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9 07:47: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两茎灯草》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篇文章,它节选自清代讽刺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儒林外史》给明朝以南京为中心的士林们画了幅肖像,可以说是明朝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种种人物。其中《两茎灯草》出现在书中的第五、六节,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那伸出的两根手指被誉为人物描写的“千古绝唱”。教材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对《两茎灯草》这篇课文的学习,达成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求: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很多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严监生这样的人,自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没有阅读过《儒林外史》,对文本中彰显出来的讽刺意味也就没有实现移情、联想、感同身受的可能。因此在教学时一是要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三是要实现从一篇到一本,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和认知体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新的知识,提升文化修养。

  图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通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自此、已后、登时等词语在白话文中的意思,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2、品读细节,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3、同类迁移,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疏通文意,初识严监生。

  导学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说片段,齐读课题——《两茎灯草》,它选自古白话小说《儒林外史》,因为是古白话,有些字词的意思难以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词并做记号。

  交流中互相解惑

  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的?

  明确:借助文中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扩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导学二: 这篇课文当中塑造了一个读书人的形象,这个人叫——严监生。正音“监”,读第四声。借助课后注释,释义“监生”。明清两代指在国子监读书或者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比如还有进士、贡生、举人、秀才之类。

  二、紧扣细节,了解严监生

  (一)找标志性动作,想象品读。

  之所以会有这篇课文,是因为严监生做了一个动作,一个什么动作?课文是怎么描写他举起这两个指头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多媒体出示)

  1、指名读

  2、齐读

  3、严监生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从哪里感受的?

  (总不得断气)

  4、一个人到了临终之际,却还要伸着两个指头,肯定是有心愿未了。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生命弥留之际,如果还有什么事使你挂牵那会是什么?

  5、可是当严监生举起这两根指头的时候,人们又是怎么猜测的呢?

  生说师总结:

  大侄子: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二侄子: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奶妈: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师:猜的也都是人之常情,但也有让人疑惑的地方:舅爷难道不是亲人?这就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了,舅爷在生活中担负着什么样的角色?老师查阅了资料,在汉族传统中舅舅为大,在对待所有姻亲关系中,享有不同的地位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母家和外甥家庭重要事务的处理上,同时民间还有着“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天上老鹰大,地上舅公大”的谚语,由此可见舅舅和舅爷的地位以及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南方尤其江浙一带,舅爷就是帮着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

  (二)找细节描写,对比品读。

  1、大侄子,二侄子猜对了吗?奶妈呢?面对迟迟不对,严监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多媒体出示)

  2、对比品读,鉴赏文字。

  1)指名读这三句话(老师读三人的猜测)

  谁来读读这几句话?师点评。

  2)对比写法,鉴赏写法

  师:既然都是摇头,那可不可以像我这样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用心体会,把自己的感触批注在旁边。

  他就摇了摇头。

  他就摇了摇头。

  他就摇了摇头。(多媒体出示)

  3)交流中明确课文描写的妙处。

  (1)关注细节,体会写法。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结合具体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将每一次摇的状态都写得不一样。虽然都是摇头,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这种幅度很小的细微的展露出来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像一个放大镜,虽然写的是小动作,但是显露的却是人心的大世界。

  (2)揣摩情绪,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们透过这些细节,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怎样的心路历程?

  明确:通过形象表现人物感情,一次比一次着急,由开始的着急到恼怒到最后的绝望,层层递进,真实反映严监生身体虚弱。好就好在情绪上的层层递进。妙就妙在病情的层层加深。同学们能体会得如此深入可以称得上文学鉴赏家了。

  三、情境补白,丰满严监生

  最后是谁猜到了呢?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

  1、读中体会,体会死而瞑目。

  当赵氏猜出来后,严监生又是什么表现?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多媒体展示)

  齐读,谈感受和体会并明确:心愿已了,死而瞑目。

  2、补白情境,感受人物遗愿。

  严监生但凡能说出一个字,就不至于这么难受,但凡能说出一个字,他会怎么说?

  生想象并表演说

  3、资料拓展,丰满人物形象。

  但凡他能说一个字,这个故事就不至于发生。作者为什么不让他说话?是什么能让我们如此坚信他此刻已不能说话?看课文开头,仔细读一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多媒体)

  1)请问几句?(六句)

  2)这六句话说什么?(病重)

  3)齐读(逐句分析)

  明确:六句话都在告诉我们严监生快要死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伸出的两根手指。严监生为何如此珍视这两根灯草呢?是因为家里穷苦吗?

