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09 07:08:2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实用(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实用(4篇)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教育目标:

  1、巩固识字,明白偏旁与字的意思有联系,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觉积累词语。

  3、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说好普通话。

  4、熟读儿童诗,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三点水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水流的意思有关)

  2、出示带有女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指女性)

  3、出示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嘴巴有关)

  4、小结归纳偏旁表示意义,形声字的形旁都与它的'意义相关。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

  2、圈出反义词,多读几遍。

  3、多种方式读,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读读想想

  1、自由读这六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读,正音。

  3、分小组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四、读读玩玩

  1、读题目,猜猜这首诗会围绕题目鞋鞋什么。

  2、自由读文,验证猜想。

  3、边读边玩(学蝴蝶飞的动作)。

  4、指名4个学生到讲台上根据不同内容表演,去他学生朗读。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继续教读音。

  2、找出大小不一样的字母(红色),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教师教“汉语拼音字母表”,帮助学生记忆。

  六、自主识字园地

  1、学生自读,同桌读。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钟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 学习作者抓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自学;

  2、初步理解,总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1、看地图,介绍小兴安岭;

  2、读题,抓重点词“美丽”。

  二、指导预习

  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

  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

  3、预习反馈:

  (1)分段抽读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说什么?

  (2)认读识记生字词。重点分析“膝”、“临”等。

  (3)问题反馈,质疑问难。

  三、学习1.6自然段

  1、抽读首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

  (1)“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树多、树绿)

  (2)导读。(夸张、惊喜)

  2、抽读、默读第6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景色 诱人”、“大花园”、“巨大宝库”等)

  (2)导读。(赞美、热爱)自读,抽读,赛读。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

  “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

  比较记忆:“刮”——“乱” “挡” ——“档”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又是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美了,像个大花园。课本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点击打开课件主页)。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的假想旅行。好吗?

  要想坐上飞往小兴安岭的飞机,同学们必须先会读这些词语才能获得飞机票,你们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乘坐我们这飞往小兴安岭的航班。你们到小兴安岭去旅行,心情一定很愉快吧!那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枝叶繁茂的夏天去?是在在金黄的秋天去,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去呢?看!小兴安岭已经张开她美丽的怀抱,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播放小兴安岭的风景图片。)

  1、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①小兴安岭非常美丽,动人;②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③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 诱人;④小兴安岭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⑤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2、小兴安岭确实景色优美、特产丰富,那么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作者是通过抓住什么景物的描写来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呢?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看看吧!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读体会。

  (一)、学习“春天”一段。

  1、指名读。

  2、谁来说说作者春天来到小兴安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呢?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语读懂了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谁来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4.小结读书方法: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

  5、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生机勃勃的美呢?(边读边想象画面)大家在朗读时就要注意突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

  (1)、自己体会语气来读一读。

  (2)、指名试读。

  小结过渡: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小兴安岭的其它季节也同样的美丽迷人!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的方法分组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二)按上述方法,学生分组自学“夏、秋、冬”三自然段。随时进入讨论区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交流。

  1、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阅读理解课文“夏天”一段。

  2、检查自学

  (1)、这一段有几句话?

  (2)、这四句话都像我们介绍了那些景物?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本段段意。(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4、朗读训练:这么美的景物,我们来读读好吗?喜欢哪一句的就来读哪一句。

  5、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发表的见解。

  过渡: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

  难怪作者欣赏完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大声感慨——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刚才一组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的头脑的“银幕”上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呢?

  朗读提示:春天,语调要轻而缓,读出“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的勃勃生机,读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美丽春天的赞美之情。夏天,描写树木部分要读得热烈;描写晨雾部分要读得深沉有力;后两句要读出美的快感。秋天是收获季节,对小兴安岭的“献出”更应该读出赞赏的激情。冬天应该注意作者句中拟人化的描写,因此应读得生动,富有情趣。

  6、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

  7、指名朗读。

  四、说话训练

  小兴安岭真美啊!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第1自然段先概括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的特点,然后第2至5自然段分别具体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最后总写小兴安岭像“大花园”、“宝库”,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六、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总 “绿色的海洋”

  春: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 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 榛子

  冬: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富饶

  总 “大花园”、“宝库”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3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语文园地四》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课文中的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组织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在阅读精彩小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本组内容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己动手,大胆创造。在开展“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些小制作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单元目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读本组的35 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33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指导学生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重点句、段的.意义。

  4.通过“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10 个生字,会写 9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会认10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结合词语的学习,记忆字形。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投影片,问:图上画了什么?(小女孩看到水从杯子里漫出来,非常吃惊。)

  2.水从杯子里漫出来,小女孩为什么吃惊?让我们一起学习13课。(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朗读课文,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课件,检查学生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他们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谁来当小老师为他们纠正错误?

