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新编」

时间:2021-04-04 18:49:30 五年级 我要投稿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新编」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附反思

  【教材解读】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新编」

  本课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鲁迅在《故乡》中写少年闰土是为了与老年闰土形成一个对比,揭示人物的苦难命运,引起人们深思造成人物苦难命运的原因。课文描写了一个倍受父亲呵护且见多识广、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让身居大院的“少爷”们自愧不如,更让后来“我”见到老年闰土倍感吃惊。

  本单元以认识、了解鲁迅这位大文豪为目的。本课作为单元第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并通过课文后“资料袋”的拓展,了解鲁迅有些什么文学成就,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学习课文的兴奋点是什么?恐怕是急于了解鲁迅吧,看看大文豪是如何写文章的,大文豪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大文豪的文章是否与其称呼名副其实。

  教学本课,抓住学生可能存在的兴奋点,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展开如下方面教学: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课文中有些语言会阻碍学生的理解,因此得扫除字词障碍,学生才能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读文后,最好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但如果从课文中零星捕捉到“月夜刺猹”、“与闰土相识”、“听闰土讲故事”、“与闰土分别”,老师就得引导学生整合课文内容。

  2.文章如何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建立在一件件事情的基础上,通过闰土的活动来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首先是叙述事情,文章叙述什么事,按照什么顺序叙事;其次是闰土有些什么活动,怎样活动的,恰好紧扣单元要求——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文章写得怎么样?这是学生认识大文豪、佩服大文豪的基础,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什么?一是从闰土的所作所为,感受闰土见多识广、聪明活泼、机智勇敢,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人物形象;一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得建立在对闰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而理解“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的孤陋寡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并进一步思考其原因。闰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写作目的得到了揭示,学生无不会感到作家的高明,然后结合“资料袋”让学生认识鲁迅,对鲁迅有个初步的了解。

  结合以上分析,本课拟采用“读写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7个生字;结合课文语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素不知道、畜生、希奇”的意思;学习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说出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一些什么事,在梳理课文叙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闰土的活动,对比文中的“我”,能说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说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明白作者写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人物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读课文、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给文后生字注音组词弄清其意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目睹教材中鲁迅插图。)

  (教师慢慢朗诵)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我国的一位大文豪。

  (板书:大文豪)

  (揭示单元主题)认识、了解鲁迅。

  (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进一步激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些什么事,在文中适当位置作出批注。

  2.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指导:“畜生、希奇、素不知道”等词语;调查学生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句子,并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

  3.抽学生轮读课文,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读。

  三、全班交流课文写什么

  1.学生可能交流的内容:

  ⑴(“月夜刺猹”、“与闰土相识”、“闰土讲故事”、“与闰土分别”)

  ⑵(学生可能讲述闰土讲了些什么故事)

  2.按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内容进行梳理。

  四、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根据对内容的梳理,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2.根据文章思路,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五、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线索和课文内容。

  二、学习表达,感受闰土形象

  1.闰土做了些什么?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

  2.抓住课文对闰土的描写,谈印象深的理由。

  3.集体交流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三、依据课文思路,追寻“我”的情感变化,研读课文

  1.“我”盼闰土,与闰土快乐相处到最后难舍难分的情感变化。

  2.“我”为何有这些情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3.“我”与闰土进行对比,明白作者写作目的。

  四、拓展延伸

  1.评价大文豪写的文章,说说自己学到什么。

  2.阅读“资料袋”,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

  3.认识了少年闰土,激起学生了解老年闰土的希望,鼓励学生读原文《故乡》。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月夜刺猹 机智勇敢

  识闰土(盼)

  雪地捕鸟

  闰土讲故事(奇) 海边拾贝 见多识广 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聪明活泼 孤陋寡闻

  看跳鱼儿

  别闰土(惜)