  4)出示资料,指名读,所有的信息告诉我们什么?

  《儒林外史》第五、六回节选:

  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钱过北斗,米烂成仓,奴仆成群,牛马成行……(多媒体出示)

  明确:严监生非常富有,家财万贯

  师:就是这样一个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咽气,又因为两茎灯草登时就没了气。从中你发现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爱财如命,极为吝啬)

  5)区别于节俭,理解吝啬。

  吝啬指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物品、 知识等过分看重,该花的不花,该用的东西也不用。跟节约不是一个意思,节约是美德是好事,是我们社会提倡的。而吝啬是不近情理的节约,所以就看这个度有没有把握住,有没有不近情理。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已经告诉我们了,谁能找到?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多媒体展示)

  总结: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时候?这是严监生最后见亲人们一面的时候,寿终正寝的时候,一屋子的人却只点了一盏灯。这是不合常理的,也是不近人情的。

  四、同类迁移,书写“严监生”

  总结过度:两根手指见证人品,三次摇头看出人情,两茎灯草品出人性。这就是课文中的严监生,正是因为这鲜明的事迹,他被列入了中国四大吝啬鬼,无独有偶,同学们在欧洲文学史上同样有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吝啬鬼。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阿巴贡,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俄国果戈里《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今天我们去看看远在大洋彼岸,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又是什么样呢?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人物。他是法国一个最有钱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是守财奴的代表,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金币。这个片段描写的就是他临死前的景象。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

  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1、学生创作

  2、指名朗读

  3、评价并出示原文

  五、回归原著,再“见”严监生

  总结:课文当中展现的严监生是吝啬的,是爱财如命的,但是脱离了原著的阅读是不完整的,人物同样如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然而他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既要处处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面子 。

  吴敬梓对严监生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胆小的有钱人。

  师:有人说严监生是可笑的,可怜的,同时又是可悲的。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严监生就请走进《儒林外史》。

  多媒体出示:《需林外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贵在打破了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的写法。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创举。——鲁迅

  板书设计两茎灯草两根手指摇三次头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教学反思

  走进经典,经典往往不好驾驭。这篇古白话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而言有些内容理解起来还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教师在前期处理上为什么把严监生的状态多次强调并着重渲染其实都是为了后文同学们能够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的。在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倡导整本书阅读是这节课的初衷。

  1、抓住动作、神态感悟人物形象。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反应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讨论、朗读,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感悟他的吝啬。尤其是通过关注“三次摇头”,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摇了两三摇”“两眼睁的滴溜圆”“手指着不动”等动作、神态去体悟。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的内心变化,从而感悟鲜明的人物形象。

  2.教学内容不贪多求全,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取舍。就一篇文章来说,它承载的内容很多,但哪些是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训练的,需根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后练习、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来定。《两茎灯草》所在单元的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属于习作单元,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有意在处理三处摇头时通过朗读感悟、对比体会等方法来重点讲解,并在最后的小练笔当中加以实践。

  3.课后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崔峦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新课标中明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两茎灯草》选自其中,高超辛辣的讽刺有之,入木三分地刻画有之,课文不足 500 字,语言精练、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那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在如林的科举疯癫之中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呢?其实吝啬只是片段描写带给读者的印象或者说是表象。作者吴敬梓对严监生的评价也只是:一个胆小的有钱人。胆小是他的本质特征,有钱是他的外在属性,所有因胆小而无力抗争的事,他都通过有钱来摆平。所以钱成了他最后的救赎。在小说中严监生是监生,哥哥是贡生,地位显然不如哥哥,由此可以理解有钱的严监生为什么这么胆小。他的临终遗言一语道破天机:“我死之后,二位舅爷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个进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严监生把自己一生不能扬眉吐气做人归因为没有取得功名,科举制度的虚伪与荒谬由此可见一斑。他在临死之前伸着两根手指苦撑,或许只有他知道在哥哥的肆意挥霍中守住这份家业的艰难。所以有人说他是可笑的,是可悲的,亦是可怜的。严监生的完整形象只有走进书中才能感知,而且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体会到人物的吝啬已难能可贵了,如果再加入晦涩难懂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恐怕会状如天书了。作为教师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因材施教,重要的不是你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你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是疑问,是兴趣,总之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物描写一组 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物描写一组06-13

人物描写一组06-30

人物描写一组06-13

灯草与石头08-10

语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4-14

人物描写一组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09-29

公开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精选8篇)05-27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5-31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06-11

花.叶.茎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