  三、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后,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奇怪的问题”指的是什么?

  (2)伊琳娜回家做了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2.请四人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合作完成填空。

  出示句子: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伊琳娜回家做了个实验,实验结果证明科学家的话()。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伊琳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1.分组熟读课文,互相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2.表演课文内容,鼓励创造性的表演。(如想象伊琳娜听懂朗志万的话之后所说的话)

  五、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读课后练习“说说写写”中“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互相交流,把自己想象的话说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将“说说写写”中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13动手做做看 科学家郎志万提问题 小朋友伊琳娜动手验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将上节课自己想到的话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优秀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2.导语:伊琳娜小朋友的这种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像伊琳娜那样,认真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解决困难。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生字课件,请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提示学生:可用熟字对比记忆生字:如林—琳,那—娜,扁—骗;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忆:如慢—漫,洪—哄;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

  (2)谁还有更好的记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2.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漂亮?

  (1)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如“题”和“提”中都有“是”,但写法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另”和“志”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田字格下边两行的6 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5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

  (2)教师有重点的范写指导。

  (3)学生临摹,老师巡视指导。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点评。

  三、实践活动

  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

  用“问题、哄骗”写话。

  五、板书设计

  另 志 题 提 漫 朗 哄 喝骗(把要求会写的字板书在田字格里)

  [教学提示]

  课文揭示的道理,应该让学生把握准确,即“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动手做做看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本诗复沓叠唱的手法,感受其声韵美,并领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故土、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并理解其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通之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也是最珍贵的瑰宝。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美的灵光,也是我们纯粹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翱翔。

  二、写作背景

  歌德从一个反叛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宫廷文人,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许多方面对外妥协,对己克制,在他在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时,《迷娘(之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出的。1786年他来到早已向往的意大利,在意大利,他游遍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宏伟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间生活,都使他心旷神怡。

  三、作者介绍

  歌德(1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曾短时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

  四、题目解读

  “迷娘”,《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小说人物。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六、全文分析

  1.第一节中“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诗歌选取哪些意象来描写“那柠檬花开的地方”的美好的?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明确:

  “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指迷娘的祖国意大利。诗歌在描写意大利景色时,选取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比如用柠檬花、蓝天、和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等来描写意大利,并把对故国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抒发了浓郁的思乡情感。诗歌就是这样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描绘迷娘故国意大利的美丽风光,抒发迷娘对故国的依恋、思念之情的。

  2.诗歌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其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桃金娘和月桂。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而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象征着爱情与美;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光明、预言、音乐和医药之神,消灾解难之神,具有太阳神的属性,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桃金娘和月桂与其他意象一起营造出美动人的画面,承载了主人公对故乡的热烈情感,同时也使诗歌的主旨拓展延伸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一更高的层面,起到升华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密切的关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4.《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明确: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5.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这首诗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每一节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加深了想念的程度;每一节的最后两句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6.对于《迷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你认为呢?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迷娘。

  ①诗歌标题为“迷娘(之一)”。

  ②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来看,迷娘的故乡在意大利,而诗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征。

  ③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

  ④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符合。

  ⑤《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

  观点二:作者本人。

  ①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

  ②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

  ③《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七、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八、写作特点

  1、运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诗歌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分别描写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的景物。副歌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2、运用重章叠唱的表达技巧。

  诗歌三节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3、意象鲜明,意境优美。

  诗歌选取的意象带有鲜明的意大利景物的特色,而且同是意大利景物,三节诗歌所选的意象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一节的景物高洁、宁静,第二节的景物庄严、肃穆,第三节的景物神秘、古朴。同时,诗歌中,意象和迷娘的情感完美融合,构成了优美的意境,画面有尽而情意无穷,令人陶醉。

  九、补充资料

  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布置作业

  《迷娘》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行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加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请你运用反复的手法,描摹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

  [俄]费特

  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

  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

  在这迷人的世界。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3-15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品]10-03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08-29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0篇)02-25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5篇)02-23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3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5篇04-05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07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19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