  【教学反思】

  鲁迅的文章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怕,作为初次接触鲁迅文章的小学生,他们无所谓怕与不怕,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执教该文,让我最揪心的是文白夹杂的语言,因为这会妨碍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少年闰土》这课的教学,我按照自己预设的两课时完成了教学,下面就自己的教学浅略谈谈个人如何操作及其所获。

  一、课前准备

  1.个性化解读文本。执教该文前,我认真地解读了教材,结合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实际,把住学生从该文中学得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学文后获得什么体验,结合校情学情,明朗自己的教学。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扫除字词障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读文后,最好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但如果从课文中零星捕捉到“月夜刺猹”、“与闰土相识”、“听闰土讲故事”、“与闰土分别”,老师就得引导学生整合课文内容。

  (2)文章如何写?首先是记叙事情,文章叙述什么事,按照什么顺序叙事;其次是闰土有些什么活动,怎样活动的。

  (3)文章写得怎么样?这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什么?一是从闰土的所作所为,感受闰土见多识广、聪明活泼、机智勇敢,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人物形象;一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得建立在对闰土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而理解“我”和“我往常的朋友”的孤陋寡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并进一步思考其原因。闰土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写作目的得到了揭示,学生无不会感到作家的高明,然后结合“资料袋”让学生认识鲁迅,对鲁迅有个初步的了解。

  2.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做什么?一是做好生字的认识,做好课文后七个生字读音、字形、意义的辨析,且工整地书写生字,因为这些生字已经是学生认识的生字,故不必予以太多的纠缠,放手让学生自学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一是做好课前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课前要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当然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不能袖手旁观,学生读这篇文章迫切需要老师指点的是一些文言的理解,如“素不知道、无端、如许、罢了、五行”等,另外还有一些词语,如“装弶、忙月、秕谷”等,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把住课文内容。

  二、上课过程

  1.因为这个单元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所以就得激起学生迫切想知道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课始,我让学生目睹鲁迅的插图,然后读出单元导语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让鲁迅的外貌永驻学生心间。紧接着,我向学生揭示他就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学生不由自主地再次注视鲁迅的肖像,想一看究竟大文豪到底什么样。最后,大多数学生都心生渴望,想看看大文豪的文章写得怎样?大文豪是如何写文章的?一个评价性的问题和一个习得性问题就这样产生了,与我课前的预设不谋而合。

  2.学生读完课题,提出了这么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哪些事?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不难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就难了,得建立在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对比“我及我先前的朋友”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方能理解。

  3.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方法是与文本对话,对话的方式是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对话建立在他们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首先是课文写了闰土的哪些事?读毕课文,学生能概括地说出:“月夜看瓜刺猹、闰土到我家、闰土给我讲新鲜事、闰土不舍地离开我家。”这正好与我期盼不谋而合,真是十分庆幸,看来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对文章的思路也比较清晰了。学生知道了的、懂了的东西还需要老师重复啰嗦吗?当然不需要了?于是话题就转入研读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这是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那学生是如何去做的呢?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我启发学生:“要说清楚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大家已经知道闰土做了些什么事了,关键是看闰土如何做事的?”学生顿悟了,渐渐地,有的学生抓住了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挂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出闰土可爱;有的学生抓住闰土刺猹的动作“捏、尽力地刺去”说出闰土英勇、勇敢,同时有学生还结合环境描写补充闰土勇敢,更有学生说出闰土虽然没有刺到猹,但他们走到猹的身边,可见他十分机智。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动作,品出了人物形象,这正是单元重点——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这是对闰土语言的描写。学生读文后,有的学生抓住了语言描写,有的学生只抓住新鲜事,因而得引导后者明白那不是“我”和闰土做的事,那是闰土给”我“讲的故事。学生从闰土讲述的新鲜事,结合课文中提到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如许多的新鲜事”读出闰土见识丰富、见多识广。至此,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有了较深的认识。

