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蜡烛》教学实录

时间:2021-08-13 19:26:15 八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蜡烛》教学实录范例

  《蜡烛》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蜡烛》教学实录范例

  (学生陆续进入教室,教师轻轻地和几个同学交流,了解他们是哪个班的,《蜡烛》这篇略读课文讲过没有。)

  师:同学们安静一下。早就听说咱们济水一中的同学博览群书,非常有才,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部经典叫《易经》?

  生:听说过。

  师:《易经》是讲什么的?

  生:(笑,小声说)算卦的。

  师:有同学说是算卦的,对,《易经》可以算卦,但如果仅仅用来算卦,那可真是大材小用了!它可是中国所有哲学思想的源头。老师也非常喜欢《易经》,读了之后有很多感悟,比如,老师发现,外国人一次只说一句话,但中国人由于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一次说两句话,大家信不信?

  生:(摇头)老师,人都是一样的,不信。

  师:举个例子,中国人嘴上说“礼让为先”,心里说“当仁不让”;嘴上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心里会说什么呀?

  生:胜者王侯败者寇。

  师:对了,如果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以作为中国人,咱们应该感到很自豪。咱们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给后世留下来的都是经典。学习语文也是这样,我们要认真思索,透过语言文字看到它背后的深意,只有把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学好了,将来我们再去读一读懂老祖宗的经典,才真正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才的人!

  (反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就成功的把自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接纳自己,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从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易经》入手,随意交谈,不仅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和紧张感,而且让孩子们很快地接纳了自己。)

  一、导入课文:

  师: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姓张,大家可以称呼我“张老师”,现在开始上课。(师转身板书课题:蜡烛)

  生:(翻开课本)

  师:在被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把自己珍藏了四十五年的结婚花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的坟头,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

  (反思:总觉得此处导入有点多余,介绍过自己之后直接让同学们概括课文内容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整体感知:

  师:(稍停顿)刚才我问了几个同学,都说课文讲过了,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济水一中同学的水平到底有多高。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吗?

  生:知道!

  师:回顾一下。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非常棒!现在开始,两分钟之后,我们找同学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开始浏览课文,思考。)

  师:好了,现在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1:课文写的是在贝尔格莱德战场上,一位老妇人为战死的士兵……(说不下去了)

  师:(微笑)这位同学是哪一组的,谁是组长?来帮帮他。

  生2:(举手)我是。我认为课文写的是在战场上,一位老妇人为战死的士兵挖墓立坟的事。

  师:是哪个国家的老妇人、那个国家的士兵?

  生2:南斯拉夫老妇人,苏联士兵。

  师:你再完整地说一下。

  生2:课文写的是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掩埋牺牲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师:好,两位请坐。这篇文章写的是苏联解放南斯拉夫时发生的故事,大家一定要把概括完整。同学们既然学过课文了,能不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生:(在座位上小声议论,但是无人举手。)

  师:(目光巡视全班)这位女同学想回答,你来说。

  生:应该是在反法西斯战场上,一位老妇人不顾枪林弹雨掩埋红军烈士的遗体的故事。

  师: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与士兵的深厚友谊。

  师:(补充)并且这种友谊是超越了国界,情同母子的。

  (反思:小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用“考考大家”的方式对一篇讲过的课文重新进行整体感知,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解读课文:

  师: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感动,我想大家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好吗?

  生:好!

  师:大家以前读书做过批注没有?

  生:做过。

  师:那好。接下来,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段落或句子让你感动,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下来,并在旁边作批注。每人至少找出一处让你感动的地方,现在开始。如果你做完的话,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师走下讲台,看同学们的批注情况,并随时指导。)

  师:大家做的批注可以使让你感动的理由,也可以是你想对老妇人说的话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批注。

  生:(认真在文中作批注)

  师:我看同学们都批注完了,现在大家可以把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能不能让他也感动。

  生:(兴致盎然地交流)

  师:(参与到几个小组的交流中,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你们平常是怎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生:举手发言。

  师:愿不愿意换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生:(摇头)没想过,哪一种方式啊?

  师:上台展示。

  生:(胆怯)不敢。

  师:(笑)可以挑战一下自我嘛。

  生:(点头)可以试试。

  师:同学们可以停下来了,(有同学已经举起了手)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别急。刚才大家交流的时候我问了几个小组的同学,你们平时都是举手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今天想不想换一种新的展示方式,挑战一下自我?

