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7 18:34: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除法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教学设计汇编15篇

除法教学设计1

  1、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教学内容:

  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一)

  ——商大于1

  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2.4÷4=5.6(千米)

  5.6

  4)22.4

  20

  24

  24

  答: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实际的问题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出除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3、能用得出来的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4、通过自己观察、猜测、验证得出简便运算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简便运算的算理且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自己得出简便算法,且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进行计算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我们前几课所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进行了两次平均分)

  2、能举个例子吗?(生举例)

  1、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我们来看看这个应用题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呢?

  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只,现把360克防病药粉掺入饲料喂养。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2、汇报:(1)360÷6÷6 (2)360÷(6×6)

  =60÷6 =360÷36

  =10(克) =10(克)

  二、展开

  1、观察两种解法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猜测:根据360÷6÷6=360÷(6×6)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发表意见:“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连续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

  3、验证: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这样呢?你能举几个例子来验证吗? 生举例子验证

  得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是正确的。

  4、用处:我们所观察出来并经过验证的规律有什么用呢?

  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

  5、应用:用上面的规律算一算。

  280÷35 360÷45

  (1)独立做、个别板演。(可能有这样不同的意见)

  280÷35 280÷35 360÷45 360÷45

  =280÷5÷7 =280÷7÷5 =360÷5÷9 =360÷9÷5

  =56÷7 =40÷5 =72÷9 =40÷5

  =8 =8 =8 =8

  (2)全班交流:板演的小朋友说自己的想法。

  比较这几种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用这样的方法来做跟以前的比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针对上面的这几种做法你还有什么想说呢?

  (得出:分的时候怎么简便就怎么分)

  6、试一试:700÷28 256÷32

  独立做、个别板演。

  7、小结:今天学了什么?采用怎样的简便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这样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都可采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呢?(两位数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

  像这样的题目除数是两位数时可以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时有时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40÷(9×4) 620÷5÷2

  420÷(14×6) 270÷45÷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0÷35 630÷18 486÷54 600÷24

  集体做、校对。

  3、提高练

  480÷(□×□)=480÷20÷6

  750÷□=750÷25÷3

  560÷□=560÷□÷□

  四、 课堂小结:谈收获,质疑。

  课题: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P48—P49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或利用计算器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镇中心学校为方便学生就餐特开设了学校餐厅,提供了一些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1、点菜;

  师:“你想吃哪些菜呢?可以选择其中的三种,直接在它们的编号上做记号,点好的可以向我示意。”(出示多媒体课件:菜谱)

  师:你在点菜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什么?(请学生口答)

  师:大部分同学在点菜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点的菜。服务员告诉我们这家菜馆正推出一个特色服务,向每位顾客提供一份家常的营养成分表。(出示多媒体课件:成分表。)你从中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畅所欲言)

  师:请你利用这张营养成表,估计一下你刚才点的三道菜的热量总和、脂肪总和和蛋白质总和分别是多少?(请学生说说三道菜的营养总和。教师要相机板书。)

  师:那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出示多媒体课件:营养学家)

  2、了解营养成分。

  师:营养学家的话中“不低于”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例子吗?“不超过”呢?

  教师板书:

  不低于2926千焦

  ≥2926千焦

  师:热量对我们有什么用处(热量除了给人在从事运动,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外,同样也提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等等)

  师:脂肪呢?(脂肪食入以后通过代谢转化为热量供人体使用,或转化为体脂存储于脂肪细胞中。当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期超过人体活动所消耗的热能时,多余的热能将转化为体内脂肪,存储于脂肪细胞中。)

  师:蛋白质呢?(它能使我们具有抵抗力,少生病。)

  3、科学配菜。

  (1)适时指导:如果你的配菜方案不符合标准,准备怎样调整?(将超标的调低,将不足的调高。)(教师以其中的一个方案为例进行指导)

  4、实践活动。

  1、提出分组讨论问题:

  如果让你搭配,你能配出多少种合格的午餐菜肴来?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7人为宜每组选一名负责人,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组织和协调工作。小组成员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学习水平差异等。(分组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完成)

  3、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可巡视班级,检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知道并相应的调整课堂计划。

  4、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本小组其他成员适当补充。各小组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

  5、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给出解答。(不必要求学生列出所有的搭配方案。)

  师:从统计结果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如:蔬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较底;晕菜点得多的方案脂肪含量接近50克;热量一般都在3200千焦以上)

  小结板书:晕素搭配,营养均衡。

  5、调查统计

  1、分发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请各组同学根据上表,在全部的方案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5种方案。