  4.要让学生对闰土有深刻的认识,还得对文中“我及我的朋友”进行认识。认识“我及我的朋友”,实际上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当我问及学生:“文中‘我及我的朋友’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就有学生迅速抓住:“……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问及为何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说道:“因为‘我’是少爷,成天被关在四合院里不能外出,就像坐井观天一样,所以只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回答有理,但没有进入本质,我追问:“你们知道‘我’为何被关吗?”有学生脱口而出:“关在家里读‘人之初,性本善……’”或许一语道破那是在读书吧,“为何要关在家里读书呢?”学生深有体会答道:“书读不好,就没有好前途,不能升官发财。”看来大家理解这句话,那么这样一来,导致的后果就是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没有闰土那样的见识;孤陋寡闻。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明朗了?有学生说出文章是赞扬闰土机智勇敢、见多识广,有学生说出文章是为了批评关在家里读书那种现状。此时,一个声音传出来了,班上学习最棒那学生说出:“批评封建教育制度。”

  5.学生认识鲁迅什么呢?首先是大文豪描写的少年闰土栩栩如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觉得大文豪善于描写人物;其次是文章看似浅显的语言中蕴含很深的道理,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蕴含在文章中了。当然,仅凭这个节选就想全面认识鲁迅那是不够的,必须读鲁迅写的大量的文章。我鼓励学生读故乡原文,读鲁迅其它作品。

  三、课后反思

  1.紧扣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学得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要把住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

  2.注重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有老师参与,学生不是流于形式的预习,而是学有所得。不但解决了生字新词,而且读通了课文,更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老师、学生之间形成对话,最后还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4.抓住文章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在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时,我没有给人物描写法“贴标签”,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描写,说出自己觉得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学文后,我利用作业:“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促进学生运用。

  5.整堂课看似大道至简、行云流水,但还很不尽人意。首先是忽略了语文字词教学,对字词没有放到语言环境中加强训练,学生缺少了字词语感训练;其次是没有做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我”盼望闰土,“我”惜别闰土,没有指导学生读出“盼、惜”;没有指导学生读出月夜刺猹的场面。实感惋惜。另外,教学设计提纲化,也是我需要改正的,最好能将教学设计更细化,教学才会做得更细致化。

  6.检讨:让学生说出作者写作目的这教学目标拔高了。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第五组课文的专题是:初识鲁迅。

  本课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级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精读课文是《少年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这种安排非常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而《少年闰土》是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一扇窗,应该引领学生去感悟语言的特点。

  [设计理念]

  “感情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是学习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够使抽象的文学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因此,鉴于教材特点和学情,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达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课文通过外在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的特点,教学时通过观察外貌、品味语言、情景再现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人物情感。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体验,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4.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准备]

  1.课前翻阅了《鲁迅传》《鲁迅小说集》《鲁迅与<少年闰土>》,收集并阅读了能反映鲁迅先生精神的文章,着重读了《故乡》,了解鲁迅先生生平的相关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梳理,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五单元,学习了课文第17课,谁能说说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预设:

  ①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a.你说得简练、准确,让我们一齐来回忆闰土讲述的这四件事吧!(学生齐说)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夜刺猹和潮汛观鱼

  ②知道了课文的习作思路。

  a.你说得真清楚。

  ③知道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要求。

  a. 明确了学习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④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

  a.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这堂课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2、这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

  过渡:交流中“少年闰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起来,他给“我”讲述新鲜事的情景也不禁浮现在眼前。

  二、浏览课文,感受形象。

  1. 我们来看图,这幅课文的插图就画着闰土在给我讲新鲜事呢!谁是闰土?你怎么知道?快速浏览课文,找文中的描写闰土外貌的语句来说明。

  2.我们从这两句外貌描写中发现能概括出闰土外貌特征是这几个词语。课件出示图2,出示: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读到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从哪儿读到的。

  3. 鲁迅先生说描写人物像要我们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

  4.我们再来仔细看图画,闰土在干吗?“我”又在干吗?

