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13:06: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燕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

  《燕子》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文笔清丽,感情纯真。燕子是常见的飞鸟,人们对它熟视无睹,容易忽略它。但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可爱的小精灵,它的身上充满了灵气,充满了美。它的外形是美的。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了燕子身上最富有特征的几个部分——羽毛、翅膀、尾巴,从颜色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描写,并用“凑成”这个词语,把小燕子机灵活泼的外形美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手法,教会学生在写作之前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在写作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来写。在仿写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同样是惊喜连连,百花齐放。

  “一身金黄色的皮毛,一双滴溜溜的眼睛,加上又细又长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一身柔软的绒毛,一对黑亮机灵的眼睛,加上嫩黄的小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鸟。”

  “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加上绒球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加上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

  孩子们的语言多么富有童趣,想象力多么丰富。看来并不是年级增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了,重要的是要对他们的引领。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2

  “仙境不在远处,佛法只在心中”

  整体的感受:一生参悟不透的语文教学研究。

  这次我们组的老师有幸聆听了专家的讲评,结合自己的听课感悟,纷纷说出了自己对本课《燕子专列》教学的所思、所感。现整理如下:

  1、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整体备课时,还是只停留在备教材上,“备学生”只是停留在教案上,没有真正的走进学生,对于学生已会的知识,我们还在重复的讲解。

  2、我们的教学课堂还是基本停留在提问型的教学水平。

  3、要做好提前预设的,能让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在课堂上生成能闪出火花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我们的预设的问题具体的呈现出来,这个问题抛出后,又要做怎样的适时引导,这需要我们有较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4、要上成真实的课堂,例如: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又以怎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在每一段中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真正的爱读,能在读中各有所悟,争取“百家争鸣”。

  5、整堂课上最少要有一个“闪光点”,哪怕仅仅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一点的提高,“积少成多,滴水穿石”。

  6、每一节课的课堂预设中,如何设计一个能“难”住学生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要真正的让学生拓宽思路,能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在领悟上有所升华,真正生成课堂教学资源,更是能成为自己的教学亮点。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3

  原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大海呀,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

  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在大海的上空不停地飞呀,飞呀……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燕子倒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

  水手们向远飞的燕子挥手告别,又把死去的燕子轻轻放到蓝色的大海里。

  我在船票上画上一只燕子。我知道燕子是益鸟,更知道小小的燕子并不软弱。南来北往,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小燕子总是坚强地飞着,飞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6、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2、学会本课生字11个,理解“寒冷、昼夜、疲倦、崇敬”等词义。

  3、运用前两课学到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读懂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写燕子过海不怕辛苦、艰难和写水手们对待燕子的态度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

  教学准备:地图、地球仪、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

  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同学们你知道吗,燕子从北方飞到南方去,会飞过哪些地方?今天,我们来学习《燕子过海》一课,看看小燕子是怎样飞越大海的。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看地图或地球仪,知道燕子过海要飞过哪些地方。

  3、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课文什么地方令人感动。

  4、再听录音,说说课文的哪句话写得特别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研究课文的开头。

  1、许多同学说课文的开头写得好,我们来读一读,具体说说好在哪里。(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的写法)

  2、自问自答的写法在本单元的哪一课学过?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3、练习朗读,把大海无边无际、很辽阔的感觉读出来。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词语“不分昼夜”。

  讨论:燕子干吗要“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3、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想像:你脑

  海里有没有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②“蓝色”一词写出了颜色。

  ③“寒冷”、“温暖”是一组反义词,用在句子中很具体。

  4、读读写写这些好词语。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燕子实在是太疲倦了。

  2、理解重点句: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出示句子,齐读;

  ②比较读,说说加点字作用;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播放录音

  出示句子

  ③交流:

  (“太”写出疲倦程度深;“落”说明已经飞不动了;“伏”是说燕子已经疲倦到连站都站不动了,只能伏在甲板上休息。

  ④让学生做“伏”的动作

  ⑤对比读,体会

  3、那为什么燕子只休息“一会儿”就又“展翅起飞”了呢?

  4、理解“崇敬”的意思:

  讨论:水手们为什么“崇敬”小燕子?

  你是怎样学懂这句话的?

  5、再读读这一段,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如:停止了呼吸的燕子,已经没有知觉了,水手们为什么要“轻轻放”)

  六、小结,朗读。

  1、小结:

  每当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到北方;到了秋天,燕子又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一路上,它们要历尽千辛万苦,飞过辽阔无边的大海。在过海时,有的勇敢的展翅飞翔,有的却永远不能飞起来了,它们回到南方真不容易!这些小燕子为了回到南方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真值得我们赞美和学习!