  2、分发统计表格,请个小组统计分析后填写。

  3、师生根据调查统计的信息,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全班同学同学最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4、多媒体展示统计信息,请同学根据上面展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2)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教师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给学生以启示。)

  5、教师巡视班级,了解学生的调查统计情况及相关的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6、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相互讨论,给出问题的解答。

  思考题:

  了解一下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全课总结:同学,通过今天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大家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更多的有关事物营养成分的知识,为自己搭配更为丰富的营养午餐。(出示多媒体课件:相关画面。)

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商中间、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2、估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除法(课本第13~15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及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算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口算除法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主题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出示卡片)

  4÷26÷39÷312÷4

  35÷724÷645÷921÷7

  (2)口答:

  240里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是()个十。

  3000里面有()个千,也可以看作是()个百。

  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节课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1)和(2):(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1)摆一摆:

  老师拿出来6捆小棒,要求学生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学生自己分小棒)指名演示后,教师将实物图贴在黑板上。

  问:你分的小棒和黑板上的一样吗?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捆?(每份是2捆)

  问:6捆小棒是多少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是多少根?(6捆小棒是6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2)算一算:师问:怎样写算式呢?(60÷3=20)

  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小棒,60÷3得20你是怎样想的呢?(60除以3,可以看成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教师板书:6个十,2个十)

  出示:80÷2,90÷3让同学说说口算时怎样想,再说出得数。(指名说、互相说)

  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语言说一说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应该怎样想,怎样算。

  (1)想一想:

  600÷3应该怎样算?6000÷3又应该怎样算,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指名学生说出推想过程和得数,教师将板书写完整。(同桌互说你是怎样想的,得多少)

  1、教学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1)让学生读算式:60÷3600÷36000÷3师:除法跟乘法一样也有两种读法。例如:60÷3可以读做“60除以3”也可以读做:“3除60”。

  (2)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读600÷3和6000÷3。提问:这两种读法的`区别是什么?引导小结:先读被除数时就读作:“除以”;先读除数时就读作“除”。

  (3)用两种方法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再口算。40÷2500÷58000÷2

  4、教学例1(3):出示口算题69÷3

  (1)出示思考题

  6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一?口算时应该怎样想?除得的结果是多少?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题议论议论。

  (3)让每个学生摆出6捆小棒(每捆10根),再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实际分一分。(同桌可以商量)

  (4)教师将相帮图贴在黑板上,指明学生对着实物回答上面的几道思考题。教师做必要的讲解、纠错。

  (5)师让全班学生写出算式结果,教师将例题书写完整。

  (6)要求学生看着算式口述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

  (让学生个人说、互相说、在全班说)

  (7)新知识练习(先思考、再口算、独立完成)

  a)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8÷236÷355÷5

  b)写出除法算式,再口算出得数。96除以34除48

  2、思考:690÷33000÷64500÷9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最后集体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用两种方法读算式再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算。

  90÷3=80÷2=15÷5=270÷9=

  150÷5=2700÷9=900÷3=800÷2=

  3、完成《作业本》练习。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除法的练习(课本第15页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60÷3=40÷2=150÷3=270÷9=

  160÷4=2700÷3=900÷3=1000÷2=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

  三、补充练习(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1)独立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2)互相交流算法。

  (3)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四、巩固练习

  1、出示问题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确定解体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课堂评价

  你觉得口算除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 ÷ 2 = 5 10个海螺

  15 ÷ 3 = 5 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 )× 2 = 4 4 × ( ) = 12 3 × ( ) = 6

  三( ) 十 二 ( )× 4 = 20 2 × ( ) = 8

  ( )五 二 十 五 二( ) 十 二 二( ) 一 十

  5 × ( ) = 15 ( ) 三 得 九 四( ) 十 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 ÷ 7 =( ) 8 ÷ 2 =( ) 18 ÷ 9 =( ) 24 ÷ 6 =( )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 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 过探究过程,使 学 生 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 : 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除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能根据道乘法算式列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初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类推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对问题解答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教科书82页挂图引出问题

  请学生把图意说一说。然后分角色说出……

  长颈鹿:春天到了,南方的'小鸟又回来了,我要为他们准备几间房子。

  小鸟:谢谢您,长颈鹿大伯我们回来42只小鸟,您要给我们几间房子?

  2、 学习新知

  (1) 用6的口决求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42只小鸟如果每间房子要住6只,需要准备几间房子?

  生:7只,……

  师: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42里面有7个6,所以是7只。……

  师:怎样列算式?用哪句口决?

  生1:6乘以7等于42,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2:42除以6等于7,口决:六(七)四十二。

  生3:42除以7等于6,口决:(六)七四十二。

  师:到底是几只,哪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生:第二位是正确的,应该是7只。

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 地上有几个蘑菇?