  三、品读课文,感悟“希奇”。

  1.听闰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新鲜事,文中的“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希奇”什么意思?(稀少、新奇、新鲜特别,十分有趣。)“无穷无尽”什么意思?(许许多多、说也说不完)让我们带着希奇的感觉齐读这句发自我内心的感叹吧!(齐读)

  a. 请大家看课件,关注自学要求。

  出示课件:

  学习要求:

  默读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想想这几件事“希奇”在哪儿?做简单批注。

  b.完成之后,请你来做“闰土”给你们小组的同学生动有趣的读读你最喜欢的希奇事,并交流“希奇”在哪儿,小组成员间相互做补充。

  3.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希奇”,“希奇”在哪儿?说说理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也可以联系文中“我”的感受。

  预设:

  A.看瓜刺猹

  ①“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对海边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热情感到“希奇”。

  ②“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这些动物可真希奇。

  ③“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闰土看瓜刺猹这件事着实让人觉得希奇。

  ④“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其他动物逃跑可能是四处乱窜,怎么也没有想到猹向人跑,可见这猹狡猾、伶俐的希奇呀。

  a. 谁能做闰土来给大家生动有趣地讲讲这个故事吧?老师来读“我”说的话和你配合。大家认真倾听,想象一下听这样的伙伴讲述如此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会有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管刺猹的图画。)

  ⑤听着这希奇的故事,你的头脑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能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⑥好一个希奇的故事,让文中的“我”三十年后想起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时,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神异的画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配乐范读。)

  ⑦多么美丽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多么狡猾的猹。你觉得怎么样读才能读好这一段呢?谁能通过你的朗读给大家描绘这美丽、神异的画面。(指名读)

  ⑧让我们一齐来读读“我”头脑中三十年不变的神异画面吧。(配乐)

  ⑨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把它积累下来吧!怎么背诵呢?我们看这一段共三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老师提示着,你们低声地背背试试。⑩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过渡:那美丽的月夜是让人难忘的,那刺猹的故事让我们倍觉“希奇”,你还从哪个故事感受到希奇。

  B.雪地捕鸟

  ①闰土捕鸟的方法让人觉得十分希奇。

  ②捉到的鸟名字十分希奇。

  过渡:好一个 “雪地捕鸟”真有趣啊,谁来说说其他故事的“希奇”之处。

  C.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①海边贝壳的颜色、形状很稀奇。

  ②有着“青蛙”似的两条腿的跳鱼儿真没有见过呢。

  4.闰土告诉“我”的,是不是只有这些希奇的事?你们猜想闰土还可能告诉“我”什么希奇事?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5.小结:鲁迅先生选择这四件事是别具匠心的,是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来选择典型的事件,详略得当的表达,使我们对闰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真值得我们学习。

  6.过渡:我们读闰土讲的四件新鲜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文中“我”的感受饶有兴致地谈了我们读到的“希奇”之处。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写“我”感受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我”感受到的“希奇”?(课件出示)

  7.看课件引读“我”的感受。

  8.过渡:“我”是多么羡慕、佩服闰土,盼望、向往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呀!虽然相处只有一个正月,我们却结下真挚的友谊。我怎舍得他离开,所以离别是那样的难舍难分,两个孩子都伤心落泪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吧。

  9.小结:难忘啊,那儿时的欢乐时光;难忘啊,那三十年的美丽记忆。所以每每怀念起我儿时的伙伴闰土,我的头脑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神异的画面。(课件出示:看瓜刺猹图。配乐)一起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总结回顾,扩展阅读。

  1.鲁迅先生的文字让我们记住了“少年闰土”,让我们记住了“聪明能干、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见识丰富的海边少年。”

  2.这篇课文鲁迅先生先是回忆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又写了相识、相处,最后写了分别。你觉得作者描写人物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3.过渡:不同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让我们走进《故乡》去看看三十年后闰土样子。配乐朗读。

  课件出示:

  4.听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疑问?

  5. 总结:“学贵有疑”请带着你满脑子的问号,课下再次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这篇选入初中三年级的文章,我们小学生也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拓展作业,课外延伸。