讨论:"会当凌绝顶"与"一览众山小"的哲理关联

  对比李白同题材诗歌,体会杜甫写景的写实特征

  第二课时:乱世悲歌析诗史

  情境创设:

  播放安史之乱纪录片片段(2分钟)

  分发唐代长安城舆图,标注"烽火连三月"的军事路线

  文本细读:

  圈画《春望》中"破""深""溅""惊"四个动词的炼字艺术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战乱中收到家书的杜甫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白居易《长恨歌》片段,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达差异

  第三课时:史诗互证悟情怀

  跨学科整合:

  结合历史课本"府兵制瓦解"内容解析《石壕吏》

  统计学活动:统计诗中人物关系的数量词(一何、三男等)

  深度学习:

  绘制三首诗的时间轴线(735-759年)

  撰写微评论:从"岱宗夫如何"到"独与老翁别"的杜甫心路历程

  作业设计:

  基础题:整理三首诗的典故出处

  实践题:拍摄"现代版春望"主题摄影作品

  挑战题:为杜甫设计微信朋友圈(需引用诗句)

  四、教学资源包

  多媒体:唐代疆域变化动态地图

  教具:仿唐"急脚递"文书(模拟石壕吏征兵令)

  拓展阅读:《叶嘉莹说杜甫诗》节选

  五、教学评估

  形成性评价:课堂即兴创作对联(上联:烽火三月家书抵万金)

  总结性评价:以"我读杜甫的青春与沧桑"为题撰写短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教案】相关文章:

《登高》全诗杜甫赏析10-19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06-24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06-14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2

初三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优秀10-24

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10-08

杜甫《龙门》古诗全诗赏析03-20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热)06-14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精品]06-14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