  2、感情朗读。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4遍。

  2、作业本1、2。

  3、感情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燕子过海的辛苦和艰难,懂得要爱护益鸟燕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提示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4、能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对祈使句和设问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感情朗读课文1、2、3自然段。

  2、说说课文插图的内容。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读这一段,思考:这些话是谁对谁说的?

  2、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要伤害燕子?

  3、读下面的话,与课文最后一段比较读,体会:

  “因为燕子在到达目的地以前飞过大海十分辛苦、艰难,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它们。”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文中第一句是祈使句,带有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爱护燕子;第二句是感叹句,带有对燕子不怕辛苦、不畏艰难的赞美。)

  4、感情朗读。

  5、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你还想对有可能伤害燕子的人说些什么?

  6、读读背背这几句话。

  7、朗读全文,选择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三、仿写

  1、仿写第一段的设问句。

  2、用“有的……有的……”写句子。

  3、用“……怀着……心情(干什么)”写句子。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第3、4题。

  2、听写第4自然段(作业本第6题)。

  教学反思

  《燕子过海》描写了一群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的燕子,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它们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勇顽强精神。从课文中要让学生感悟到燕子们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2方面进行教学:

  一、读中悟情

  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一上来我就抓住了“大海啊,水连天,天连水,望也望不到边。”一句。通过范读、指名学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再次引读。让学生感悟到大海的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为下文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做了铺垫。

  再有,“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我让学生抓住“太”、“就像雨点一样”、“落”、“伏”等词语,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然后组织学生朗读下文,体会燕子面对这样的困难,它们不气馁,顽强、执着地朝着目标不停地飞的精神,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内心有所感触——燕子是非常艰辛的,我们要爱护它。

  二、体验悟情

  一开始,我让学生用手来比划大海和燕子的大小,通过对比来增加学生理解的深度,体会小小的燕子要飞越无边无际的大海的艰难。在后面学习“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到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句话时,让学生做伏的动作,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伏在甲板上休息的小燕子,想象小燕子当时的感受,通过换位体验,深深感受到燕子的辛苦。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这时又适时地引入一些课外资料。此时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抨击,进一步感受到燕子过海的艰辛以及不畏艰辛的顽强精神。此时,学生再读这句话时,那种感情就自然地流露出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

  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细节处需要改进,比如在“燕”的的教学上,可以更生动形象,各个地方的过渡语应该衔接得再自然一些。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的海洋中飞行得更远。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4

  《燕子妈妈笑了》这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课堂中学生学得主动、快乐,课堂中的许多游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读好课文是课文学习的关键,怎样读好课文?

  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好课文,强调以读为本

  1、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过程,是学生和文本交流,感悟语言,从感悟中掌握语言的过程。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充分的读,表现为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读有所导。如:开课伊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读课文吗?请大家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新词……”。在课文生字学习之后,“你们能把课文通顺吗?”而后,“一共去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感受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由此在进入熟读环节。

  2、引导学生读出书中人物的感受

  学生与文本交流,读文品句的情感体验会因人而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说读书的感受,往往是别人说什么,其他人就跟着说什么。如何凸现学生读书中情感体验的个性化、多元化,老师引导尤为重要。如:当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不同时,它的心情怎样?第二次呢?第三次呢?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评读,范读、师引读、师生合作读,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二、重视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或者请教同学;然后再由词到字,去拼音认字等方式。这样就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做到字不离词,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熟记生字。

  三、巧用多媒体

  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导课、识字、比较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异同以及燕子和妈妈的对话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发现自身“牵”的成分较浓,学生自主的空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5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罗东学区支教老师展示课上,我选择的《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中,“主导者”应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认真”的主题和“观察”的互动,不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课教学属第二课时,反思这堂课,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导入部分。

  由歌曲《小燕子》导入,学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歌曲过长,及学生单调的表演动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2、初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3、思维扩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5、口语交际。

  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课后任务设计。

  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后,罗东学区的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是堂展示课,老师们给予的赞扬多于建议,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学区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与改进,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7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

  我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引导学生了解形容词的作用,比喻句的作用,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中导入部分过长,使得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加之对教材把握不够,没能更好地突出写作手法,以后应该对教材多熟练,多分析,并且多多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8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整个设计突出体现了“用教材教”,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经济有效的基本原则,体现教师个性化特色,注重教学创新,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话结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燕子,让燕子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的录音,一边把燕子在纸上画出来,(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画好以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画的燕子介绍给同学听。最后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燕子优美的外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祖国的语言文字魅力无穷,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9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 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读为主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主要体现在:

  1、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PPT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孩子们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0

  《燕子》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地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以及春天的美丽。教学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优美的词句。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的美景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春天“蒙蒙的细雨”、“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赶集似的聚拢”,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顺便积累这些优美的词句。在讲解生字的时候,我注意分析字形。例如“燕”字,我在课件的左边放了一张张开翅膀向上飞的燕子的图片,课件的右边放了“燕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部分是燕子的脑袋,中间的”口“字是燕子的身体,”北“字是燕子的翅膀,下面的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对照着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理解一些用得好的字词的时候,我有些太着急了,总觉得帮助学生分析了一个,学生就能依葫芦画瓢,照着这种思路分析下去。个别聪明的同学能做到,大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这个题型以后要多讲解。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1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不应把课堂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仍然只是教师的“教路”而不是学生的“学路”。

  《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有三句话,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燕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这很像曲谱呢?你们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你们知道歌曲有哪两种谱吗?

  生:……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表示两种谱的图片)那么课文中说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那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呢?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嫩蓝”与“深蓝”、“蔚蓝”有什么区别?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就是淡蓝,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指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指的是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这个环节的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一问一答,可谓是配合默契。然而,如果我们对照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反思,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一、烦琐的提问设计使学生学得被动

  这里,教师根据主观的.思路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范围都很小,解答距离很短。缺少思维强度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紧跟教师的“教路”走,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教案,但因此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面面俱到的分析使学生学得呆板

  这里,教师把课文分析得很细,短短的一个片断的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不少的知识,但却造成了诸多失落,如丰富的想像、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严重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情意性特点,使学生学得呆板。我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提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句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感悟课文,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引发讨论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2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有的正在湖上飞行,有的飞到柳枝间,还有的停留在远处的电线上歇息,它们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时的插入课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语言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春天的美好,借助具体语句来想像燕子的优美姿态,并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从而达到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3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 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唧、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

  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两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春间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烂漫无比。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的。

  师:没有什么可比,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红的白的黄的花,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地柔软。

  师:非常地柔软,对,非常地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故乡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春天中故乡的小燕子的样子那些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中的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唧的一声。

  师:唧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声)“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贴,这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是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说话还是留有余地些,)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我以为小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教材改编原文之后的不忍卒读绝非一篇两篇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用糟糕的语言改写了优美的语言,翻译文本病句连连,不恰当的斩头去尾,莫名其妙的应景时文,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非常突出的障碍。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的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因此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

  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交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的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注释时我非常仔细地核对原文,比如后来选这篇文章一直出错的一个字“(xùn)”,就连《郑振铎全集》也弄错了,我查了《康熙字典》予以纠正。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样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变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就是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味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的记住一个词的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唧”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这样一个境地(也不能一概地说“坏到极点”的地步)根本不是什么“工具性”“人文性”的相悖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悖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归因错误的假命题!这是一个漫天迷障!

  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姑且把它就叫做“人文性”,将有另文详论)本身就是不言自明的客观现实,两者在不同语文教育的阶段当然会显现出有所偏重的状态。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得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燕子妈妈要小燕子观察冬瓜、茄子有什么不同,小燕子在妈妈的一次次鼓励下,细致地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地方。

  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达到会读会认能口头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利用小黑板和自制生字卡片辅助教学。先让学生看着小黑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再教师领读,然后利用生字卡片检查认字情况。为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把卡片分发给学生,得到卡片的学生轮流上台给大家领读生字及组词。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变换形式学习可以避免注意力转移,能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目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我主要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读课文过程中实现的。

  如: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里去干什么?

  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

  第二次?

  第三次?

  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都能找到答案,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过程中弄清楚冬瓜、茄子的`不同之处。教师再以板书的形式将之简单呈现出来。在理解词语方面,“柄”这个词在农村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课一开始,我先向学生范读课文,为学生树立榜样。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接下来在完成目标2的过程中,学生又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完成了目标3的要求。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15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扎实,我觉得上课时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4-23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03-08

《燕子》语文教学反思01-10

燕子语文教学反思01-11

语文教学反思:燕子01-12

语文燕子教学反思范文11-05

语文《燕子》的教学反思(精选21篇)05-26

《燕子》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1-06

《燕子专列》的语文教学反思01-06

有关《燕子》的语文教学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