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4-01-02 07:08: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具:

  1、录音机;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普希金的《致大海》,这三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也学习了徐志摩非常优美的《再别康桥》,舒婷的朦胧诗《双桅船》。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学生讲,教师补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雨巷》赏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同步练习

  1.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献给贝多芬

  郑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从“痛苦”“矛盾”“黑暗”“聋黯”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身躯的残疾和内心的苦痛。

  B.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写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贝多芬在痛苦中奋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C.第二节中的“善良”“永不迷失方向”是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和航向。

  D.第三节中的“旋转”“降临”“霎那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过程。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深沉隽永,而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又给读者以诚挚亲切和热情洋溢之感,全诗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

  B.第一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对待挫折和不幸的态度,不仅超脱痛苦,还能将其渗透到音乐中去,使之升华。

  C.第二节用“天边滚来的雷响”和“海底喷出的巨浪”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生命热情的巨大声势。

  D.第三节中“随着躯体的聋黯……硬壳里的火山”一句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表现贝多芬为摆脱痛苦奋力挣扎的情形。

  3.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4.对何其芳的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河

  我散步的伴侣,我的河,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啊,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A.第一诗节,描写了流淌的河水,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B.第二诗节,进一步写河与“我们”的关系,更真切地更直接地抒发了对河的赞美。

  C.结尾两行诗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对山水的热爱。

  D.“我知道”两句诗,饱含丰富的哲理,引起人们深深的联想。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一个“风”字、一个“掷”字,写出了秋风吹拂、树叶稀疏之状。

  B.轻轻的一个“噢”字,便自然顺畅地引出了诗人的一番领悟。

  C.“绿色”常象征生命蓬蓬勃勃,“热血”则常使人想到流血牺牲,两者相去甚远,似乎不能相提并论,可诗人却独具慧眼,他从枫叶中发现了“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就提高了诗的思想境界,不再是单纯的咏物写景了。

  D.“经霜”一词语涉双关,它既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也是比喻诗人人生历程中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等考验。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对“红叶”的领悟分两点:第一点是说“秋天到了”;第二点是诗人的最新感受,即“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这两点如鸟之双翼,大大升华了诗的思想境界。

  B.此诗写的是自然界的一个镜头,所抒发的是诗人瞬间的一种感受,所见者小,而所寓者大。

  C.《红叶》颇有古人绝句、小令般的风姿,这一点实属不易,但更难得的是诗中有迥异于前人的新发现。

  D.沙白写诗,很讲究精炼,其诗歌语言常节省到“字不得减”的地步。但只有在节省语言的同时充实诗的意蕴,才能打动读者。《红叶》就是这样的范例。

【雨巷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10-11

高一语文《雨巷》 戴望舒03-23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11-22

高一语文雨巷原文及赏析03-24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精选10篇)10-10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11-11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附点评」05-06

雨巷06-25

雨巷07-06

雨巷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