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3-12-07 07:53: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找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黄、蓝、绿卡片各四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规律

  1.最近,程老师家正在装修,你们愿不愿意到我家去参观一下呢?

  2.(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真棒,能一下子看出来路灯与树的排列规律。不错,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循环规律,今天,我们要去了解更为复杂的循环规律。(师板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开启密码锁。(教材中墙面主题图变化而来)

  1.我的家到了。可是,我们家有一个密码锁,需要大家打开才能进去。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每行都有哪些图形?每行图形的排列顺序是什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课件演示)

  2.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了不同的.规律,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看来,老师家的密码锁也该换了!

  (二)铺设地面。

  1.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家的厨房了,我已经买好了五种颜色的地砖,但还没铺,我想铺成这样的图案。(示课件)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为什么?

  预设:

  生1:好看,因为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说因为摆得很乱才漂亮吗?这些地砖排列得没有什么规律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生2:很有规律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一说?(课件出示)

  3.如果我接着往下铺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你又有什么发现?(和第一行一样)是不是这样?(师演示课件)

  师小结:很感谢你们帮我把地面铺得又有规律又漂亮。为了感谢你们,我特地准备了水果。你们看!

  三、反复实践,巩固规律(水果盘里的规律)

  1.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说发现的规律)你们能把刚学到的知识马上运用到这,非常好,你们看,我们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

  2.那你们知道水果盘里的水果应该怎样摆放吗?(生说,师演示课件)

  3.现在水果是排成一排的,你们看,现在它们发生了变化。(师演示课件)。现在你们还能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快速和同桌商量一下。

  谁知道这里应该怎样摆放水果?(生答,师演示)

  4.除了水果,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卡片。但这张卡片上面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卡片多不漂亮呀,那就请你按规律涂上美丽的颜色吧。

  5.排队游戏:其实这些规律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不信,老师就请四位同学到前面来做排队游戏。(给四位同学戴上四种动物头饰。)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列顺序了,接下来又应该是多少了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四种图形或数字进行的循环排列现象,从第五行开始重复出现,每四行就会出现一个大循环。而且这种排列可以无休止地排列下去。(板书省略号。)这就是典型的循环排列现象。

  四、观察生活,体味规律

  其实除了老师的家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循环排列现象。

  1.你们知道哪些呢?(生汇报收集)

  2.(师演示课件)是的,四季的交替,精美的服饰等等中都包含着循环排列规律。

  五、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学过的知识只能应用到了生活中才有意义。就请同学们用本节所学的循环排列知识,将手中的小粘贴手帕上帖出美丽的图案,送给辛勤养育我们的父母吧!

  2.生自由创造,展示,评价。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安排了一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学好本课是比较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规律”打基础。

  学情分析

  1、多数班级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班内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年级段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找这样的数学规律: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多一。2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拓展: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课上、课后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3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知道什么是规律,能从颜色、数量、形状的变化中找出规律,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物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教具:

  教学课件PPT,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我们的游戏也有数学的知识。现在,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1)师:请仔细看老师做动作……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师:谁能接着来?

  生:我可以……(学生纷纷举手。)

  师:他接得对吗?

  生:对!

  师:好,再来一组动作。(再请另一位学生做动作。)

  (2)同学们的眼睛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再看看你们的耳朵灵不灵咯!请听……

  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谁来接?(学生举手接着念。)

  师:一起接一次吧?(全班学生一起接着念。)

  2、师: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啊?

  生:是啊!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生:老师做的动作和念的词都是重复的……有规律的。师:你真棒!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吧——找规律。

  《找规律》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题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2.学生能根据规律,用除法算式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并会正确地根据余数作出判断。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深刻的体会。

  3.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难点:

  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

  一、感知、描述规律

  1.猜图导入,感知规律

  (1)猜图形

  (2)说规律

  我们就可以说圆、三角形、正方形三个一组,依次排列的。

  (板书:三个一组圈起来,每三个一组,依次排列。)

  2.描述规律,巩固认识

  这些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屏幕)

  生: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圆形每四个一组,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这些图形呢?

  一个三角形、两个圆形,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

  3、小结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排列中的规律问题。

  二、探索、利用规律

  1、例:黑板上图形,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会是什么图形呢?