  生:想。(声音有点迟疑)

  师:(微笑)刚接触一种新事物,有点排斥?现在哪个小组先上台展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1:举手。

  师:好,这位同学,请站到前面台上展示,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或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理由。来,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全班同学鼓掌)

  生:我们是一组展示。

  师:(一愣)一组? 不错,很有团队精神!请!

  (反思:刚用一种新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孩子们可能有点不适应,此时的表扬可以激发他们展示的勇气和信心。)

  生:(全组上台,展示。)

  生1:我读的是第24页第28段。“做好了坟堆之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那支蜡烛,她珍藏了45年,一直舍不得用,说明蜡烛对她来说很重要,但是今天,她却要把蜡烛点在那个苏联红军的坟头,说明她对苏联红军的情谊之深。还有,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可以看出当时那种环境气氛的肃穆。

  师:你的表达很流畅,批注也很到位。

  生2:第43段。“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从“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可以看出结婚花烛是她的心爱之物,但她还是把蜡烛点在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苏联青年的坟头,足以说明她和苏联青年的情谊。

  师:完整的说,是“她和苏联青年的情谊之深”,对吧?(生点头)

  生3:23段。“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她衰老,所以她的动作非常迟缓,一共不到十步的路,她坐下来休息了三次,说明她也是为了让苏联红军的尸体得到掩埋,付出了很多。

  师:嗯,她为了掩埋苏联红军的尸体,确实付出了很多,这组同学表现非常的棒!请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生:(生鼓掌)

  (反思:学生说“尸体”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个失误,及时给学生纠正:“苏联红军的遗体”,但遗憾的是自己紧张之下也跟着说“尸体”,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师:经过这一组的展示之后,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议。

  生:什么提议?

  师:一组上台展示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应该怎么样?

  生:认真听。

  师:对了,我提议大家认真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很高的素质和修养,早就听说咱们八五班同学的素质很高,相信大家会做得很好。现在轮到第二个小组展示,哪个小组来?

  生:(迟疑)

  师:哦,不要看别人,要有个性——你们组。(一个同学代表)

  生:我非常喜欢第23页的23段。“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也许有一小时。”我从这段可以看出老妇人虽然很衰老,但她还是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冒着枪林弹雨,费尽周折地把苏联战士拖进了弹坑,为他埋葬,体现了苏联红军与南斯拉夫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师:我觉得你的语言真好,文中就这么几句话,你就批注了这么多,非常棒!

  (反思:表扬性的语言单一。)

  生:(鼓掌)

  师:还有哪一组呢?我见有的小组也是跃跃欲试……

  生:(转过脸指着一个男生)让他去。

  师:(微笑)为什么你不来呢?

  生:他是自愿代表我们组的。

  师:那好,你请。

  生:第26页的第41段。“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这段主要是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可以体现出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又对正在为他们赶走法西斯的苏联红军的敬意,从这可以看出他们不分国界(的情谊),同时和死去的苏联红军情同母子。

  师:他们这种感情超越国界,情同母子,好!

  生:(鼓掌)

  师:有的同学就情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当观众?能不能咱也当一当演员,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展示的都是男同胞,女生呢?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个女生举手)好,你来。

  生: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22页第15段,“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杆栏(栏杆)拦在她面前,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杆栏(栏杆),走进了方场。”从这段可以看出这个老妇人虽然很衰老了,但是她很勇敢,在炮火的不断打压下,她仍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接近那个苏联战士,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那种敬意。

  师:为了掩埋红军烈士,不顾自身的安危,是吧?还有吗?(生摇头)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在小声议论,是不是她在读书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哪个词读错了?

  生:铁栏杆,不是“铁杆栏”。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还有哪个同学喜欢这一段?能不能再给大家读一下?(无人举手)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愿不愿意听?

  生:愿意!(鼓掌)

  师:有感情的读。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还有没有同学愿意展示一下,或者哪个小组?就像第一个小组那样,非常有团队精神?

  (反思:课堂上,教师适时的示范朗读是必要的。如果在读完之后及时给同学们以朗读指导会更好。)

  (一个小组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