  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 (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 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0÷3=0

  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

  0÷4=0 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

  (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

  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 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

  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 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

  6、教学一般写法 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 421÷7

  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

  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习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习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习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除法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棒、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操作和有趣的习题,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并喜欢数学。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运用表内乘除法进行计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有关乘除法问题。本节课课前已经让学生准备学具和预习,已经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继续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还要让学生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口算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表内除法了,并且学的非常棒,老师这里有几道没有写得数的除法口算题,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一下,读算式并直接说出它的得数。(鼓励)

  2.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喜欢吃草莓吗?儿童节到了,有一个班的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个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个草莓,可以摆几盘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6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是不是像屏幕上这样分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请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黑板示范)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强调单位的书写、算式每个部分的名称)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在摆果盘的时候发现原来有7个草莓,现在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呢,请同学们再次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7根小棒,每两根分一份,能分几份呢?(巡视指导)

  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不能摆到盘子里?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师:我们把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2)平均分时有剩余,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再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写在练习本上。(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示范)

  生:学生写出除法算式。7÷2=3(盘)……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学生汇报。(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师: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剩余一个”

  (3)通过习题巩固认知

  p60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观察课件,找出规律

  有的同学用小棒摆出了这样的规律图,请你接着写出13根,14根,15根的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除数都是多少?

  余数都是多少?

  余数可能是4吗?余数可能比4大吗?

  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3)拓展---摆五边形,三角形

  2.通过习题巩固认知(课件)

  (四)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除法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通过比较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用9根小棒摆图形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法的意义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学习数学的好朋友――小棒。围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那9根小棒最多可以围几个这样的三角形?

  1、学生利用小棒实际操作。

  2、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3、说说9÷3=3(个),这个算式每个部分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师:数学中还有很多的平面图形,你们想围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1)出示: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小组分工利用9根小棒操作,并把操作的结果记录成表格。(表格包括几边形、搭几个,还剩几根)

  (3)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围的?

  2、在分类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根据剩下小棒的根数,把这四种情况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2)说说剩下的小棒还能围成要围的图形吗?为什么?

  (3)以正方形为例,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板书规范写法:9÷4=2(个)……1(根)。

  (4)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9、4、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小棒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教师板书:余数)

  (5)有余除法的读法:9除以4等于2(个)余1(根)。

  (6)用算式表示其余的两个。

  3、比较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揭题。

  观察3个算式和9÷3=3(个)有什么不同?(平均分有剩余)

  师:由于平均分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师:刚刚我们用9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剩余1根。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如果我们一个一个正方形地摆下去,你们想一想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剩余,没有剩余)

  1、猜一猜,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下几根?

  2、摆一摆,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出示要求:

  (1)每组都有一个磁板,磁板上有一个数字,这个数是几,就请组长拿出几个小棒。

  (2)用小棒在磁板上摆出正方形,看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看有没有剩余,如果有,剩下的小棒也要摆在磁板上。

  (3)根据你们摆小棒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

  板书:除数余数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二)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反问: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练习巩固

  1、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2、有一堆小棒,每几根分成一份,分成了5份,还剩4根,这堆小棒可能有几根?把结果填在下面的括号内。()÷()=5(个)…4(根)(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判断下列算式中哪些没有余数,哪些有余数。

  15÷7 16÷8 30÷5 13÷6 8÷3 28÷4

  (二)里最大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6=7…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除法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2.质疑: 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1. 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 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 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 (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 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 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 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

  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1)17个☆,2个2个地圈。…………

  四.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 猜一猜: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五、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除法教学设计13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平坦联校前庄中心小学白海萍

  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1、2题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初步掌握试商。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与自学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学生每人准备15根小棒,尺子、白纸等学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出示“迎国庆,学校打算用15盆郁金香花来装扮校门口”的主题图)

  提问:如果由你来设计摆放这些花,你打算怎样摆这些花呢?请同学们用15根小棒代替15个花盆,动手摆一摆。

  设计意图:此环节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答案的自由性,以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和兴趣。然后给学生自由摆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摆,每堆几个,摆怎么样的图案。在摆设过程中,学生会深切地感悟到原来在生活中分东西时,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啊,如果规定了每堆的数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沿着老师铺好的路走下去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课堂真实的生成。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认识余数

  提问:刚才同学们动手摆了15根小棒,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你摆的结果吗?先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预设

  1、没有余数。

  提问:15盆花摆完了吗?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呢?