  (1)你会做吗?用你的方式做一做。

  (2)做完了吗?四个同学讨论一下。

  (3)你是怎么想的?

  173=5……2(板书)

  a:解释算式

  17是什么意思?(17是总数板书)为什么要除以3呢?(3个一组板书↑)

  商5是指什么?(有这样的5组)(板书:组○○)余数2又是指什么呢?(还多2个)(板书:个——)b:精确定位

  这就是说第17个图形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第六组中的第二个。为什么是第六组?(因为有这样的5组多了2个,这2个是第六组的图形)

  第六组中的第二个是什么图形?三角形c:深入体会

  第六组图形老师并没有摆上去啊,你是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第一组中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所以第六组的第二个也是三角形。

  为什么看第一组的图形就知道第五组的图形了呢?对,这里每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都是三角形。第六组的第二个图形肯定也是三角形。

  (3)验证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来摆摆看。(板书:摆出六组图形)

  (4)小结:

  看来,我们不光可以用摆的方法知道第17个是,还可以用除法来判断,你们喜欢用哪个方法?

  第17个图形我们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那么其它序号的图形例如第19个,第24个能用除法来判断吗?看来用除法可以判断出这些图形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看算式判断

  看来,我们要知道这组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首先要看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这儿老师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算式判断吗?

  同学们刚才在判断第几组的时候,是看的什么呀?根据商怎么判断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5

  一、特性解析:

  从双基到四基

  “找规律”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找规律”内容的教学编排,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特性。

  1.普遍存在性。所谓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昼夜交替四季轮回,潮汐涨落周而复始。产生这些永恒不变的原因便是自然规律。而在数学世界中,各种数学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

  2.可认知性。随着那些永恒不变的物质或现象时刻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的时候,人们对规律便由开始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找规律是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3.可探索性。数学教学正从加强“双基”逐步变成重视“四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找规律”的教学,以发现学习为主要方式,以观察、操作、画图、实验、猜测、验证等为主要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发现、概括、归纳的过程。

  二、策略构建:

  从现象到本质

  数学模型是针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而规律反映的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始终存在一种普遍、稳固、必然的联系,这种函数关系就是数学模型。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又往往是隐含并可以发现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规律。

  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知道规律“是什么”,还需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找规律教学的价值取向,不应仅仅定位于形成结构、应用模型,而应更为重视建立模型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所累积的数学学习经验。

  三、案例解读:

  从认识到领悟

  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为例谈一谈找规律教学策略的构建。

  1.体会联系:直面问题的数学特征

  在“找规律”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基础,自主探究是重点,思维提升是归宿。问题情境是“找规律”教学的基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编排找规律教材时,每个单元都安排两个例题。例1着重认识规律,例2着重应用规律。例1在典型情境中探索规律,例2在变化情境里探索规律。对教材深入解读之后,就可以借助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观察,当然也可以根据教材例题进行适度加工、改造形成更贴合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观察状态。

  “探索图形覆盖中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情境是1-10这十个数组成的数条,每次框出两个数,一共能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基于对教材例题的教学目标的理解:即学生在“求和”时,感受到“和”的个数就是红框的“位置”个数;学生体会依次“求和”时,红框在依次平移。于是利用“图形平移”解决问题;学生研究“图形平移”中的数量关系,得出求“覆盖位置个数”的数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进行目标指向一致但情境相异的设计,如:10月1日到7日中进行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或者62天的暑假中两日游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也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入场券进行情境设计,从100张连号入场券中拿两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从100张中选择两张连号的券,因为数据比较大、规律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找到券的总数与每次拿的张数之间的联系。因为学生已经具有“面对复杂问题,从简单想起的策略”,因此很容易地想到能不能先考虑总数是10张,从10张券中拿两张,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规律。

  而在探寻这10张券中拿2张连号的券的不同拿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写一写、连一连、圈一圈、框一框等不同的方式,体会到券的总张数与每次框的个数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教师通过“每次框几个数?一共平移了几次?一共有10个数,为什么只要平移8次?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平移8次,为什么一共的拿法有9种?”的追问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现象背后的必然本质联系。

  2.体验过程:直击现象的数学本质

  “找规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如果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

