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8 17:09: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审美自律现象和个人风格的出现。

  2.审美自律在中国书法和文人画中的体现。

  3.欧洲19世纪几个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的创作观念和风格特征。

  “审美自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在中国,这类创作心态主要体现在书法和自北宋中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文人画上。在书法方面,教材列举了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使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情绪对书法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书法并不是呆板的“写字”,而是受书法家情绪支配的艺术创作。只有创作者的情绪参与其中,才能够达到一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效果。

  文人画,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几个方面:1.美术家的身份。他们不是职业画家,而是一些具有很高修养的文人、官员。2.创作态度。正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画家,所以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余的消遣和娱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于人。3.风格上强调个性化的语言。教材对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和米芾之子米友仁的作品《潇湘奇观图》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以看出宫廷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这些差别。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如果要落实到画面风格上来,就有必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些形式特征:例如郭熙的作品构图是刻意安排的,树木山石都比较写实而米友仁的作品无论是用笔还是构图都比较随意自由,而且也不太计较画得像不像。

  在欧洲,艺术家对个人风格的追求主要是从19世纪以来的法国开始的。有一些富于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反对当时官方美术学院所规定的绘画程式,试图开辟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在这方面,教材讲述了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之间的对立,并且还安排了两个表格来对比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这种比较要突出的是流派和个人风格的差异。这一部分的另一个内容是印象派,包括它在作画方式上的变化和主要的创作观念。

  19世纪的法国画坛风格变化非常剧烈。教材通过这些作品试图说明的是绘画越来越贴近个人,例如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社会态度,而不计较传统的规范和程式。这也是“审美自律”的含义之一。

  学生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水平不一,基础较差,但总体喜欢美术,热爱绘画。

  学生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审美自律的结论,例如当时欧洲的艺术市场逐渐成形,美术家不是接受某些机构或个人的订件,而是画好以后挂在画廊里等人来买。这样的交易方式有利于美术家的自由发挥。

  教学思路

  由于高中学生对书法兴趣较浓,本人计划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第1课时结合王羲之和米芾等作品来分析中国的书法艺术,第2课时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第3课时分析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且了解这一趋势在美术领域的反映,对艺术家的创作又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同时结合校本资源教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来把握教材内容。

  学习活动与学生活动计划: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目的是分别用中国和西方的美术作品来考察形式演变的规律,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我校特点,本人准备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安排三个作业任务。

  第一个活动是针对中国的书法艺术结合课本第37页的“思考与交流”,安排学生自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并写成书面材料。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形式和风格的继承和变化。这个活动计划和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结合起来进行。

  第三个活动通过对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现场照片以及透纳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较为具体和感性地理解绘画形式的演变现象。两件作品都只关注纯粹的光色现象,尤其是阳光透过雾气的生动景象,而不太注意物象的立体空间效果,也没有明确清晰的轮廓,这就跟传统的绘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是莫奈的作品更注重色彩的准确和生动,笔触也更加放纵,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笔画痕迹。可以说,透纳为新的绘画形式打开了一个缺口,而莫奈则充分发挥了透纳作品中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理解绘画形式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逻辑一步演变的。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教具与学具

  教具:自制教学课件、多媒体播放工具、画册及王羲之、卢渊林等名家字贴

  学具:笔记本(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自备赏析资料、笔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你喜欢写字吗?

  班上哪位同学的字写得最好?

  平时我们写的字属于什么字体?

  这一字体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引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艺术家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影响以及中国绘画多样的艺术风格。

  二、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1、展示作品:文征明《兰亭修稽图》

  2、说明“明四家”: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

  3、介绍: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4、请学生列举几个身边的书法家:

  卢渊林(省级书法家,寿宁二中教师),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刘明程(省级书法家,寿宁斜滩人,现在宁德)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李培雄(省级书法家,寿宁斜滩人,现在上海)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吴发辰、缪长钻(省级书法家,寿宁人,现在寿宁)作品展示

  三、课业重点,作品欣赏:

  (一)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1、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

  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教师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3.学生思考并回答。

  书法讲究气韵,兰亭序一气呵成,自然随意,适情适性,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形成了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4.教师总结。

  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

  (二)讲授知识点:

  “审美自律”的含义: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

  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才有可能自由地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

  但是,尽管艺术家想获得创作上的充分自由,但是他们毕竟不是活在真空中,所以在风格上总是要继承前人的东西,然后再加以发展。(举例说明)

  (三)教师展示作品:

  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

  2、画家身份?创作态度?风格特点?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

  米友仁(1074-1153)南宋书画家。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善行书。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以水墨横点(米点皴)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放风格有影响。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

  5、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

  6、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

  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

  7.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8.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四、作业布置:

  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欣赏书法名家作品一幅,如“二王”作品。

  参考内容: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风格成熟时的代表之作。它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我国魏晋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历代书家无不奉之为圭臬。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绍兴),遂为浙江人。他是司徒王导的侄儿,初为秘书郎,累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被尊为“书圣”。会稽佳山丽水,当时不少名士居于此地,吟咏性情。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山阴兰亭(故址在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流有东山再起名满天下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名理精湛游心物外的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这天风清云淡,名士们分坐在蜿蜒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将斟满的酒杯从上游顺流漂下,停搁在谁的跟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宾主兴致盎然,成诗37篇,众公推王羲之作序以存念。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妙墨,当时即以蚕茧纸、鼠须笔乘兴所作。手稿共28行,324字,前松后紧,间有顺手涂改数处,极为自然随意,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圆融境界,加之酒后微醺,如有神助。醒后曾再书,竟不能复得。此帖传为唐代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故宫博物院藏,素称“神龙本”。

  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字无章,号海岳外史,任内廷画学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镇江北固山。他的书法很有名,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行文当中信笔所及。笔法纯用书法笔意,画柱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画档是由左至右,颤笔而行,中间略有补笔,以取圆润和实抱柱之意。下边底座发笔肆意飘洒,错落有致。笔架的形状被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而轻重缓急,顿挑飞白,裹笔涩笔,使转纵横,书法的意义也表露无遗。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律的座右铭11-27

高一自律作文02-17

自律高一作文08-18

自律成就高考励志口号04-21

《谜语》教学设计02-23

《饮酒》教学设计10-27

《林海》教学设计11-02

《挑山工》教学设计11-05

《春》 教学设计12-11

《浣溪沙》教学设计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