  15÷3=5(堆)这个5表示什么?这个除法算式中15、3、5分别叫什么?设计意图:复习表内除法的知识,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预设

  2、出现了余数

  提问:算式怎么列?这样摆,最多可以摆几组?15盆花摆完了没有?还多几盆?多的1盆摆到第一堆中,可以吗?这剩下的1盆,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根据操作实践,学生自由地取名,加深对“余数”的印象。

  提问:这个余数写在哪儿呢?(让学生先说一说)

  讲解:我们在商的后面点上6个小圆点,然后写上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出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习这个内容后同学们要知道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是怎样产生的。

  2、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产生

  提问:这里商7表示什么?余数1表示什么?(板书单位名称“盆”)

  谁能来读一读这个算式?15除以2等于7组余1盆。

  当我们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能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多余的数产生,这个数被称为余数。提问:还有其他摆法吗?

  这样摆的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最多摆了几堆?摆完了吗?还多几盆?这种摆法可以怎样列式?在除法算式中,它们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课件随机展示其他各种情况并请学生列出算式。15÷6=2(堆)??3(盆)15÷7=2(堆)??1(盆)15÷8=1(堆)??7(盆)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每堆摆的数量不一样,因此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学生摆小圆片的过程中,让两种结果的'学生都有发言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知道了摆法的多样性,并借助可感知的学具明白了余数的由来。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问题,在重点内容“余数”部分进行有效开放。

  引导学生看算式:15÷8=1(组)……7(盆)提问:余下7盆,这么大的余数,对吗?

  讲解:由于8盆为一组,7盆不够组成一组,就成为余数了。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辨析余数产生的原因,为理解下一课时内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埋下伏笔。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A、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个,还剩()个。B、有28个面包,每6个装成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C、手工兴趣组有36人,如果每4人为一组,可以分成()组,还有()人。

  设计意图:强调28里最多有几个6,为试商做铺垫。第三题为一陷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学生产生不良的思维定势,进一步理解“刚好被除尽就没有余数”。

  (二)学习除法的竖式

  1、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

  讲解:除法算式有时刚好被除尽,有时会有余数。正因为除法的这一特点,使除法的竖式也与众不同。这就是今天的第二个知识点:除法的竖式(板书课题)学习这个内容后,同学们要能用除法竖式计算。

  提问:15÷2=通过摆,我们知道了这种摆法的结果。大家知道吗,它也可以用除法竖式来计算。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竖式该怎样列?

  讲解:先写被除数15,接着写除号。除号很特别像什么?然后在被除数的左边写除数。

  提出问题:商和余数又该写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自学(看书第51页)

  学生自学后回答,师板书。

  提问:15的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14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到的?余数写在哪里?它表示什么?是通过怎样的计算得到的?

  请学生指竖式:15盆花,每堆摆2盆,最多能摆7堆,还余1盆。这就是除法的竖式。

  提问:你能指出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对这个竖式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形式。必须对其算法和各数表示的含义有正确并深刻的认识。借助具体的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竖式中的被除数、除数虽然位置比较特殊,但学生能很好理解。最难的一步就是被除数下面的数为什么要写?它表示什么?为什么乘后还要再减?这一连串的疑问

  如果是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点。所以适当改变顺序,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竖式教学,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除法竖式这一写法了。即时练习:笔算38÷8。学生独立完成在纸上提问: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2、学习整除除法竖式。

  (1)以15÷3、15÷5为例。请学生任选一题自己尝试练习,完成后同桌交流:竖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提问:被除数下的15表示什么意思?0是怎么来的?即时练习:35÷5

  引导学生观察例

  1、例2,这两题竖式最大的不同点在哪?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第一层次:基本练习。

  1、“商是几?写在哪里?”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口答,并说一说试商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试商。

  2、“做一做”两道题。

  设计意图: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我是小医生。

  提问:说说错在哪?第二题中除数和余数都是3,错在哪里?那么余数和除数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第二层次:发展练习

  1、猜一猜、算一算。第35个图形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2、“()÷6=()??(),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设计意图:开放题,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

  四、课堂小结

除法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

  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

  谈话:10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

  练习纸内容:10枝铅笔,每人分()枝,可以分给()人,还剩()枝。

  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

  5

  2

  ——

  3

  3

  1

  4

  2

  2

  ……

  ……

  ……

  [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

  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10枝铅笔,每人分3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10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摆一摆、填一填。

  谈话:(出示11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个△平均分成2个,每份()个,还剩()个。

除法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除法教学设计04-15

《除法的验算》教学设计06-07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06-23

《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04-17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05-2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3-23

《口算除法》教学设计【通用】04-13

(必备)《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0-27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10-15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精选16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