  在这一环节,变中感悟不变是学生操作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方法和策略。券的总张数是一个变量,每次框的个数是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在每一位学生都有了数次的操作经验后,交流分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两组上台平移操作并汇报数据。第二层次是两组上台说总数、平移次数,其他学生利用操作的经验,大胆猜想,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可以再次借助平移的操作验证猜想,培养了学生合情猜想的能力。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在交流中感知有序思考以及用平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学生形成了丰富的动作思维,并在猜测与验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3.体悟关系:直达抽象的数学模型

  表象的建立有助于更快地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者可以设疑:如果总数是18张,每次框出6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不操作,能保证猜对吗?并采访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在这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虽然都能猜中,但思维的水平层次是有高低的。通过交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策略的优化。有的学生是仅通过观察数据,从数据的变化中寻求出不变的关系的;有的学生是在头脑里多次移动方框,在平移中发现“平移的次数=总数-每次框的个数”;而有的同学是在头脑中仅仅放置一次方框,就能理性思考,方框外面有几个数就要平移几次,操作活动真正内化,并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这样的`交流,揭示了数学直觉背后所隐藏的本质联系。为学生从动作思维上升到表象思维,进而提升到抽象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支撑。而抽象化的“如果在a张券中拿b张连号的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就为学生摆脱形象的拐杖、摆脱表象的依托,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发现的规律:“总数-每次框的个数+1=一共的拿法。”

  这样的一种函数关系,在变量与变量之间建构出了一种稳定的不变的联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小步实验,经历了变量列举,经历了观察比较,经历了猜想验证,同时也经历了感性发现与理性思考。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知道了规律存在的原因、规律存在的必然性。

  建好模型,还需灵活应用模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算理,但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模型的结构上,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不同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用数学模型的眼光来观察,用数学模型的语言来解释,用数学模型的关系来推理。

  在这一环节,教者可以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模型,灵活运用模型。如设计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喜羊羊和美羊羊到电影院观看运动会专题片,电影院一排有8个座位,要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坐在一起,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同时出示对比题:改换条件“让喜羊羊坐在美羊羊左边”,有什么不同?从一字模型到封闭模型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练习:看完了开幕电影,他们进入运动场看台观看比赛。运动场的看台是圆形的,一排有16个位置,美羊羊坐在喜羊羊左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运用模型阶段,不能硬贴标签,不能死套公式,而要在丰富的、变化的情境中,为学生从生活问题中提取数学问题提供条件。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学会找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相机,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玩游戏,引入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好。)

  师: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来做动作。举手,放下,举手,放下,举手,放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做动作。)

  师: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说什么?请用你们的动作告诉我。(大部分学生都会举手) 师:你们都猜对了。谁来告诉我,你是怎么猜到的?(生1:我听老师是按举手,放下,举手,放下,这样说的,所以,我就猜是举手。生2:老师的口令是有规律的,举手,放下,举手,放下,按照这样的顺序说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非常准确。

  师揭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的规律,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生齐读: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播放儿歌,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有规律的事物?(生: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

  2.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让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生:??)

  师:看看猜得对不对(点击播放)。你们是怎么想的?(生:??)

  3.课件回到主题图

  师(小结过渡):彩旗的规律找到了,请小朋友再认真观察,把你发现的其它事物的规律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播放课件)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

  灯笼、彩花 小朋友

  4.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三、动手操作,迁移发展

  1.规律的多样性

  做一做:①立体图形的规律

  课件出示正方体、圆柱体交替。让学生跟着做一做,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组中都有什么图形?都有什么颜色?

  ②平面图形的规律

  首先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下面的两个会是什么?为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平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知道这组图形和上面的几组有所不同,它们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种图形交替出现。

  2.涂一涂。打开书本P89

  ⑴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课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涂什么?为什么?是什么规律?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组织评议)

  ⑵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课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学生涂色) 师:在四人小组中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学生评议、订正)

  3.摆一摆,猜一猜。(机动)

  ⑴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学生动手操作)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五、课后练习。(课本P92,1,2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学设计06-12

《找规律》优秀说课稿03-15

《找规律》说课稿优秀03-02

《找规律》的教学案及反思01-15

《找规律》说课稿06-30

找规律作文05-06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6-06

(优秀)《找骆驼》教学设计15篇08-28

找春天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